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据统计70%的抑郁症成年患者,他们的心理障碍萌生于青少年时期,有专家指出,中国的孩子三分之一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我们要像重视孩子学习一样重视孩子心理健康,像对待孩子感冒发烧一样,读懂孩子的心理信号。当然对于青少年的心理治疗既是简单的,也是最难的。简单在于孩子们内在纯良。最难在于一方面治疗师需要成为一个青少年,治疗才可能进行下去;另一方面治疗师需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治疗才可能有效。也就是说,治疗师需要成熟到能够允许自己幼稚的程度。
二.案例概况
有位家长关于孩子的问题向学校心理咨询室求助,这位母亲说明了原因及需求。她是一个再婚的家庭,孩子的继父非常暴躁,对家庭的责任感很差,对两个继子经常打骂,甚至常常打伤。夫妻关系十分糟糕。孩子的攻击力很强,在学校常常出现问题,家长总是被老师叫到学校,并且常常承担孩子打其他同学的赔偿责任。整个小学阶段一直如此,并且孩子与人的交流也很不好,几乎不和同学有什么交往,在家里也大多时候是零交流。这次班主任又叫了家长,建议其联系学校心理咨询室。这位母亲总觉得儿子与家庭、与母亲都有心结没有打开。我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因为咨询自愿的原则,所以我希望她问问孩子是否愿意第二天来咨询室找我聊聊,预约时间为中午12:30--13:30,这个时间我会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等他,不管他来与不来。孩子没有来,晚上我与家长联系说明情况,并且请这个妈妈向孩子转达:今天没来,也许是孩子还没有想好,他还需要考虑。第三天中午这个时间我依然会在咨询室等他,如果他想好了,有勇气,可以来咨询室找我。
第三天中午,孩子很准时,12:30准时到达咨询室,我们在初次咨询中建立了很好的咨询关系,也对咨询进行了一些设置。时间:每周四中午12:30--13:30,地点:学校心理咨询室。并和孩子及这位妈妈共同确定了咨询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孩子需要解决三个问题:1.人际关系 2.克服自卑,树立自信,达到悦纳自我 3.很好安放“原生家庭”的创伤
这个咨询总共进行了八次,每周一次,孩子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样的孩子在家庭中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母亲在其六岁时改嫁这个继父,孩子在整个成长中感受到严重的不安全感,先是感受硝烟战火后家庭的破裂,继而是重组后更为威胁的生活,给他带来更大的伤害。在他的世界里母亲是很辛苦的、坚强的,母亲努力地保护着他,他很爱妈妈。另一方面他又觉得妈妈保护不了他。
在初次咨询中我们建立了很好的咨询关系,后来的咨询中孩子非常愿意去倾诉,也许孩子有太久没有让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流动起来了,所以在咨询中出现一些多话的现象。
在咨询中我很痛心,也很震惊。孩子对于家庭成员的描述很平静,也很清晰:对于妈妈的描述是勤劳、勇敢、有责任、努力保护他和弟弟。对于继父的描述是暴力、暴怒、不把他和弟弟当人看,除了打人什么都不会,好吃懒做。最严重的一次是继父把他捆上吊打,送去医院做了几个小时的手术。继父的行为被当地派出所警告,但是有效期不超过两周。对弟弟的描述是胆小、懦弱、从不敢反抗。用他的话就是“最气弟弟没用”。弟弟被继父打跑过,躲在河边,一天一夜才找到。对于妈妈与继父所生的妹妹的描述是嚣张跋扈、发号施令。对于亲生父亲印象不深。
三.对家庭支持系统的分析
对于有着这样经历的孩子,心理压力太多,背负着太多上一代人的恩怨与苦痛。这几年在心理领域一直强调、也备受争议的一个词——“原生家庭”。“原生家庭”不是一个人成长的决定因素,这个世界也没有绝对好的“原生家庭”。但是这个孩子无疑是成长在一个及其糟糕的“原生家庭”里。如何去改变这样的孩子,是一个艰难而持久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家庭治疗的配合。或者从一定程度离开继父虐待的环境(至少住校可以解决一部分的隔离继父)。
