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老师,我想离开这个班 ——整合式短程心理咨询在高中女生人际辅

 一、案例描述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敏儿,16岁,高一女生,身体状况良好,个子矮小,穿着朴素。来访者家住农村,经济条件很差,自小被养父母领养。初中时得知自己被领养,亲生父母住在同村。养父母年龄都比较大,再婚,养母有一个儿子,正读大学,因家庭条件太差,被送给亲戚抚养。养父母身体较差,均没有读过书,家庭收入微薄。

敏儿进入高中后,一开始在各方面表现良好,成绩也名列前茅。学期中开始出现在寝室无人与她说话,在班级中常因一些小事与同学矛盾频发,同学关系较差,几乎没有朋友。学习成绩也退到了班级中下水平,多次向班主任哭诉同学们针对她,提出换班的申请。同班同学反映:敏儿同学有时候的言谈有些“奇怪”,一群人一起聊天,她常说一些与话题不相干的话,或做一些和场合不符的举动,另外她有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毛病,让人很不舒服。

(二)案例诊断

本案例基于生物—心理—社会的现在医学模式进行综合性评估,初步诊断为人际交往障碍。具体诊断如下:

1.生物:来访者表现出心境低落,郁郁寡欢。经来访者同意,做SCL-90自评测试,经测验量表九个因子得分:躯体化:0.3,强迫症状:0.6,人际关系敏感:2.6;抑郁2.4;焦虑1.5;敌对1.0;恐怖0.2;偏执1.5;精神病性0.1。存在轻微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症状,但未达到诊断标准,不需要用药。

2.心理:来访者在班级及寝室中人际关系紧张,并且认为是他人针对自己,显然存在认知的偏差。来访者家境贫困,存在明显的自卑心理,人际关系中较为敏感,经常将小事情放大成为对自己贬低性的评价。来访者缺乏人际交往技能,因此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常常做出与场合不妥的行为或说出让人费解的话语。青春期学生普遍注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不良,班级归属感得不到满足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及情绪。

3.社会:来访者来自于非常贫困的家庭,早期经历了遗弃,且知道自己被遗弃,还认识自己的亲生父母,亲生父母的家庭条件良好,因此心生怨恨与不满。养父母对子女在学习成绩上期待颇高,希望子女考上本科,但学校大多数学生只能考上专科,来访者感到压力倍增。养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多为唠叨和诉苦,其母亲更是常常诉说自己养育其有多不易,使来访者厌烦。

二、个案干预 

(一)生物干预:运动辅助

  因来访者未达到心理疾病诊断标准,因此不需用药干预,抑郁情绪可以通过每天持续的运动来进行调整,因此笔者建议学生每天运动持续30分钟,帮助宣泄抑郁情绪,笔者也希望来访者通过自己坚持运动一事,看到自己的优点,自我效能感能够得到提升,从而增强自信心。

(二)心理干预:短程认知行为疗法

  首先,给予来访者关爱,让来访者感受到辅导过程的平等、民主,建立起信任关系,而后针对来访者某些偏差的想法,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来访者进行觉察及改变,构建合理的认知。在此基础上,通过行为训练增强人际交往技能,掌握在与他人交往时适当反应的技能,改善人际关系。

(三)社会干预:改善社会支持系统

首先,与班主任沟通,将敏儿的情况反馈给班主任,希望他多关心敏儿,多给机会,让敏儿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爱心,在行动上更关心她、帮助她。

其次,与敏儿的家长沟通,使家长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会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从而做出调整。

三、个案辅导过程

   第一次咨询:让来访者尽情宣泄

敏儿几乎是冲进了我的辅导室,一只手挡着半张脸,哭得泣不成声。我急忙让她坐下,静静地陪她坐着。1分钟过去了,5分钟过去了,足足15分钟后,她的哭声渐渐止住了。我给她倒了杯温水,示意她喝口水。她感激地说了声“谢谢”,端起杯子喝了一口,说:“老师,不好意思,失礼了,我实在是太伤心了。班主任不让我换班,还说都是我的错……我不知道我错在哪里了……”她一边说一边哽噎。

我认真地注视着她,说:“你刚才哭地真是太委屈了,真的是很伤心才会这样哭啊。你刚才说你想换班是吗?”

