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他,不再“属于”我了—— 一例高中生“单相思”个案辅导

一、案例介绍 1.1一般资料。 青青,女,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家中长女。父亲和母亲都是教师,家庭幸福美满,有两个双胞胎弟弟。青青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对其要求一直较为严格,从小就非常紧张青青的学业发展,直到青青读初一,双胞胎弟弟出生,父母对青青的关注明显减少。青青的学习成绩一直相当不错,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从初三下学期始,青青感觉很苦恼,寝食不安,没有动力学习,成绩时高时低。原来青青与大仁(男,现就读另一所学校)从初一起就是同学,俩人非常要好,特别是初三中考冲刺阶段,俩人经常一起做作业,无话不谈,也因此青青对大仁产生了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情感。初三暑假期间,两人因一点小事关系破裂,从此很少说话,甚至连招呼都不打,而青青又非常渴望与大仁做好朋友,甚至是恋人。她曾经在社交软件上试着与大仁说话,而大仁反应冷淡。青青为此非常苦恼,常常精神恍惚,茶饭不思,觉得完全对学习提不起精神,认为将来没有希望。进入高一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与大仁的关系未能改善,与班里其他同学关系也不如从前,因此青青更加厌倦高中生活。 1.2主诉问题表现。 青青(化名)与我聊天,自述:“高一开学以来,经常感到苦恼,没有兴趣学习,看书看不下去,吃不香睡不好,学校第一次检测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跌到全校一千名开外,这是我前所未有的打击。”……我喜欢一个男生,本来我们的关系非常好。他说过,我是他唯一重视的人。在中考前,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奋斗,我们都上了我们理想的中学。但因为一点小事我们关系破裂,其实我很喜欢他,但我只想与他做好朋友,不知道他喜欢不喜欢我。而现在,他,不再属于我了。” 二、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青青对大仁的想念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的同学情谊,她的情感焦虑给她的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经过一番交流和深入的了解,可以判断为“单相思”。问题主要表现为因“单相思”引发的情绪不良(抑郁、焦虑倾向)、人际交往不良(班中同学关系),社交缺乏自信,学习适应不良等几个方面。然则,是什么原因导致青青如此重视与大仁的“情感”? 首先,家庭因素。家庭应当说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即使社会也要通过家庭对人发生作用。[2]青青的情感转折点在初一出现。初一期间,双胞胎弟弟出生,原来在家庭里备受父母瞩目,让父母捧在手心里的青青明显感受到,随着弟弟们的出生,自己的关注度明显降低。在这一阶段,青青对家庭中爱的需要并没有得到满足。而在与大仁的交往过程当中,她得到大仁的关注、重视和爱护,她在这过程里获得了温暖与爱护的感知。 其次,教育因素。在青青的初中学校,中考的升学率是学校的重中之重,而据青青所说,初中的老师更注重于她们的学业发展,成绩似乎是判断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教师们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当中的心理需要和可能出现的情感疑惑。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老师与学生谈论的更多是学习相关内容,极少会关注学生的个人情感需求。 最后,个人因素。青青是个较为内向的孩子,在面对事情和人时更倾向于采取被动的态度。青青坦言道,自己与同学们相处的过程当中,不愿意主动地表现出热情的一面。而大仁不仅很关注青青,而且帮助青青解决学习和生活当中的困难,这些都让青青感动,也愈发珍惜重视与大仁的友谊与由此而发的情感。 三、辅导策略 在班级中,如果出现学生情感问题,老师、家长往往都是急于除之。而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法,往往会让学生的逆反心理更加激烈,对学生反而无益。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们都习惯从自己的特定角色出发来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的态度与行为,习惯于自我中心式的思维方式[3]。而教师、家长更是以长者自居,认为自己人生经验更丰厚,而学生思想不成熟,没有社会经验,只有听父母之言、随师之举才是正确的。事实往往证明了这是不科学的,单纯的压制和强迫,只会让学生和教师、家长的关系更远如天堑。