慈溪实验中学 王凌燕
在学校个别心理辅导中,时常遇到来访的学生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烦恼,即使其清晰地感受到痛苦和难受。其间原因主要有两种可能,其一因为问题错综复杂或者比较深远,而初中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较弱;其二因为来访是因为家长或班主任转介,而来访学生本身并不认为自己有问题。
针对这类现状,我在长期的个别心理辅导实践中不断探索,最近发现了一个可操作的方法,即运用毕淑敏老师的心理游戏“写下你最害怕的十件事”,找准话头,明确方向,再深入剖析问题,顺势辅导就不难了。接下来就以一个案例来解说这一方法的具体运用——初二女生佳乐(化名)。
一、他人说
班主任应其母亲要求将佳乐转介给我时介绍:该学生平时很乖巧、文静,话不多朋友也不多,但成绩优异,尤其是英语相当突出。但两周前的市英语竞赛中没取得理想成绩,随后情绪一直很低落,时常向唯一的朋友抱怨太累了,并不分场合地突然哭泣;作业态度也变得不好,有时还不及时完成作业,甚至课堂考试中交了白卷;此外,还经常对母亲说要马上出国读书,但家里坚持其高中毕业再出国。之后,她给母亲写了一封信,其中描述了自己越来越忧伤、脆弱和痛苦的感受,表明自己快被学习逼疯且对考入市里最好的高中不抱希望的现状,并对母亲无法理解自己的想法表示愤怒,最后提到了有过自杀的念头。家长和班主任都认为其承受的学习压力太大,总想以逃避来解决问题。
二、来访者说
佳乐如约走进心理辅导室,辅导开始——
我问:“佳乐,你希望在哪个问题上得到帮助呢?”
佳乐想了很长的一会儿后说:“我不知道。”
我继续问:“那能说说最近一周里有什么让你感觉心里不舒服呢?”
又过了一会儿,较刚才短一些,佳乐说:“我在考试前感觉压力很大”
“考试前,压力,大”,我继续问,“你是从哪些表现察觉到压力大的?”
她马上接上话头,但是说得断断续续:“比如英语竞赛辅导中有次测试考差了,我紧张得不行,当时感觉受不了了,就在培训教室里对同学抱怨,忍不住地哭,可又怕被别人看到,我还给妈妈写信,告诉她我撑不下去了,我要出国,马上走,马上。”
我再次确认:“所以你觉得自己目前的烦恼是承受不住在这儿读书的压力,是这样吗?”
佳乐又沉默了一会儿后,低声说:“我也说不清楚。”
三、来访者在游戏过程中“说”
随后,我暂停了对话,与她商量,我们先做个心理游戏,那可能可以更快速准确地找到问题的方向所在,她同意了。
我拿给她一张白纸和一黑一红两支笔,告知她用黑笔在白纸的其中一面上写自己最害怕的十样事物,在纸的另一面上用红笔写自己最喜欢的十件事物,至于先写哪一面任其选择,时间大概是10分钟,写完知会我。然后我离开辅导座位,到两米外的办公桌后坐定,一边记录一边观察她的游戏过程。
佳乐拿着纸笔后并没有马上写,只是保持着写的姿态盯着那张纸看,该是在脑中搜索吧。然后她先写了最喜欢的十件事,确切地说是先写了几件,然后反面写最害怕的事情,再反回来补充最喜欢的事情,但一直等不到她结束。15分钟后,为了顾全整个辅导过程我喊停了游戏,然后和她一起来分析游戏内容。
先写的最喜欢的十件事——
1.出去旅游
2.和同学出去玩、看电影
3.看电影、玩手机
4.逛街
在写了最害怕的十件事后补:听音乐,或比较享受的事情;看感兴趣的书。
后写的最害怕的十件事
1.特别孤独又痛苦的时候
2.晚上睡不着觉(记得从小学一年级开始)
3.生活欺骗了我
4.发现自己对别人做错或说错了什么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5.一个人走在漆黑的还有绿色的光之类的地方
由此得来的信息中不难发现有价值的线索——
1.游戏过程中,该学生写得很慢,不是写字速度慢,而是思考得很谨慎,对话中也有类似发现,似乎是怕说错或说出不符合我要求的内容,那么她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才养成这样的谨言慎行?
