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室变为恶魔
--一例教室焦虑症的个案辅导
案例描述
教室焦虑症是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表现为学生一旦置身教室,心境就会立刻处于高度的焦虑状态,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影响学业成绩,有时也会引起人际关系紧张。
小丽(化名)的问题就是典型的教室焦虑症,她是一名高三学生,17岁,品学兼优,性格活泼开朗。读书以来,小丽的成绩一直处于班级前列,学习也很轻松。但到高二时,她开始觉得自己学得很痛苦,因为每天她都需要“逼迫”自己在教室中学习,虽然成绩能保持稳定,但是学习状态却越来越糟糕。在教室中,开始的时候,小丽无法坐在靠走道的位置,她觉得同学从身边经过会影响自己学习,然后她就会心烦意乱;后来情况加剧,变为无法坐着听课,必须要站起来;再后来她不能忍受旁边有任何同学的存在,否则也无法学习……因为这些问题,小丽感到一走进教室就异常痛苦;频繁的调整位置,小丽也感觉到了同学异样的目光,在教室越来越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教室变为小丽无比恐惧的“恶魔”。
由于糟糕的学习状态,到高三的时候,一模没有入围,小丽心理几近崩溃,在教室她根本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学习。不久后,她选择退学回家自学(在家学习效率也不高)。期间父母也曾带她到医院检查,吃了一些药,但只能改善睡眠状况。在老师的建议下,小丽在父母陪伴下来到了学校心理辅导中心。
案例分析
初见小丽,她活泼的性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始的时候在辅导中心有说有笑,长期的糟糕的学习状态使得她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坦言对高考已经没有什么期待。但随着问题深入,触及她的过往学习中的辉煌以及人生理想的时候,她那压抑着的关于学习上的焦虑,以及自己内心无助绝望的情绪在这一刻爆发,小丽再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咨询室抽泣起来。她无法明白,为什么自己喜欢学习,在教室里却如此痛苦,教室为何变成了吞噬自己梦想的“恶魔”。
在一般的案例中,对于学习问题的形成,大多是由于家庭环境不良、人际关系、学习方法等各种问题引起学业成绩下降,继而引发心理问题,而在本案中导致这一心理问题的原因并不明显。在与小丽及其父母交流中也了解到,小丽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属于民主性、支持型的,父母之间关系融洽,家庭稳定,老师对自己也比较关心,所以,她有比较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接下来的咨询中,小丽谈到了自己的学习情况,从初三开始,一直到高三,小丽记得自己每次考试的排名,不管大考还是小考,她对考试排名特别在意,哪怕是一个名次的进退,都会对小丽产生很大的影响。进入高三后随着学习压力增大,在学习上越来越力不从心,几次考试成绩的波动,引起了小丽心理的强烈震动,这让小丽的焦虑越来越严重,最近的一次重要的模拟考试,成为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小丽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她对于学习的认知,是存在问题的,这其实也是引发小丽问题的关键心理因素。尤其是对于考试结果的看待,她过分夸大了一次考试对自己的影响,片面的认为排名决定自己以后的高考成绩,这些歪曲的认知导致小丽对自己成绩过分关注,每次考试看到成绩排名就紧张不已。高中阶段考试频繁,使得小丽一直处于这种应急状态,由于这种焦虑情绪的持续,从而引发了心理问题。
辅导方案
一、系统脱敏缓解焦虑
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原理是:让一个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1.放松
放松训练是系统脱敏法的重点之一,本案例中在与小丽第一次会谈后,便教会小丽学会肌肉放松法以及呼吸放松法,学会通过放松对抗焦虑。同时鼓励她反复练习,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去熟练运用。
2.建立焦虑等级
