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早晨,天气还有点凉爽。我刚送完孩子上学,走出幼儿园门口,看到手机显示有个未接来电。打开一看,原来是我们学校一位高三尖子班的班主任打来的电话。我心想:才早晨7点多,还不到上班时间,就打电话给我,一定有什么急事吧?于是我赶忙回拨过去。 电话没响几声,就传来了班主任黄老师急切的声音:“哎呀,不好意思,邹老师,这么早就打扰你。不过我这边有个急事,可能还得麻烦你帮帮忙。”我忙说:“没关系,黄老师,你说,有什么事情呢?” 黄老师在电话里说起了他们班一个学生的事情:“我们班有个男生,原来一直都挺安静、乖巧懂事的,学习很刻苦,成绩也比较稳定,在年级排名第60到80名左右,最近一次学校考试还考了年级第70名,考一本希望非常大。但是最近他一直说学习不在状态,想要转去读文科,且不说不是他想转去读文科就能转的,问题是现在已经是高三了,这样的想法岂不是太冲动?我找他谈过好几次了,可他却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最近上课也一直不在状态,作业草草了事,而且昨天晚自习只上了一节课就请假回家了。今天早上,我早饭还没吃就直接来到学校。我已经和他谈了一节课,可还是没有什么用。他的父母亲也拿他没有办法,好说歹说就是不管用,他坚持一定要转去高二读文科。所以,我就想问问你,你什么时候有空,能不能和他谈一谈?能不能试着让他改变想法?” 我听完之后,询问了黄老师一些问题,最后问该生自己是否愿意到心理咨询室和我面谈,因为心理咨询是要建立在求助者自愿的基础上。在得到学生的肯定答复后,我们约好了咨询的时间,定于当天上午第三节课。 上午第三节课一上课,小军(化名)就如约来到了心理咨询室。这是一个眉清目秀的高个子男生,进入心理咨询室的时候带着礼貌的微笑。我请他坐下,对他说:“你好,我是学校的心理老师,很感谢你的信任,愿意到心理咨询室来。这是一份咨询记录表,先请你填一下个人的基本信息。”我把咨询记录表递给他,他按照要求,填写上了个人信息后,把表递给了我。 我微笑着对他说:“你的班主任和我说了一些你的情况,我想听听你自己的想法。” 他看起来非常坚定地说:“老师,其实我已经和他们都说过了,我不想继续读理科了,我觉得读理科不能让我考上我心目中的985学校。既然知道这条路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为什么不能换一条路去试试呢?不是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吗?我相信我去读文科一定能更好地实现我的目标,我在高二的时候本来就是想选文科的,但是当时被周围的人干扰了我的选择。大家都说读理科到时候有更多的专业可以选,将来有更多的机会找工作,所以我也就随波逐流地选择了理科。不过我想,以我对文科的兴趣和基础,我现在回去高二读文科也一定能学好。” 小军思维清晰,语言条理,话里行间都透露着一定要去学文科的信息,似乎九头牛也拉不回他想去读文科的决心。此时,如果和他说转读文科不合适必然会引起他的逆反,使会谈陷入僵局,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是顺利咨询的保障。 我尊重他的想法,因势利导对他说:“嗯,听了你的诉说,选择转去读文科似乎是你当下比较明智的决定。” 他可能没想到我会同意他的观点,瞬时愣了一下,然后回答说:“是的,我就是这么觉得的,可是他们都不支持我这么做。” 我继续说:“对,他们有他们的考虑。你对文科很感兴趣,也有一定的基础,去读文科也许会更有动力,但事实是你已经有一年的时间没有接触文科了,那么重新去到一个全新的班级,新同学、新老师总得需要适应的时间,对吗?我们不妨来看看假如你真的去读文科的话,会适应得如何。我想请你对读文科适应程度的可能性进行一下规划。” 接着,我给他拿了一张白纸和一支笔。 他思考了几分钟,然后细致地进行了划分。 读文科,适应情况分为三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适应得很好,可能性有90%; 第二种可能是适应中等,可能性有50%; 第三种可能是适应得不好,可能性也有50%。 看来他对于自己能够读好文科的信心还是蛮大的。 我请他继续对自己读文科能够考上985大学的可能性进行分配,他写道: 在适应很好的情况下考上985大学的可能性有80%; 在适应中等的情况下可能性有70%; 在适应不好的情况下可能性有50%。 我说:“根据你的分配,可以看出适应得好坏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适应好了,一切皆有可能,适应不好也许结果也不尽如人意。那么,到一个新班级,要适应得很好,你觉得需要哪些要素?” 小军回答:“我觉得要适应得很好的话,要班主任、科任老师教学经验丰富,上课方式是我们学生喜欢的,班级同学都能和睦相处,不要勾心斗角,让人呆着不舒服。” 听了他这样的回答,似乎感觉他在现在这个班级过得不是很愉快。于是,我就顺势把话题拐了回来。 我说:“嗯,你说得对,教室是你们呆的时间比较长的地方,同学每天朝夕相处在一起,假如大家相处不愉快,必然会影响学习的心情,那么,能否请你写一下,假如你继续读理科的话,你面临的问题都有哪些呢?” 他不假思索,拿起笔“刷刷刷”地就在纸上罗列了以下这么多的问题: 1.自我的状态问题; 2.对学习缺乏信心; 3.班级环境问题; 4.无法适应某些老师的上课方式; 5.学习漫无目的,毫无斗志; 6.不知如何规划学习。 从他罗列的这些问题以及班主任反馈的信息来看,造成他想转去读文科的主要原因还在于近阶段理科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他预期的目标,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60-80名左右的情况让他对理科学习失去了信心,进而失去了兴趣。