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来访者基本情况 小欣第一次来咨询室的时候,距高考还有90天。她说自己非常崩溃,学不下去了,已经请假回家自习了几天,但还是调整不过来。 小欣的年级排名稳定在50左右,她对此不满意,希望能回到年级前30,不仅因为那曾经是她最好的成绩,还因为,这两个名次属于不同“段位”。参照往届的经验,不出意外的话,前30名考清北没有太大悬念,而她目前所在的位置就不大可能位居此列。 随着高考临近,小欣越来越着急了。她座位前后左右都是成绩很好的同学,每天看着别人一个个都在踏踏实实学习,显得胸有成竹的样子,她越发对自己没了信心,总是忍不住去偷瞄别人的进度。有人做题比她快,她就急躁地想要赶上去;自习课上看见别人在做化学题,就怀疑自己现在复习英语是不是不太对。她知道这样不太好,告诉自己不要去关注别人,但是没办法,左边的小红写字声音太重了,笔磕得桌子邦邦响,右边的小宇每次翻卷子都哗啦哗啦响,后面的小泉总是过一两秒就清一次嗓子……他们怎么都这么自私,非要弄出各种声音来打扰别人呢?这么想着,无形中就存了一分敌意。有一天其中一位同学从身边经过,不小心碰到了她正在写卷子的胳膊,笔在纸上划出了一道长长的尾巴,她一下子怒不可遏,一把撕碎了面前的卷子,摔门而去。 最让小欣心情糟糕的是,最近她和关系最好的几个朋友也先后发生了一些不愉快。都是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搁到以前几乎不可能发生争执,即使有了不愉快也很快就翻篇儿了,可是现在的她却很容易一点就爆,之后陷在烦躁的情绪里好几天难以出来。 一想到进不了前30名,从此将和周围这些朝夕相处的同学“天壤之别”,她就非常恐慌;再想起那天当众发飙、气急败坏的情景,就觉得无地自容,从此大家都会记得她毫无体面可言的样子了。现在连好朋友们也都一个一个疏远了自己,更是顾影自怜,觉得自己是个不招人喜欢的人。想到这些,小欣对自己心灰意冷,原来那个自恃优秀的自己竟是这样的不堪,不仅成绩不好,而且人品完败。 二、 辅导过程 (一)问题的澄清与聚焦 在咨询的最开始,小欣声称自己遇到的是学业方面的问题。但是随着讲述的展开,她很快就对这个看法自主地做出了修正,先是指出自己在情绪管理方面非常困惑,然后说到自己在人际关系和对自我的看法上都出现了偏差。她甚至说,“其实我一直都知道自己很多方面都有问题,却不愿意去承认,现在终于被逼到了一个无路可退的角落,才不得不直面。真是应了那句话,欠下的债,都是要还的,只是没想到它们都在我最不堪一击的时候一起出现,简直就是落井下石。” 不得不说,小欣非常聪明,自我认知能力尤其出色,这使她不仅能够清楚地意识到并梳理出自己当前的多重困境,而且能运用直观的类比,道出个体发展中的残酷真相——常常是在人生最艰难的阶段,那些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最角落里的种种缺点不约而至、粉墨登场,让我们本就艰难的处境更加捉襟见肘。因为越是在紧要关头,那些外围的、表层的、常规的、可以轻易粉饰太平的自我资源就越是所剩无几、难挡大用,而核心的、深层的、平时不常调用的、难以改头换面的自我资源就越是水落石出、举足轻重。 它们不代表最全面的自己,却是最真实的自己。 然而囿于年龄和阅历,小欣看到了这句话的后半句,却没有看到前半句。因此,也就难以避免这个时期的孩子极为常见的一种自我认知误区,那就是一旦遇到困难,就毫不留情地全盘否定自我、过于灾难化眼前的困境。从而导致,仿佛一夕之间,她就“看破”了自己,优秀花季少女的形象瘁然破碎,取而代之的是种种不忍直视的不堪。 小欣身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也确实与学业、情绪、人际和自我都有关系,但并不像她以为的那样,人品完败、全面崩塌。她的问题在于,拥有一种消极的思维模式,它广泛地影响到了以上各个方面,就像一架镜头蒙了尘的相机,照出来的各种场景和主题的照片都会不清晰一样。这种思维模式叫固定型思维,它是一种与成长型思维相反的思维模式。 (二)理论分析 什么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德韦克(Carol S. Dweck)经过反复的观察、思考和实验发现,在人群中可以区分出两种不同的人——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在对个体各种特质(智力、能力、性格、观念等等)的看法上,他们具有截然不同的观念。以智力为例。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将智力看作一种固定的东西,你只有一定数量的智力,它是先天生成的。对于这种人来说,成功了会更加自信,失败则会给自信心带来极大打击,因为相信失败是能力不够,而自己对此又无能为力。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认为智力是可塑的,通过努力练习和接受教育,他们会变得更有能力。既然智力是可塑的,则无论什么时候,付出努力总不会错——直接提高学习效果或通过提高智力而提高学习效果。因为在他们看来,失败只可能归因于努力不够,他们会通过不断努力来改变现状。 在遇到挑战时,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会逃避挑战,因为挑战会带来失败的可能。而成长型的人会无所畏惧地迎接挑战,因为既然相信能力是可以不断提高的,那么每一次挑战都是提高自己的机会,他们会调动一切资源、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困难。在暂时的失败面前,固定型的人会接受失败,在差距面前止步,但成长型的人会不停追赶,因为他们相信成长永无尽头,一次成败绝非终局。在需要大量练习的事情上,固定型的人会因为看不到希望而无法长久坚持,取而代之的是情绪上的焦躁不安,但成长型的人因为相信熟能生巧,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改进方法和精进策略上。