在学会放松之后,与小丽共同设计焦虑事件层级表。首先确定最平静的相关情境,即小丽进入校园四处悠闲漫步时焦虑等级为0。接着确定一个最焦虑的事件,即在教室前排学习时焦虑等级为10,以这两个事件评估其它每一相关事件的焦虑程度值,由弱到强进行排列,建立起焦虑事件层级表。具体如下表所示。
焦虑等级量表
焦虑等级 |
|
焦虑内容 |
焦虑分数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在校园中悠闲漫步 走近自己教室所在教学楼 在教室阳台上看书 看到任课教师向教室走来 上课铃响,走进教室 单独坐在教室后面看书复习 与同学坐在一起看书复习 坐在教室后面,听老师讲课 坐在同学中间,听老师讲课 坐在教室前排,听老师讲课 |
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
|
|||
3.系统脱敏
通过想象练习,从最轻的事件开始,由弱到强,逐级脱敏。
二、改变认知重塑观点
来访者的情绪问题只是心理问题的表面,如果要彻底深入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必须改变其不合理认知,建立新的认知模式。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其理论认为,认知是情绪和行为的根源,异常的认知产生异常的情绪和行为。因此,认知的转变是此次心理辅导的核心,要帮助小丽找到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负性自动思维”,并用积极合理的思维代之。
小丽在成长过程中,家长、老师、同学对考试排名的看法,逐渐使小丽形成了“名次决定能否考上好的高校”的不合理认知,坦言“高考就是在比较排名”,并且这种观点在生活中也不断的被验证。小丽在每次考试完毕之后都会拿自己的成绩与同学加以比较,以获得心理上的自我认同,而这种比较也让小丽学习一直保持优秀;可是排名一旦下滑,便会产生焦虑情绪。虽然适当的焦虑有助于学习,但高中频繁的考试,使得小丽心理难以调适。
因此,在接下来的咨询中对小丽讲解了认知行为疗法,并使其了解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帮助其在学习中建立起新的认知。首先,明确考试的意义和目的,考试的意义在于监测,是对于某一阶段、某一内容、甚至某一方法的学习效果的评价,考的好说明学习收到了成效;考的不好,说明在某些地方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其次,名次可以作为我们学生学习的目标,以此来激励自己学习,让繁重的高中生活有持续不断的动力,而不是作为评价的标准(高考具有选拔性功能除外)。所以平时考试不管名次的升和降,都可以给我们带来积极的作用,因为通过考试,我们更加地了解了自己的学习情况。
三、学习指导讲究方法
小丽不能坚持上学已近两个月的时间,距离高考的时间也越来越近,在这段时间,由于没有全身心投入学习,小丽的学业成绩也有很大的下滑。在咨询的后阶段,随着他焦虑程度的降低,已经可以在教室里学习了。为了巩固辅导的效果,同时也为避免因为学习落后过多而引发新的焦虑。在咨询中,又根据小丽的情况,给予了一定的学习指导,小丽借助思维导图,她很快找到学科中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最后阶段的复习变得更加有效率了,学习也变得越来越有信心了。
案例讨论
通过五次的咨询辅导,减轻了小丽的教室焦虑,她也逐渐地回到学校来学习。因为小丽在学习中一直有自己的目标,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咨询很快就取得了效果。最后阶段小丽也能熟练地使用放松技巧,进行自我调整,于是就商定结束了辅导。
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在求助者身上常常表现一种恶性循环,即错误的认知观念导致不适应的情绪和行为,而这些情绪和行为也反过来影响认知过程,给原有的认知观念提供证据,使之更为巩固和隐蔽,使求助者的问题一步步严重起来。在改变认知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找出情绪和行为背后的自动负性思维(即成绩下滑很糟糕),更要找出隐藏在这些思维背后不合理信念(即名次决定未来)。
在小丽的案例中,小丽自述自己很喜欢学习,在高一、高二的时候自己一直处于一种快乐学习的状态。但是自己却需要“强迫”自己坐在教室里面学习,这看似矛盾的想法和结果,与其在学习中对于考试名次的认知有密切的关系,只不过因为这种认知模式,在长期的反复中变得“隐蔽”了。在发现这一“隐蔽的思维模式”之后,小丽对名次的看法也开始转变,使得咨询的进程明显得到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