当一个人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就会出现三个选择:一是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成绩考多少也无所谓;二是逃避,找各种理由“证明”我做不好这件事,我需要换个别的事情去做,条条大路通罗马;三是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困难,去分析自己为何不能实现目标的原因,需要改进哪些方式方法。很明显,小军选择了逃避,“学不好我就逃,理科学得不满意了,我就转去读文科”。 在看他写完这些之后,我对小军说:“看来你内心对于最近的学习状态思考得挺多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想去读文科只是你最近学习成绩没有达到你预期目标的一个挡箭牌?” 小军听了之后,沉默不说话。 “你的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人无意识地用一种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自己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辩护,以使其变得可以接受。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两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你这两种表现都有。你一直很努力地学习,但是成绩却始终维持在年段60-80名,像一片湖水,波澜不惊,让你看不到进步的可能,在经过多次努力总感觉失败之后,你就开始否定自己的学习能力,觉得自己读理科没有希望考上985的大学,时时罗列着学习理科的困难。可是到了此时,也不能不读书,这就让你想到了转去读文科。这种心理短时间内对你能起到缓解压力、调整情绪的好处,但是,你自己认真思考看看,你转去读文科是否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了呢?”我向他解释道。 小军说:“老师,听了您的分析,我感觉自己似乎和您所描述的挺像。我高二的时候成绩就排名在那个范围,每次考试我都希望自己能够进入年级第30名,这样才有可能考上我心目中的理想大学,可是结果却是一次一次的失望。无论我怎么努力,我的成绩都在这个范围,班主任说我很有希望考上一本院校,可是,这不是我想要的,多次的失败让我真的对理科学习失去信心了。” 我说:“我能理解你的心情,谁都希望能够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可是实现梦想不是一蹴而就的,古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梦想是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去走出来的。我们希望成绩进步到年段第30名,这是一个大目标,我们需要做的是把这个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比如在本学期第一次阶段考的时候我们能进步到年第70名左右,第二次阶段考的时候争取进步到年段第65名左右。这样跳一跳有可能实现的目标才是合理有效的目标。” 小军听了,点头表示明白。我给他布置了一份家庭作业:对接下来的学习制定一份具体的规划。 经过第一次心理咨询,他已经放弃了转读文科的想法,他决定继续努力学习,为自己的高考目标冲刺。后来他又来过两次心理咨询室,我们一起探讨高三学习的规划、学习方法等问题。 一个月后,学校进行了一次阶段模拟考试。考完试后,我在校园里遇到了小军的班主任黄老师。我询问了一下小军最近的学习情况,黄老师说:“小军最近的学习状态很好,他又回到了原来努力的学习状态,而且这次考试进步非常大,前进到了年级第50名。还真是要谢谢你呢。”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只有经历过挫折的洗礼,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点评】 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咨询成功的重要保障。高中生自尊心较强,尊重、接纳与共情是建立咨询关系的重要技术之一。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老师对小军想要转去读文科的想法表示了理解,让他感受到了心理咨询老师对他的尊重和无条件接纳,让他感受到心理咨询老师和任课老师的不同之处,从而尽情释放压抑的心理,放心交谈,深层次觉察自己,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自己的问题与困扰。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错误观念,这些错误观念的根源往往是对于自我的错误认知。本案例通过对求助者小军错误观念的分析,让他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勇敢地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放弃了转去读文科的想法,焕然一新投入到学习之中。 点评专家:陈功香,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心理学博士,济南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重点岗教授。省青联委员,山东省社会心理学会理事。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泰宁一中,泰宁,35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