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建构符合自身需要的故事。由于受到生活背景、年龄、经历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故事给当事人带来了感受各异的情绪和认知体验。高三(11)班的小云,也有着自己的故事。只是,她的故事是单薄的,她的感受是悲伤的。 单一故事 四月六日早上八点半,小云来到“心灵驿站”。彼时的她,情绪非常激动,向我诉说委屈时,言语断断续续,泣不成声。原来,小云刚刚被班主任张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说她就是找借口,就是不想学习,还说她不为父母着想,太自私…… 这样下去,无法开展正常的辅导,我决定先给小云一点时间处理情绪。我对她说:“孙老师离开一会儿,这里没有任何人,窗户也关得紧紧的,你可以放声大哭,把内心的情绪宣泄出来。”十分钟之后,我回到辅导室。小云安静地坐在沙发上,虽还有小小的啜泣声,但情绪明显稳定了很多。她说的第一句话是:“他们都不了解我的感受!” “那你的感受是什么,能告诉老师吗?”我轻声地问她。 “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要苦口婆心地跟我讲高考的重要性,人生成功的道路非常多,为什么就必须走高考这一条路?” 小云的话,让我非常惊讶,再有六十一天就高考了,在这关键时刻,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奋力向前,全身心投入复习准备高考,而小云却说人生的道路非常多,不必走高考这条路,并且还痛苦于自己的感受得不到老师和妈妈的理解,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呢?我非常好奇。 小云说,她的表哥和表姐都没有参加过高考,现在过得还蛮不错的。表姐初中毕业后,就不上学了,后嫁到丹阳,家里开了个店,还生了个女儿,过得很幸福。表哥上初中时,成绩不好,中考之后,只能到职中上学。在职中学习期间,表哥参加了好几项全国级的技能大赛,并用得到的9000元奖金买了一辆摩托车慰劳自己。小云的另三个证据是:北大毕业生去卖猪肉,北大学生中途退学去技校读书,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 小云对这五个证据坚信有加。我问她是从哪些渠道获得这些信息的?她说表哥表姐的事是从妈妈那里知道的,后三个是从报纸网络上看到的。然而,这些能作为证明高考不重要、人生成功道路万千条的证据吗?显然不能。可小云却因着这几个“有力”证据的证明,学习的意愿和参加高考的意愿都特别低。***妈气得跑到学校请班主任帮忙,班主任找她谈话,也是水都泼不进去。来辅导的前一天晚上,小云不在教室参加外语考试,却在另一间教室看课外书;来辅导的这天早上,上学又迟到。班主任实在太气愤了,劈头盖脸地就骂了她一顿,这让小云感到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我问小云,你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吗?小云说她知道,但她只想过简单的人生。我问她,难道经历过高考就不能过简单的人生了吗?她低头不语。 在小云的思维里,她已经架构起一条“不参加高考也可以成功”的故事,证据既有自己的亲戚,也有来自北大的学生个案以及毕业即失业的社会现象。她把这些事件列为重要事件和优先事件,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对抗母亲及班主任。而来自母亲和班主任关于高考重要性的强调,则被她放到了这个故事的背后,因为它们不能帮助小云架构“不参加高考也可以成功”的故事。在叙事疗法的理论中,这被称为“单一的故事”。“单一的故事”所导致的后果,就是认知的片面性,即通常所讲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个体如果长期陷入单一故事之中,就不能全面客观地认知事物,它所带来的危害性也是难以估量的。 丰富认知 根据这个情况,在辅导中,我回避了和小云谈高考重要性的话题,而是从丰富她的认知开始,帮助她从单一故事中走出来。 一、网络搜索,看到故事的另一面。 先从那些“广为人知”的故事说起吧。我把网络打开,和她一起查找北大“卖猪肉”的毕业生的资料。查到两位,一位是陆步轩,一位是陈生。前者出书《屠夫看世界》,编写《猪肉营销学》讲义,2013年受邀回母校演讲;后者号称“猪肉大王”,是自己所开公司的总裁和董事长。2009年,两位“屠夫”合体,开办“屠夫学校”,猪肉连锁店规模也越来越大。看完两位“屠夫”的资料,我们继续搜索从北大退学读技校的周浩的资料。原来周浩当年填志愿的时候受到了来自家人的压力,报了不喜欢的专业,后从北大退学,是出于尊重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特长。 “那么说,我了解的只是一面了?”小云产生了对自己的质疑。“是啊,刚刚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另一面。其实,你所知道的,还有我所知道的,合并起来,也未必是这两个人的真正的人生。” 小云点点头,不好意思地说,“老师,不瞒你说,我还用这两个人来证明大学教育存在问题呢。”“你是如何进行证明的呢?”