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下去,我就没有烦恼了
——一例小学生自杀未遂的心理辅导个案
海宁市长安镇盐仓学校 俞彬彬
一、个案概况
小康(化名),11岁,五年级男生,家中长子,有一个弟弟,父母均为上班族,平日里父母上班都较忙,特别是妈妈,有时连续几天不回家。某日清晨7点多,班主任王老师接到值周老师电话说小康要跳楼,幸好被同学拉住。王老师立即与小康谈话,了解情况:前天晚上因为作业问题,小康又被爸爸打了一顿,爸爸反复强调小康不乖、脾气倔,妈妈都不要你了。事发当天早上,小康因为早上到校开教室门的问题,与三位同学发生口角,一会儿,小康越想越伤心,扬言要跳楼并爬上窗台。
班主任与同学反映:小康成绩中等偏下,学习态度较好;性格较外向,情绪容易激动,说话直爽,喜欢评论别人,在校与同学关系一般,平时会与同学闹小矛盾,但过一会儿就没事,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极端行为。班主任表示,平时孩子的学习都是爸爸在管,爸爸经常打孩子,小康比较怕爸爸。
二、问题分析
一个11岁的孩子竟然会想到轻生,让人深思不解,但究其根源,不难明白。虽然,从表面看,小康跳楼是由于与同学发生矛盾,情绪激动而引发,但细细斟酌,这也许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小康父亲用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教育孩子,可能会暂时缓解问题,但是,这样不仅不能有效地矫正孩子的行为偏差,反而使孩子的问题更加严重,被一次次打骂后,孩子内心有较为复杂的情绪,但又没人可倾诉。妈妈常常不在家,孩子感受不到母亲的关怀,他屡次强调“我害怕妈妈不要我了”。
由此可以判断,小康有轻生的念头主要是由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而造成的,因此,与小康的咨询工作,不能仅限于小康个人,更需要父母的参与。
依据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的观点,小康是家庭问题的“替罪羊”,他的极端行为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的征兆;同样地,小康事件表面上看是和同学起了争执才发生的,但是更深层次的诱因在家庭中,这就需要借助系统家庭治疗的观点来进行全面干预。
三、辅导过程:
(一)抚平情绪,建立良好咨访关系,了解小康的内心。
本个案属于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当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关注小康情绪状态,如何让小康找到“生”的希望,不再有“死”的念头。因此,在会谈中需把握四个重点:1.抚平悲伤、失落的情绪,利用倾听、同情、同理等咨询技术,建立良好咨访关系;2.了解孩子在学校的人际关系情况,分析重点事件;3.了解孩子家庭教育情况,特别是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印象深刻的事件,全面剖析爸爸、妈妈和自己;4.找到孩子最希望改变的,结合实际分析,引导他找到方法。
师:当你今天在做这件事(跳楼)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康:跳下去,我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师:烦恼?能具体说说你的烦恼吗?
康:同学欺负我,爸爸打我,妈妈不要我,大家都不喜欢我,跳下去,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也就不会痛苦。(伤心流泪)
师:老师能感觉得到,现在的你很伤心,有来自学校和家里的一些事困扰着你,哪个对你影响更大?
康:家里。
师:你刚才说到爸爸打你,妈妈不要你,是怎么回事?
康:爸爸很爱喝酒,即使我把酒藏起来都没用,如果我作业做得不好或者他说了我没听懂,就要打我,打得很狠,喝酒打得更厉害,爸爸说,我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我了。妈妈呢,上班很忙,经常连续好几天都不回家,妈妈已经很久很久没有陪我出去玩了,妈妈难得回来,我想跟她聊聊天,可她更喜欢玩手机。爸爸妈妈对我和弟弟不公平,总是偏袒弟弟,有时候弟弟欺负我,先告状,爸爸妈妈就信他,批评我,这不是我想要的家!