当一个家庭生病了,一定有一个或多个成员把家庭的病症呈现出来,而这个人往往是家庭中能量较弱的,敏感度较高的,年龄较小无力自我保护的那一个,也就是我们的孩子。不管是个体取向的儿童咨询,还是家庭取向的家庭治疗,在做未成年人咨询时都不可能回避家庭这一重要因素。但是在这样的家庭中,没有可能配合完成,所以我们只能把解决问题的关注放在孩子身上。
我们又很多的心理研究都证明,一个缺爱的母亲,要么选择溺爱孩子,要么就会对孩子简单粗暴。在孩子的世界里,缺失也会有他的表现形式,当我意识到我缺,那么就说明我意识到我有这个需求,自然是渴望得到的。开始总是会努力争取的,但是如果如何努力都是求而不得的,便会不再期待,失去热情与动力,甚至拒绝得到。
孩子对爱也是如此,任何孩子都本能地期望得到爱与关注,尤其是父母的爱。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着父母的认可,所以我们即使在成年以后,取得成绩依旧会第一时间希望告诉父母。
而这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爱与温暖,甚至是遭受痛苦与虐待时。他的人际关系的模式就已经在慢慢形成与固化。
两种关系结构:1.被强势的人掠夺、虐待。2,不跟他人建立关系,这样以避免被掠夺·
这一点在后来的深入咨询中,也得到了证实。当我问及孩子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他描述很淡然:曾经的小学六年来很孤立,一直和同学没有交往,同学们对他只有恶意与嘲讽。由于自己成绩不好,也常被老师取笑、批评,甚至罚出教室。我问他的感受,他平静的说:“习惯了,反正我没任何优点,比谁都差。”
四.“恶性压力”的分析
在这样的家庭里,在这样的学校环境下,这种“童年创伤”是一种“恶性压力”。压力分三种:1,良性压力 2,可容忍压力 3,恶性压力 (例如:肢体暴力、性侵、疏忽、父母长期冷落、羞辱、嘲笑、贬低等。)
在这样“恶性压力”下成长的孩子时时警戒、不断担心,一直处于高压状态,将“不是威胁”讯号视为“危险”,做出剧烈反应。比如,同学下课从他桌边走过,不小心碰掉他的书本。甚至是别人多看他几眼。他都会立即出手还击,因为他认为对方想要攻击他。
而他的弟弟与他面临同样的“恶性压力”,却有着另一种的问题表现形式。他的弟弟不是“反击”模式,而是“冻结”模式,在班中被女同学打倒在地,任由其踩踏。
无论是上面这两种哪一种的行为表现形式。它背后的“童年创伤”如果不及时调整情感与认知模式,成年后不是自然愈合,而是以另一种形式跟随:无法信任另一半,有忧郁症或焦虑症,自卑,习惯逃避,不会表达爱等。
五.人际关系的分析
在孩子描述同学关系中,有两件事是重点说的。
第一件 小学三四年级时,同班一个身材高大的霸道王,对他的欺负最甚,常常被这个霸王打,头被打流血过。这个男生总做大家都不敢做的事情,专做危险的事情,所以大家都不敢惹他。又一次霸王又去顶楼,从楼梯下滑,那是老师坚决不许去的地方。我跟踪他,想找机会报仇,后来放弃了我现在十分勇敢,大家不敢做的事情,我都敢做,老师禁止的事情我都做,同学们看完后总去报告老师。
第二件 现在班里有位同学什么都不会,字都不认识几个,还不如我。他住校,在食堂吃饭,晚饭总会给我带一个馒头。晚自习前我饿,下了自习回家才能吃饭。我觉得他很好,我现在有一个朋友了,就是他,反正也没有人和他玩儿,我也是,我们倆就一起玩呗。
这两件事说明这个孩子是期待友情的,渴望有人能够平等地对待他,也是一个知道感恩的孩子,本质纯真,善良。
在第一件事情中,我们看到这个孩子希望大家关注,想要得到同学的认可,只是选错了方。,因为在这个孩子的眼中,他除了用自己的身体去做一些危险动作之外,他没有认识到自己还有其它的资源,除此之外他没有看到自己的任何优势。所以我们要指导孩子看到自己身上的优势、资源。于是,我们探讨他做危险动作的方式,最终有没有赢得接纳、认可、掌声?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不在大家的认可范围之内,所以无论做的好与不好都不会得到认可。我们展示的方式错了,需要换一个大家愿意接受的领域。