因此,在学生的情感问题面前,我们不妨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进行角色互换感受一番,那么,许多冲突、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 首先,通过认知疗法找出青青的不合理信念,并且改变它,让青青清晰自己的情感理解错误部分。 “他不主动跟我说话了,我很难受,我心里一直想挽留与他的情谊,我甚至一直觉得他会喜欢我的,但是我同时又接受不了现在已经破裂的事实,我一想到他不再属于我了,我就非常难过,什么事情都不想做。”通过与青青的对话,可以看出青青的不合理信念是:他一定会喜欢自己的,他是属于自己的。而改变青青的不合理信念可以通过解释、提问、指导等技术。如: 师:你觉得他一定会喜欢你的,他是属于你的,是这样吗? 生:恩,是的,我们之前一起做作业,讨论问题,他对我是最特别的,他自己也说,他从来没有对一个女生这样好。 师:那你认为他是属于他爸爸妈妈的吗? 生:不能说他属于他爸爸妈妈吧,其实很多时候他跟我说到,他不希望自己被父母管束太多,他自己做事情有自己的标准,他能判断对错,我觉得,与其说他是属于他爸爸妈妈的,还不如说他更是属于他自己的。 师:那你再来想想,你刚刚说他不属于你了你很难过,那换句话说,如果他是属于他自己的,你是什么感觉呢? 生:(沉默了一小会)这样一想,好像就没有那么耿耿于怀了。的确,他其实也不是属于我的,他只是我曾经的很好的朋友,他是他自己的,根本不属于任何人。 通过对青青的心理辅导,使青青明确了,大仁并不属于任何人,大仁是鲜活的个体,同样地,青青自己也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她和大仁是好朋友,而由好朋友的情谊所衍生出来的朦胧的喜欢,那是青青对于获得他人关注和重视的需求。 其次,帮助青青做进一步问题分析,让青青认识到,高中以来的学习成绩下滑并不是她的智力发展不如别人,引导青青努力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同时,也与青青初步探讨情感问题,在过程当中,带领青青做放松训练,缓解青青的焦虑情绪。同时给青青布置辅导作业,可否与大仁直接面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了解对方的想法,找出两人观点的差异,加强两人的沟通,让青青好好思考自己的现在与过去,进而找到真实自我。另外,和青青的父母积极沟通,建议他们平时多关注青青的动态,与青青多沟通交流,给予青青多一些的陪伴、关心和情感联接。 最后,帮助青青学会合理评价自己,在过程中采用了会谈、合理情绪疗法、行为治疗方法等以帮助青青提高对现阶段情感的认识和合理控制。青青在与大仁面谈后,认为他已默许和青青做朋友,情绪已好转;但是,对自我的评价较低,消极评价远多于积极评价。因此,引导青青进一步分析自己学习与情绪、人际交往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引导她合理评价与大仁的关系,理性地认识困扰自己的“与大仁交往问题”。在青青经过辅导作出一些心态的改变后,及时肯定了青青的自我成长,进一步了解青青对待现今情感的真实想法,鼓励她增强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结果与反思 1.结果 通过心理辅导,青青认识并纠正了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明白到大仁并不属于任何人,他是鲜活的个体,同样地,自己也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她和大仁是好朋友,而由好朋友的情谊所衍生出来的朦胧的喜欢,那是自己对于获得他人关注和重视的需求。与大仁重新建立起友谊的连接后,青青的情绪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仅在班中愿意多与同学们交流,同时学习也变得积极起来。随着青青信念的改变和心态的调整,她已经基本放松了下来,不再患得患失,人也变得更有活力与灵气。 2.反思 学生情感问题是高中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青春期的感情萌动是成长发育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作为一个成功的教育者,足够的耐心与宽容应是必备的条件。面对学生中存在的情感问题,教育者更应有此涵养。在学生的情感问题面前,教育者应先是一名倾听者,而成为倾听者的先决条件是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高度上,把自己当做是他们的朋友,知音与陪伴者,以真诚之心听学生倾诉,以专注之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唯有如此才可能走进学生最真实,最深处的内心,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参考文献: [1][3]刘晶.巧妙处理高中生早恋的艺术[J].课程教育研究, 2016(38). [2]吕慧艺.我想我的老师,想得睡不着——一例高中生“师生恋”的辅导[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12):57-58. [4]林文斌. 花开应有时——高中生早恋问题分析及对策[J]. 考试周刊, 2015(24):171-171.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