孩子的言语中透露着孤独、无助与失望,由此推断,小康想跳楼的念想主要是由于孩子觉得在家里得不到温暖与爱。如果只是给小康做一对一心理咨询,也许小康的症状暂时会缓解,可当他回到家庭中,遇到冲突事件时,极端行为可能会再次出现,因此,咨询对象不仅是小康,更是他和他的家庭。为此,我们第一时间让他爸妈到学校来了解具体情况,一起咨询。
(二)利用系统式家庭治疗,构建新的家庭互动模式。
系统式家庭治疗是家庭治疗的重要流派之一。系统式家庭治疗理念主要在于“家庭系统观”,即任何个体有了病症,是因其家庭系统“生病”了。通常指被称为来访者的个体只不过是该问题家庭的“替罪羊”,所以治疗的对象不是这位有病症的个体,而是整个家庭关系或家庭系统。家庭治疗的要义在于通过引入新的观念与做法,来改变与问题行为相关联的反馈环;强调摸清家庭内部的相互关系格局,并通过对整个家庭的干预来改变滋生个人心理症状的家庭关系格局,使家庭产生新的冲突,并通过对冲突的重新自我组织,获得新的变化,产生新的规则和互动模式。
1.澄清家庭中的问题,剖析原有家庭关系格局。
人们常说:“问题孩子背后就会有一个问题家庭或有问题的亲子关系”,但每个家庭中的问题却大相径庭,因此,咨询中先利用多种提问技术,了解小康家庭的关系格局及互动方式。
咨询片段:
心理老师:当你学习上出现问题时,你们家里哪个人最着急?(循环性提问)
小康:爸爸,我爸爸就知道喝酒打我。
……
心理老师(问爸爸):平时孩子妈妈是怎么看待小康的学习问题的? (循环性提问)
爸爸:她小学没毕业,只能我来管。
心理老师(问妈妈):小康妈妈,你怎么看待爸爸的这种管教方式?(循环性提问)
妈妈:他就知道喝酒,打孩子,但我又没读多少书,不知道怎么管。
根据家庭成员的回答,可以从中观察到小康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而这模式可能恰恰就是导致问题行为的根源。家庭成员能清晰地认识到:小康反感爸爸的管教方式,心中不服,但又不敢反抗;爸爸管孩子的方式较为粗暴,爸爸内心希望与妈妈一起管教孩子,而不是一个人;妈妈与爸爸教育孩子有分歧,但她与孩子相处时间较少。循环性提问让家庭成员的互动方式暴露无遗,同时也为家庭成员提供了不同视角,引发深思。
2.关注正向积极面,寻找生活中的例外。
咨询片段:
心理老师:小康,一般什么时候爸爸会对你发脾气,什么时候爸爸不会发脾气?(差异性提问)
小康:爸爸喝酒的时候常常火气很大,我每次叫他不要喝酒,他不听,要是我作业写得不好他就打我,如果我作业学校能完成,字写得好点,那时候爸爸就不会打我。
心理老师:当你作业认真做的时候,爸爸一般会说什么?
小康:每天都这样就好了,有时候会摸摸我的头(微笑)。
心理老师:这个时候你的感觉是?
……
心理老师:你刚才说到小康也有作业不用你操心的时候,那时候你又会对他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
爸爸:夸他几句吧。
心理老师:你一般会怎么夸,能具体说说看吗?
让爸爸意识到他不经意间的一个摸头的动作或一句肯定的话语,让孩子感到很温暖,当孩子得到爸爸肯定是内心十分喜悦,拉近了父子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引导家长与孩子多关注积极正向的行为。
3.利用未来取向的提问方式,构建家庭互动新模式。
咨询片段:
心理老师:如果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可以让爸爸妈妈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他们会是什么样子呢?