2.睡眠问题一般被认为是信号,该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至今一直存在睡眠问题,这是由什么不同寻常的经历导致的,家庭因素?身体因素?就寝环境?还是其他?
3.该学生写下的所有内容中,没有一件事情与在校学习有关,这是出于学习压力下逃避的防御表现,还是在校学习这件事从未进入其价值体系中?
4.害怕漆黑中绿色的光,与此连接的什么样的经历?
5.除了狭义学习,该学生的生活内容还有哪些?喜欢那么多事物是因为严重缺失才想要?
当然,对于游戏内容的分析,不同的心理师会有不同的思路和见解,我当时就沿着上述五条线索深挖下去,快速地得到了指向真正问题的信息——
佳乐与父亲基本没什么交流,主要是母亲负责管教,母亲对其学业水平期待较高。她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有四个同龄的亲戚孩子,同步同校上学,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妈妈第一件事就是给几个亲戚打电话问成绩。四个孩子中,一直以来她是成绩最好的,也深得老师欢喜的,她不想被超过,也痛恨大人聚会时在饭桌上谈论名次,但是到了初一第一学期末她被另一个孩子超过了,之后就一直焦虑中,尝试过各种努力,坚持到了如今(初二第二学期快结束),始终没有再超过那名孩子,而眼下期末考试又临近了。
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生活,直到初中。周末在家与爷爷奶奶同睡直到9岁,之后一个人睡,曾有一事记忆深刻——幼儿园大班时一陌生大人在生活辅导老师的默认下抱走了寝室里的一个孩子并将其变成了植物人,尽管所有大人都表示那是她的梦境,是假的,但是佳乐至今坚持是真的,从一年级开始就没有睡好过。怕黑、在洗手间洗澡都需要母亲陪伴,怕镜子里钻出怪物来。自我评价独立生活能力很差,在家不会自己整理东西,这与那么多年的寄宿制生活练习所得完全相悖。
五年级暑假出现月经初潮,四五年级开始妈妈骂她时开始有些反抗,但是更多反抗表现是无声的不让妈妈看到的方式,比如在照片上写一些诅咒的话之后遮住,把妈妈买的东西扔在地上踩几脚等。更多时候都是听话的,直到这次事发,写那一封信,终于喊出了自己的声音。
四、心辅师“说”
佳乐的心理问题并非简单的承受不了学习压力后的反应,而是学习压力这一导火索引爆了自我价值认同缺失这一重大问题。该学生在生命成长过程中长期生存在别人(四个同步同校的同龄人、热衷于比较的大家庭成员、幼儿园开始的生辅老师、班主任等任课老师)对自己的评价的强势环境中,为了保全自己努力迎合他人的评价,但是到了初中以后,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维持原来的优势状态后,在身心发展中自然生成的青春期“成人感”冲击下,一直隐藏的问题——自我价值认同缺失浮出了水面。接下来的心理辅导就循着这一方向进行下去。
五、辅导反思
在学校个别心理辅导中,很多麻烦是因为我们没能读懂孩子而无法实现对症下药引起的。然而读懂孩子,不仅需要用心,而且需要运用恰当的技术,找准话头,解决问题的顺理成章了。实践过程中发现的“十件事”心理游戏是有效可操作的方法之一,适合于个别心理辅导过程中摸不准心理问题的方向时。
六、“十件事”心理游戏
这一心理游戏初见于毕淑敏老师于2005年出版的《我的成长我做主--青少年心灵快乐游戏10+1》一书。其具体操作方法——
1.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红笔、一支黑笔。
2.用黑笔写害怕的十样事物,写好后再把写满了最害怕的事情的这张纸反过来,在背面用红笔写上最喜欢的10件事情。
3.看着写下的内容谈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