她渐渐平复,说:“嗯,我觉得这个班容不下我,我也不喜欢这个班的同学,他们经常针对我,我也没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针对我,我觉得他们真是吃饱了没事干。”

我同情地望着她:“这个班级你非常不喜欢,同学也总是针对你,能具体说说吗?他们怎么样针对你的呢?”

这一问,打开了她的话匣子,她开始长达半小时的诉说,从寝室同学之间阴阳怪气的说话,到同桌有意无意地躲避,从原本同行而今陌路的好朋友小李,到期中考试失利受到老师严厉的指责,从当小组长收作业难,到学习委员的有意刁难,最让她伤心难过的是现在和同桌一句话都不说了,她觉得每天在班里仿佛空气都是凝固的,特别地难受。

说话之后,敏儿似乎轻松多了,嘴角有了一丝笑意。告别的时候,她还是为换班的事发愁,她觉得只要换了班,一切就都解决了。我鼓励她问题一定可以得到满意地解决,并与她约定下次的辅导时间。

 

  第二次咨询:综合性评估诊断

由于第一次咨询时来访者情绪非常激动,需要充分宣泄情绪,因此我并未打断其倾诉,使其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因此在第二次咨询时再做综合性的评估诊断。

我依次询问其睡眠饮食、情绪状态、日常行为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收集了其生理、心理、社会信息,并在经来访者同意的情况下做了SCL-90的测试,做出了初步的诊断——人际交往不良。

结束咨询时,我向来访者说明了其之所以心情不好,是因为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与班级同学关系不良;二是家庭带来的学习压力过大,青春期阶段本就有重视人际交往的特点,比较敏感也很正常,但是它影响到情绪和学习,就需要去调整了。我建议其每天运动30分钟并做好记录,养成合理宣泄情绪的习惯。 

  第三次咨询:寻找不合理认知

敏儿准时来到我的办公室,还没落座,她便急着告诉我这个礼拜她每天都坚持跑步30分钟,有时候一天三次,有时候一天两次,总之每天都记得,她觉得跑步的时候心情挺平静地,可一回到班里就觉得压抑。

我肯定她的成果:“看得出你对这个作业很上心、很认真呢,而且你能每天坚持,真有毅力。班里的事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你能做到现在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听了我的话,敏儿反而不是很高兴,说:“我觉得换班就可以解决的,不知道为什么班主任就是不同意,我就是想快点解决呀。”

“是啊,班主任为什么不同意呢?”我虽然疑惑敏儿的反应,却也顺着她的话往下说。

“班主任就说学校不允许啊,如果我一个人换了别的学生看到了也可能会换班,学校管理就乱了套了。”

“恩,那你觉得班主任说的有道理吗?”我问。

“也有一定道理吧,可是我觉得也要人性化考虑嘛!”她有点不情愿。

“恩恩,你那么想换班,是想快点解决自己现在的烦恼,是吧?”我问。

“是啊,我觉得在现在这个班过得太累了,每天都恨难熬。”她面露痛苦的表情。

“假如你成功换班了,之后会发生什么呢?”我问。

“她说,那我就可以重新开始了啊,肯定不会像现在一样,一个班的同学一个都不理我,我一定会有自己的好朋友,心情会好,成绩也会好起来。”她眼睛都放起光来。

“那换了班之后,你有没有想过可能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我问。

她思考了好一会儿,说:“可能会找不到好朋友,因为现在已经是学期中了,基本上都有了自己朋友……”