小康:真的吗?(微笑)爸爸不喝酒了,也不会再打我了,他能耐心地教我作业,不再发脾气。妈妈呢,平时能多回家抽空陪陪我,不要一回来就玩手机,不跟我说话。如果我和弟弟吵架,他们能公平处理,不要偏袒弟弟。还有,爸爸妈妈不要动不动就吵架,爸妈吵架后我会比较惨。
……
心理老师:小康爸妈,如果今天咨询有效,你们希望小康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爸爸:脾气不要那么倔,学习上能多下点功夫,我平时也很忙,懂得也不多,以后还是要靠他自己。
妈妈:我以后不住公司宿舍了,尽量多回家,孩子今天这样我也有错,希望他心里有什么开心或不开心的能和我说说,不要闷在心里,小康,妈妈是爱你的,妈妈怎么可能不要你。
刺激家庭成员构想关于未来的行动计划,小康、爸爸、妈妈都希望彼此能改变,也说出了自己的期待,这也正是他们需要改变的方向。但需要改变原来家庭互动模式还需要三人的共同努力,相互提醒、相互促进,因此,后续家庭作业的巩固非常重要。
4.布置家庭作业
(1)记秘密红帐
要求小康父母记录小康在学习和生活上有进步的举动,越细致越好,不告知小康,秘密记录;要求小康记录父母的优点和变化,不告知父母,秘密记录。两周后会谈时,心理老师当众宣读。这样的作业一方面促进小康和父母的注意力重新分配,关注对方的积极行为,另一方面则诱导双方做出合意的行为,使之有“立功受奖”的机会。记秘密红帐的任务让父母看到孩子努力与积极的行为,也让孩子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用心改变与关爱。
两周后作业反馈:
秘密红帐——小康父母记录小康的变化:
1.孩子作业比以前积极了,回家作业基本能在学校完成,爸爸少操心了不少;
2.孩子情绪状态较好,在家长眼中孩子听话多了,也不发脾气了。
3.孩子性格没有以前倔,父母说的话基本能耐心听;
4.父母平时会比较耐心与孩子沟通,没有起过冲突;
5.母亲表示,孩子回想那天的事件知道自己做错了;
6.孩子有时候会与妈妈谈心聊天。
秘密红帐——小康记录父母的变化:
1.为现在为止,爸爸没有打过我,我很开心;
2.爸爸终于开始戒酒了,我会监督他;
3.妈妈终于每天回家,和我聊天;
4.爸爸妈妈玩手机的时间比以前少了;
5.我不会的题,爸爸很认真教我,以后会骂我,现在不会了。
2.单、双日作业
建议小康在星期一、三、五(单日)保持与原来一样,平时如何做,现在也如何做;星期二、四、六(双日)认真做作业,帮助大人做适量家务;周日随自己。此类作业“醉温之意不在酒”,小康单、双日截然不同的表现必定会引起老师、父母的不同反应,引起小康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或领悟,并选择进步的方向,渐渐强化他的积极行为。
(五)咨询成效
经过多次咨询与回访,孩子和家长都有了很大变化,孩子在校表现比之前有了很大改观,字也写得端正了,回家作业质量比以前好很多,多次受到老师表扬;爸爸决定戒酒,从咨询开始就没再打孩子,开始与孩子有话聊,爸爸也看到了孩子的进步,表示很欣慰;妈妈每天都回家,只要有时间就抽空陪两个孩子,多与他们谈心聊天。小康又重新找回了爱与温暖的感觉。实践证明,系统式家庭治疗技术在小康个案中效果明显。
四、思考
1.重视生命教育,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11岁的孩子会想到用“死”来解决问题,也许他并不知道“跳下去”意味着什么,又或许他不理解“活着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小康事件警醒我们,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至关重要。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学校生命教育是一个漫长系统工程。学校可通过班队课、思品、科学学科以及多元化的活动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在此过程中,学校生命教育还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
2.加强挫折教育,培养乐观坚强的意志品质。
那些选择自杀来解决问题的人难道真的走投无路了吗?人的成长就如同幼儿学习走路一般,跌倒了爬起来,跌倒了再爬起来的过程。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方法总比困难多,可是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明白这一点?由此可见,除了生命教育,挫折教育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开展挫折教育,磨练学生意志,引导学生认识烦恼和困境是生命的一部分,成长就是在不断战胜困境、挑战自己,从而让学生更加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3.优化家庭教育,创造健康温暖的成长环境。
小康的事件暴露了家庭教育的问题。首先,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爱。家长一句“我们都是为了你好”,让父母的爱变了味。打骂的方式,物质的满足并不是孩子爱的需求,家长没有感受到孩子内心真正需要什么,缺少来自心灵的关怀,从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变化。家长抽时间多陪陪孩子,亲子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有时一句贴心的话语就能改变孩子的行为,比武力解决更有效。其次,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与耐挫能力。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家长常常习惯于挡在前面,为孩子扫除障碍,认为孩子只要安心学习就行,殊不知,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摧残,极容易凋零。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与耐挫能力极为重要,一方面,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做,哪怕失败也是一笔财富;另一方面,当孩子遇到不会做的事情时,教会孩子自己做。
成长的道路上既充满期待又会经历坎坷,家校携手培养孩子强大的内心,以乐观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