“像北大这样的名校,学生出来卖猪肉,表明其教育是不成功的。” “那么在今天,进一步了解故事之后,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这样的推断太简单了,我真没有想到背后还有这么多的故事。” “事实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有趣哟。如果有机会,能对这两个人有更多的了解,你会看到更为精彩的故事。”“肯定是的!”小云回答我。 二、自由联想,打开思维多面解读。 “卖猪肉”和“退学”的故事丰富了,小云想知道我对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社会现象的看法。我没有直接回答小云,而是拿出两张纸和两支笔,告诉她接下来我们要花十分钟的时间对“毕业即失业”进行自由联想,写出自己的思考。为了不互相干扰,我们分开来写。时间到后,我们交换纸张。小云看到我的纸上写了一大片,从失业、毕业及她自身三个角度提出十三个质疑;而小云的纸上只有一条:毕业就失业,读大学真有那么重要吗?我们所写的,都让对方感到诧异:我感受到的是,小云对大学的价值定位如此之低。她轻声问我,大学教育真的很重要吗?虽然起先我有回避谈高考重要性的想法,但既然小云提出来了,我就很肯定地告诉她非常重要:它能让我们学到更多知识,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可以帮助我们去求职,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还可以提升自身的修养。如果大学教育不重要,国家为什么要在1977年恢复高考;如果大学教育不重要,为什么你父母要你好好学习?我的话似乎触动了小云,她非常认真地听,还不断地点头,似乎在表达对我观点的认同。 小云对我的十三条质疑,也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她说她没想到,可以由这么几个字引发出这么多的思考,自己从没有考虑到这么多。“任何一个社会现象的背后,都有很多潜在的故事,都有很多值得思考和质疑的地方,如果不思考就接受,那只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无法深入解读现象背后的复杂社会背景。”小云很认真地听我说,却也兀自轻声叹息。接下来,我向小云逐条解释我对“毕业即失业”这个社会现象的质疑。在这过程中,小云也主动参与了进来,我们有讨论,有争执,有质疑,有反思,当然,更多的是丰富认知后的顿悟和喜悦。 辅导到这儿,似乎也差不多了,但是还没有真正结束,因为上述是对他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我还需要小云与她表哥进行直接的沟通。因为在交谈中,小云告诉我,她表哥已经被保送上大学了。 三、电话交流,追问表哥求学动机。 相对于表姐,小云更崇拜表哥。小云说,有很多单位想要签表哥,可表哥不肯,他已经被学校保送上大学了,并决定上大学去了。“表哥明明可以立马工作赚钱,为什么却选择去上大学?”我故作惊讶反问小云。小云被我问得有点不知所措,手绞在一起。“你问过表哥原因吗?”“没有”。她弱弱地回答我。“那么我们现在就打个电话问问表哥吧!”我让小云用我的手机打电话给表哥询问原因。 小云通过***妈知道了表哥的电话号码,她把电话打了过去。小云告诉表哥这边的情况,也问了表哥我叫她问的问题。电话那头的表哥回答说:“中专的学历低了一些,如果现在就工作,我只能做一辈子的蓝领了,所以,我想读大学来提高自己。”在通话快结束时,表哥还不忘叮嘱小云抓紧时间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好大学。电话挂断,小云羞涩地看着我笑。我笑着问她为什么笑?她说没有想到表哥想得那么长远。“你看,表哥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而你现在正有着这样一个机会,你说要不要努力去拼搏一下?”小云坚定地点头。 十一点二十分,辅导结束,前后算起来近三个小时。此时正值中午,我带她到学校外面的参观吃了午饭。也就在那里,我又跟小云说起接受大学教育对女性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她很认真地听。在回校的路上,小云对我说:“老师,从来没有人像你这样和我慢慢地讲,细细地分析。”听到她说这句话,我感到很高兴。 后续跟踪 之后,我通过班主任张老师来了解小云的情况,张老师说,小云变化非常大,学习非常认真。三个星期后,我又到小云所在的11班做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一句话激励即将走上高考考场的自己。她是八个发言的学生中的一个,她读着写给自己的话:“尽管我努力得有些晚,但我会一直努力下去的。”她的脸上笑意盈盈,像春天的花朵一般明艳。 “不参加高考也可以成功”是小云所创造出的属于自己的故事,然而,这故事并不被小云的重要他人——父母和班主任——所能接受,因此导致了他们之间冲突的产生。在辅导过程中,我注意到,小云为自己建构的故事证据是单薄的,经不起事实的检验和理性的质疑。所以,我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小云丰富她的故事,让更多的与之相关的其他细节进入小云的主流情节。后续的辅导效果显示,正是通过上述“更为丰富的描述”,小云突破了思维局限,重建起更为完善的关于高考的故事系统。这不仅增强了她对自己的信心,更激发她付诸行动,愿意为个人更为广阔的未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