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案例简介:
小卢是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中考时凭借自身的努力好学成功考取自己心仪的高中。但是开学才刚三周,就听小卢的班主任说小卢不愿意来学校了,甚至已经有过几次逃学行为了!这可急坏了小卢的爸妈,“好不容易才进的高中,怎么能说不去就不去了呢?”但小卢依然不为所动,一心想要“自己创业,干一番大事业去。”在班主任老师和家长的反复劝说下,小卢才勉强来到咨询室。
来到咨询室的小卢显得很抗拒,他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心理问题”,也不认为我能帮助他。我向他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还向他保证会为他保密,但小卢还是不啃声。我微笑对他说“听说你考高中也没有进专门的学习班,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努力,说明你很厉害!为什么进了高中反而不想继续了呢?半途而废多可惜啊!”也许是这番话打动了小卢,沉默了许久的小卢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小卢的爸爸是一名货车司机,常年在外奔波,小卢有一个姐姐已经出嫁,家里还有年迈的奶奶,家事都是母亲操持。中考前,小卢曾生病在家休养,家人都担心他中考会不会受此影响,但小卢自己在家坚持复习,并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家人都很为他高兴,并对他寄予厚望。开学还算顺利,后来因为有事请了两天假,结果回来就发现自己上课听不懂了!特别是数学和物理,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还因此受到老师的批评,心情很沮丧。回家之后做题,发现在家看书做题比学校更顺手,联想起初三时成功的自学经历,他觉得自己有信心搞好学习,遂产生回家自学的想法。可是呆在家里,妈妈和奶奶不是责怪他不去学校,就是不停的唉声叹气,自己根本没法静心学习,心里却更加烦躁,只好回到学校。
可他来学校,却懊恼的发现自己落下的功课更多了!背负着家人的期望,小卢却发现自己的学业毫无进展,与其在学校浪费开销,不如当机立断,也能为家里减轻负担,抱着这样的想法,小卢开始琢磨自己的创业计划……
二 案例问题分析
高中第一学期,小卢还处于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此时的小卢,不仅面临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改变,还面临学业状况以及自我内心的调试。虽然在初中阶段,小卢有学习成功的经历,但是高中阶段,学科数量多、知识难度大、作息节奏快,这种情况下初中时的学习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高中。但是小卢学业优秀的一贯表现,让他对自己、对高中阶段的学业进展情况出现了判断偏差。当旧方法不适用新情况时,学习效果必然是每况愈下。然而家长对自己的期待一直还在,小卢对自己的期待也一直还在。由于学业挫折的现实和理想状态之间的落差加大,使小卢内心充满持续存在的心理冲突,也给小卢带来相当的心理压力。面对学业挫折的压力,小卢的调整方式是重复初中时独立自学的顺利过程,但是这个方法的作用也只是昙花一现,加之家人对他“在家自学”的调整方法不理解、不认同的负面态度,让小卢的内心更加慌乱。
要接受自己不再优秀的现实,对于自信又自尊的小卢来说太难了,这样的负面评价对小卢而言是对自己曾经努力学习的否定更是一种持续存在的心理冲击。曾经令小卢引为为傲的学习,现在变成了挫伤自信的压力,耐挫力缺乏的小卢,对此毫无预期只有逃避。加之青春期日益增强的成人意识,小卢觉得自己也是家里的重要成员,是已将成年的男子汉,如果自己在学习上毫无进展,对经济贫弱的家庭而言就是一笔无谓的浪费,与其这样,还不如就此放弃,也许创业成功了,对自己、对家庭都是一件好事!正是在这种想法的推动下,小卢开始拒绝上学,开始琢磨自己的创业计划。
三 辅导方案与实施
初入高中,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小卢的心理变化不是个案,特别是对于高中之前学业一贯优秀的学生而言,这样的适应过程似乎漫长而又痛苦。那么,要怎样才能帮助到小卢这样的同学呢?