“嗯,也可能会存在这种状况,那怎么办?”她陷入了思索。

“假如有办法让你既不用换班,又可以在现在的班里交到好朋友,你愿意吗?”我问。

“这样似乎也可以吧。”她犹豫着答应了。

“那就把这个当作是我们的咨询目标吧!老师有信心能够帮助到你!”我信心满满地说。

“嗯,那就试试看吧。”她似乎受了我的感染,也有点底气了。

接下来,我让她回忆最近发生的一件让她觉得不舒服的事件,她回忆说:“前两天在寝室里晚熄灯前大家都纷纷在洗漱,我在水池里洗袜子,我把袜子放在水池里,出去拿点肥皂,回来的时候袜子被放到了水池的角落里。我看了看大家的表情,谁也没说什么,也没有人跟我解释一下,他们一定是有意的。”

听完此事,我提出了我的看法:“这件事,你的想法是别人有意针对我,而且你会觉得别人有必要跟你解释一下。可如果我是你,我可能会想是不是我的袜子放在那里让别人没法洗漱了,所以被别人移到了别处,我反而会觉得不好意思呢。”

“哦?是吗?那为什么我不这么想呢?”她疑惑地看着我。

我想她解释了ABC理论,让来访者明白导致我们情绪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她的解释,一个人对与事件的看法越多元化,说明心理越有弹性,心理也就越健康,不容易有烦恼。我指着小茶几上的绿萝盆栽说:“从我这个角度看,这盆盆栽是没有长长枝条的,而从你那个角度看,就有一根长长的枝条。这就好比对一件事情,我们有不同的看法,你认为A解释是对的,我认为B解释才是对的,可是我们都没有看到这个事情的全貌。如果你走到我这边看一看,你会发现,原来我说的也有道理,我走到你那边看看,原来你说的也有道理。所以,对于同一件事,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和认知。”

作为高中生的敏儿很快就明白了我所说的:“好像是这样的,我以前常常和同桌就会对某件事情有不同的解释,我常常会把对方往坏的方向想,而我同桌就会往好的方向想,我以前会觉得是她不理解我,现在看来,是我也不理解她。其实两个人说的都有道理,是吧?”

“对的,你能够领悟到这些,还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真不错,领悟力很好。你和同桌之间发生过什么事,具体说一说,我们来看看,你平常会怎么解释。”

通过事件的陈述和分析,我们共同发现了敏儿同学的不合理认知:一、认为每个人都要对她好;二、不理解她的想法意味着不懂她,也就不是好朋友;三、不能够随意评价他人,否则就是不顾他人的感受。

  结束本次咨询前,我肯定敏儿在这次咨询中取得的巨大的进步,并布置她完成作业:一、每天坚持跑步30分钟;二、记录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不愉快事件及如何进行解释(即不合理的认知),还要列举至少2个其他的可能的解释。

  第四次咨询:接纳真实的自己

经过三次咨询,敏儿已经对我有的充分的信任,在她的小本子上事无巨细地记录着这一周的事件与解释,作业完成地相当认真。我很感动,更是被这小姑娘的认真劲给折服。我们就着作业探讨着更多可能的解释,巩固她的合理认知。

接着,我提起了前一次咨询中的一个细节,当我肯定她、夸奖时,她完全没有在意,而是一直在想自己苦恼的事。随着不断深入的交流,她发现自己在与人交往时常常会出现类似的状况,有些反应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我继续向她说明部分同学给我的反馈,他们有的说敏儿是个认真的人,就是比较较真,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有的说敏儿是个活在自己世界的人,不太听别人的意见;有的说敏儿是个勤奋的人;也有的说敏儿在生活中不太讲卫生……此时,敏儿看到这些来自同学的反馈时,不再哭泣,而是有些惊讶。正如我所料,敏儿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同学们所说的缺点上,忽视了优点——认真、勤奋等。我指出,这是她的一种心理反应模式,也许是和自己的家庭、经历有关。