关于接纳,我们一起分析了为什么同学们不愿意接纳他?因为人的本性更愿意,也更容易去接纳同质的群体,会去排斥异质群体。而你与大家有太多的不同,并且这些不同是大家不能接受的:大家上课,你从后门逃跑;大家写作业,你几乎不交作业;大家参加集体活动,无论是你不愿参加的,还是以前的小学时老师不让你参加的,总之你也几乎不参加集体活动。如果你想要大家接纳你,则需要更多的与大家相同之处。
六.自我意识的培养
然后我们探讨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他的愿望。他有两个愿望:1,想做厨师,开个餐馆,因为从小在家做饭,所以想要更多人品尝分享美味。2,喜欢看书,希望到一个有很大图书馆的地方。拥有很多自己的书。
我们便约定计划,他把自己想写的东西写下来,文体不限。在暑假前,我们出一本完全属于他的文集,在班级的图书角,由大家传阅,他充满期待,也相信这个方式做自己喜欢的事一定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所以,对于任何对世界冷漠、害怕、隔绝、生无可恋的人,打动他最好的方式绝不是教育,更不是画饼充饥,因为影子破了,他又回到现实,而应该是从他内心真正燃起生的希望,找到他心中那簇奄奄一息的小火苗,即刻抓住,别等它真正熄灭。作为那个煽火之人,如果太快、急于求成反而会煽灭了那仅存的火苗。看准方向、掌握力度,静待他燃烧起来。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充满希望的。
七.咨询后巩固方式
对于这个孩子攻击力很强的问题,我们要释放他的攻击力,我们在心理学中常说攻击力、力比多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攻击力他总要有一个出口,要么向内,自卑了,抑郁了;要么攻击力向外,对他人进性攻击:还有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升华,用在学习上,工作上。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体育运动是最好的方式,也只有体育运动是最长期有效的方式。“足球”这项运动既能很好地释放他的攻击力,又能发展其与队友团结协作的能力,更好地发展其人际关系。
八.后期评估
在结束所有咨询后,我建议孩子参加每周四学校二课堂活动的足球小组,孩子很开心,并且班主任在一段时间的观察下,发现孩子的攻击行为明显减少;也没有逃课现象;自己为暑假要出的文集已经写了十几篇文章;并且在咨询中他自愿指定的期中考试四门功课三门达到预定目标,有两科从原来的几分,达到了30分左成绩,还有一科考及格了。
九.感悟与反思
在任何一个问题孩子面前,我们需要的是“看见”,“看见”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情怀。首先我们愿意选择“看见”。我们不仅是看到表面的症状,更要看见这些孩子症状背后的需求与渴望。我们要感兴趣于理解他们的症状,而不是只对消除症状感兴趣。对于这样的问题少年,我们更需要的是“工匠精神”!
如果一个孩子既没有从妈妈那里得到很好的安全感,也没有从爸爸那里得到很好的价值感时,他的家庭支持系统是很差的。这样的孩子也是极易出现行为偏差、心理障碍的,尤其是在青春期身体、心理都急速发展的阶段。
如果家庭支持系统我们无法改变,那么请尽我们所能给孩子更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其中包括我们的学校、老师和同学。
在这个案例中,我没有要求这个孩子去原谅他的继父,原谅那些曾经那样对待他的老师和同学,也没有让他一定忘却。更没有安排一场继父或同学的道歉。因为大多数人的道歉其实都是为了自己心安而已,而原谅是一种自我宽恕,如果他还做不到真正地宽恕,这样的形式只会让他更加痛苦。所以我只是让他正确认识那不是你的错。
我们每个人都有权选择不去原谅,但却不能让自己所有的生命都用来纠结那些过去,让它始终无处安放。我们引导孩子在心中找到可以安放它的位置,然后借着燃烧起的火苗,重新起航,找到自己生活的向往。
问题少年更加需要亮光和温度。他们在角落等着我们去看见,期待伸出一只温暖的手带领着他前行。这时他就犹如一个婴儿蹒跚学步,请你像妈妈那样给他一支手指,迎上一个温暖的微笑,耐心对待,放慢脚步,让他内心安全十足地跟着你前行,继而撒开你的手学会稳稳地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