1与来访学生建立尊重互信的良好咨询关系
小卢初次来咨询室时很抗拒的,这其实也不难理解,一个半年前还对学习很自信、很受老师欣赏的学生,现在不仅学习下降了,还被
班主任、家长建议来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这让骄傲自尊的小卢很难接受。面对自尊受挫的小卢,我微笑对他说“听说你考高中没有进专门的学习班,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努力,说明你很厉害!”通过积极关注,激发他的表达欲望和求助动机,然后又问他“为什么进了高中反而不想继续了呢?半途而废多可惜啊!”利用共情技术表达了对他的理解,既可以让小卢更清晰的觉察自己的真实内心,又可以拉近双方心理距离,更好的收集想关信息,建立尊重互信的良好咨询关系。
虽然第一次咨询,小卢对“心理咨询”的抗拒和偏见并没有完全消除,但也使他对心理咨询有了客观的认识,于是我们约定了时间,小卢也表示会配合进行后续的心理辅导。
第二次咨询,我让小卢把自己的创业计划认真写下来,不是为了嘲笑他的想法幼稚,而是要他在梳理想法的同时认真的问自己“是真的不愿读书还是在逃避什么?”通过这样的思考,小卢对自己的想法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意识到创业其实是由于自我价值保护而致的思维转移策略,并非自己的真实意图。
2其次,建立行为契约,利用行为塑造技术增加其适应性行为。
通过之前咨询中的“问题聚焦”,小卢意识到自己并非真要放弃学业,而是在高中短暂的学业中没有体会到想要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自己的自尊心因此而受挫。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先与科任教师以及班主任沟通,为小卢设定分层梯度作业,由简而难,将习题数量及难度逐渐增加,对小卢在学习中的积极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进行阳性行为强化,以此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信心。
然后与学生本人制定契约,进行行为塑造。例如,每天坚持到校,按时完成分层作业,在课桌上贴认真听课的提示条等等,请同桌同学监督,坚持三天,家长以小卢爱看的课外书作为奖励,坚持一个礼拜会得到另外的奖励。在小卢对学校学习的排斥心理逐渐消退的同时,逐渐拉大奖励之间的时间间隔,直到完全撤销奖励。小卢在此过程中体验到的自信逐步内化为自我观念,学习自主性也得到相应的加强。
3进行认知矫正,重新评价自我和学业进展
小卢学业受挫的原因之一,是他对自己、对高中阶段的学习进展判断失误。这些失误判断其实是小卢内心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解决小卢学业适应不良,进行认知矫正是非常必要的。
矫正小卢对自己的失误判断。引导小卢了解自我概念中理想自我的形象和要求,也启发他对自己当前的现实自我进行梳理与评价。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巨大差距,是小卢自我认同感下降的首要原因。鼓励他调整自我期待,接纳自己在当前学习上暂时困难的局面,并以此为契机认真分析自己在各学科中的优势和不足,在学习方法上的误区和偏差,树立合理目标,一点一滴的积累进步,缩小学业目标中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
矫正小卢对学业进展的失误判断。既有的旧经验未必总是适合新情况,在学业进展中也是如此。高中之前,小卢在学业进展中的优异表现,让小卢对自己信心满满的同时,也会使其形成稳固的思维定式和心理惯性,使小卢丧失了应对新情况时该有的灵活预案和应对措施。针对这种现状,我设置各种不同情景,和小卢进行情景讨论和“头脑风暴”练习,在各种情境中讨论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可行性,在“头脑风暴”练习中寻找更有效更灵活的问题解决方法。通过讨论和练习,小卢意识到,自己应该主动随课业难度的变化去探索、调整适合新情况新阶段的方法步骤,这样才可能取得自己想要的进步。
4 参加团体活动,培养增强耐挫力
小卢放弃学业准备创业的根本原因,是一贯优秀的表现让他失去了体验失败和挫折的机会。没有失败挫折经历的磨砺,就不能形成耐挫力,遇到问题就会手足无措,胆怯逃避。在后期的咨询中,小卢也逐渐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耐挫力不足的问题,因此我建议他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团体活动,不管是文娱活动还是体育比赛,不要在意活动的结果如何,只要能投入的体验活动过程即可。小卢也愉快的接受了我的建议,主动提出要在活动课中练习打篮球。和同学们一起打篮球是他一直向往却不擅长的事情,特别是投篮。一开始屡投不中,自然也生气、愤怒,因为是自己主动提出的要求,这次他没有轻易放弃。所幸的是班上有位同学看他投篮练的勤苦进步却不大,便好心提点他几句,接受同学的指导之后,投篮率居然很有长进,这让小卢体既有惊喜又有感悟。当小卢和我谈到练习投篮的感悟时,我提示他说“如果能把投篮的感悟迁移到学习中,会怎么样呢?”小卢不说话,但是看得出来他开始认真思考我的提问。
5亲子会晤,调整家庭气氛
母亲和奶奶不明就里的指责,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激起小卢更多的逆反心理,使小卢对学习更加松懈。整天不停的唉声叹气,对小卢而言其实是一种“冷暴力”,让小卢内心更加愧疚自责、焦虑不安,在这种氛围中,小卢的学习进展只会愈加艰难。针对这样的现状,我联系了小卢的父母,让小卢和父母真诚坦率的沟通畅谈,说明对彼此的期望和要求。父母表示,今后会给与小卢更多的关心和鼓励,适度调整期望水平,不苛责不急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摸索、适应。而小卢则答应父母,在保持现状的同时,尽力把自己已经落下的功课尽快补起来。
四 辅导效果
亲子会晤结束后,我对小卢的咨询工作也接近尾声。看着小卢脸上逐渐舒展的笑容,我问他“还要继续创业吗?”小卢不好意思的笑笑“以后会有机会的,现在的计划还不成熟。”“那创业计划怎么办?”“现在不想了,暂时搁置”。
一段时间之后,小卢落下的功课逐渐修补,人际交往也正常起来。在学期末回访时,他的班主任告诉我,小卢已经参加了两次“优秀作业展评”,而且还是这学期班级中的“进步之星”。听到这个消息,我也很为他开心。
五 总结与反思
高中伊始,生活环境适应是每个学生都要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什么一贯优秀的学生比学业中上的孩子更容易遭遇适应问题?也许原因就出在“一贯优秀”上。学业经历的一贯优秀,于小卢而言,既是一顶美丽的帽子,让他引以为傲,又是一部无形的枷锁,困住了他处理问题的灵活思路。在关注成绩的大环境中,优秀的学业成绩成为小卢自信的唯一来源,在学业受挫时,单一而脆弱的自信心便轰然倒塌,难以为继。相反,在此之前有过挫折经历的孩子,面对适应阶段的各种问题,不管能不能有效解决,已有的类似经历,会使他们拥有更明显的心理弹性,更多可挖掘支配的心理资源,所以他们不会被轻易击垮,也不会轻易放弃。因此,衡量学生优秀与否,成绩是一方面,评价标准应趋向多元。知识积累固然重要,但心理能力的锻炼、耐挫力的培养更重要,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又或者人生之路,困难和挫折是必然的存在,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切都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