敏儿对我说起了她的身世,我才了解她并非现在爸爸妈妈的亲生女儿,亲生父母是同村的另一户人家,他们生了女儿,想重新生儿子,便把女儿送给了现在的父母。她是初中时知道这些事的,养父母觉得她迟早会知道,与其从别人口中听到,不如自己告诉她。她的养父母家很贫穷,住着低矮的泥房子,房间局促,她和妈妈挤一张小床。相比较,养父母家条件挺不错的,她一边有所羡慕,却也对那一家人心生恨意。她说:“有时候,我觉得万一我养父母也不要我了怎么办,亲生父母都会把我抛弃,更何况是养父母呢。我觉得谁都靠不住,只能相信自己。”

我相信,得知自己被抱养的消息时巨大的心理冲击,对一个当时只有13岁的孩子来说,是一场灾难,对于他人所建立起来的安全感轰然倒塌,这个世界的真实与否显得那么不可置信,我不禁佩服起敏儿来,这么多年是如何的不容易啊。“你爸爸妈妈对你怎么样?”“爸爸妈妈都挺关心我的,只是经常唠叨我,经常说她们多么没有用,要我努力考本科,来教育我,可能他们也没有什么别的方法吧。”父母与敏儿的沟通多是家务和学习成绩,敏儿很少获得爸妈的认可,经常是批评居多。

“你觉得自己有什么优点吗?”被我一问,敏儿突然一愣,说:“好像没什么优点吧。”看咨询时间已经结束,我把找优点作为一个作业留给了敏儿,并约定了下次咨询的时间。

第五次咨询:重塑全新的自我

敏儿如期完成了作业,一如既往地认真,写了二十几个优点,她有些不好意思夸自己,连连问我:“这算优点吗?”“当然是了,能写出这么多已经很厉害了。当你看到这些优点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呢?”敏儿笑着说:“我觉得说的好像不是我,哈哈。”“还有点开心,对不对呀?其实,之前你没看到自己的优点,不是他们不存在,而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不客观,不全面,还记得我们之前说的不合理的认知吗?你对自己也存在不合理的认知,希望你以后可以记住,多看到自己的优点,好吗?”

“在人际交往中,合理的认知很重要,人际交往的技能同样重要。很多时候别人是一面镜子,照的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模样。老师想以好朋友的身份,谈一谈这几次与你接触时的感受,你准备好了吗?”看着敏儿淡定的模样,我将我与她互动时的感受如实地告诉了她,让她认识到自己在人际交往缺乏必要的技能,如自信的步态,如何倾听、回应,如何夸赞别人等。我和她一起模拟了几个场景,训练她的步态、倾听、回应及夸赞,做完之后她感到非常有意思,也表示会在生活中注意这些方面的问题。

    此次咨询就此告一段落。

咨询室外的工作:

改变源自于内在,而外在的支持能够帮助这种改变更持久,因此,我在每次咨询之后都会与班主任沟通,将敏儿的情况反馈给班主任,及时跟进敏儿在班级中的情况,希望他多关心敏儿,多给机会,让敏儿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爱心,在行动上更关心她、帮助她。其次,我也与敏儿的家长取得了联系,使家长明白孩子现在的状况,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会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从而做出调整。

四、效果与反思

   (一)辅导效果

   一个月后,我在校园中遇到敏儿,她的心情开朗了许多,她告诉我她开始享受一个人去食堂吃饭的体验。和班里的同学关系更好了,尤其是与同桌的关系大有改善,同桌还常常会与她分享好吃的,学习成绩也回到了班级前列。爸爸妈妈也经常关心她很少叨唠她了,她觉得虽然养父母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但对她好她觉得很幸福。

(二)辅导反思

1.全面了解来访者的情况,用生物—心理—社会综合评价学生的状况,并结合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来做干预,效果更佳。

2.在咨询中积极倾听,与来访者充分共情,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是辅导的关键。

3.在咨询过程中把握好咨询节奏,先跟后带,与来访者一起深入探索自己。

4.认知的改变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全力支持当事人利用自己的头脑思维并改进的过程,也需要旁人的支持。

5.来访者虽然身世可怜,值得同情,但作为咨询师,更重要的是发掘她自身的力量,顺势而为,让她自己做自己的咨询师,在未来的道路上储备上更多的智慧与能力,这是咨询最大的成功。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