在面对批评时,固定型的人会因为不高兴而听不下去,而成长型因为相信批评中包含有用的反馈信息而虚心聆听。在他人成功时,固定型的人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从而疏远对方,成长型的人则愿意从他人的成功中能得到启发,获得灵感。 最终的结果就是,固定型的人会停滞不前,无法取得自己本来有潜力取得的成就,而成长型的人会不断努力,最终充分成长为自己可以成为的样子。 我把这两种思维模式讲给小欣听,她非常坦诚地说,我是一个固定型思维模式者。 但我想做个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还来得及吗? (三)寻找对策 德韦克教授说,每个人心中都藏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种子。作为一名高度认同人本主义和积极心理学价值理念的心理辅导老师,我对此也坚信不疑。 我问她,假如一个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遇到你当前的情境,他会如何做呢?在我的引导之下,她试着做出了以下展望。 一个成长型的人会去寻找造成50名和30名之间差距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在这20个名次之间的分数差距是40分,他会试着把它分散到各科中去,看看各学科分别可以提高几分,在接下来的每一天都能做些什么去达到这个目标。他会去反思自己在各学科上的知识结构与网络是否有漏洞,学习策略、考试策略是否有改进空间,时间利用效率是否有提高可能。如果他感到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做到最好,他会去寻找可用资源。向老师与学科优秀者虚心请教、主动交流、做有针对性的分析。如果他感到了时间紧迫带来的压力,会不惜花一些时间来做个每日计划。因为高焦虑是对危险的感知,而混乱恰好释放着危险的信号。哪里有混乱无序、漫不经心、结构缺失,哪里就有高焦虑。因此,有序的计划能让多个杂乱的学习任务变得有序,增加内心的踏实感。如果他已经尽了全力,发现差距依然无法弥补,或者无法在短时间内弥补(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最后关头,每个人都会竭尽全力,而越是靠近优秀的一端,想在短时间内寻求突破就越难),他会暂时接受现实,但因为坚信大学门槛不是生涯发展的终点,他就不会产生永远和别人“天壤之别”的恐慌感,他愿意埋头努力,因为来日方长。 成长型的人不是不会有情绪发作、当众出丑的时候,但是因为知道自己并不完美,更相信经过有意识的不懈努力一定可以越来越好地控制住情绪,就不会因为出过一次丑而担心形象全毁,更不会陷入“别人永远都会这么看待我”的恐慌里。说到底,成长型的人认为成长是自己的事情,对他人的眼光没有那么在意。 成长型的人会告诉自己,人际技巧正是在冲突和矛盾中磨练出来的,他不会因为发生了不愉快,就否定自己、对方或友谊本身,以致于放弃沟通的努力,转向自怨自艾或是无情报复。他会把矛盾看作学习人际相处的机会,主动沟通,积极解决问题。越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越是隐藏着友谊的密码。 鉴于小欣已经能很好地理解成长型思维在解决自己当前困境中的优势,我建议她简洁地列出自己最担心的问题并试着用成长型思维模式进行转化,以利于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 1.我怕我进不了年级前20。→只要我将关注点放在任务本身上,把以前漏掉的、忽略的地方找出来,肯定会有进步。 2.我怕进不了最好的大学,以后和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大学不是人生的终点,生涯发展是一场马拉松,只要我永不停步,就永远不会掉队。 3.我怕别人因为我情绪失控而觉得我就是个神经质的人。→我还不擅长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以后我就知道这种表现是不恰当的,只要我会做得更好,别人就能了解真正的我。 4.我怕自己是个不受人欢迎的人,连好朋友都不喜欢我。→既然我曾经有那么多朋友,就表明我是个可爱的人。我可能因为情绪急躁而在一些事情上伤害了朋友,但这让我明白了迁怒于人的危害,只要我承认错误、认真改进,我们还会是朋友。 三、 辅导效果与辅导反思 在克里斯多夫‧柯特曼博士的著作《如何才能不焦虑》中,他描述了在向来访者介绍过一种应对焦虑的方式之后立竿见影的效果:“一当我向来访者们介绍这种方式之后,他们变得更加理性、更有逻辑性、焦虑带来的不堪重负也有所缓解。他们像是发现了一个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健康认知仓库,并且立即将它投入开发和应用。有意思的是,片刻之前,他们还无法做出健康反应,觉得自己不堪负重、无能为力。当学会了这样去做,他们又为自己变成了一个能够胜任挑战的人而感到惊讶。” 在小欣的身上,我深有同感。小欣不仅在结束咨询的当天是带着如释重负、满怀希望的表情离开的,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她更是表现出了巨大的变化:成绩有了她谓之“小幅度”的提高——最近一次考试前进了9个名次。这样的进步既实属不易,又在意料之中。因为第二轮复习已经接近尾声,大家在认知层面的比拼已经达到临界值,这样的时候,非认知因素的作用就凸现出来。而在这个层面支撑她的,正是这次不知不觉间在内心深处完成的回山转海般的变化。她现在状态更好了,整个人显得稳重而沉静。 高考已经近在眼前,无论最终结果怎样,相信小欣都能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