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辅导个案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拨开情绪阴霾—用可操作心理技术解决社交焦虑

拨开情绪阴霾用可操心理技术解决社交焦虑

摘要:  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对一名社交焦虑中学生进行心理分析与干预,并使其学会自主操作元认知干预技术进行心理调控。元认知干预技术对来访者认知、行为和潜意识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揭示了社交焦虑形成背后复杂系统增强循环的心理机制,以条件性情绪反应为干预核心,以认知调整和临床暗示训练为技术手段,帮助来访者获得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的思维、行为及潜意识反应,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关键词:  元认知干预技术;社交焦虑;条件性情绪反应

社交焦虑是一种个体在公开场合或社交情境下,担心被人关注或者评价,害怕自己会出丑或举止窘迫,并自我评估为负性,而体验到的紧张和不适,常有回避行为的心理障碍。社交焦虑在青少年中较为常见,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严重不利[1]。辽宁师范大学金洪源教授首创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2],对社会焦虑进行长期的临床干预研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高效干预结果。本文以笔者对一名高中生社交焦虑的干预辅导为例,介绍元认知技术干预社交焦虑的主要临床干预过程,在此基础上,给青少年提供一些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解决自身社交焦虑的可操作建议。

1  来访者背景资料

1.1  基本信息

王恬(化名),女,高一,文静敏感,爱读诗书,语言表达流畅清晰,成绩在升入高中前一直良好。质父亲是事业单位员工,爱好文艺,性格温和感性;母亲是个体户,性格外向,坚强务实。来访者自述“从记事起,父母忙着吵架,觉得所有人都在吵架,没人管自己,觉得自己好孤独好害怕。”据王恬反映,“小时候,我不太能融入同学;老师和同学们的一句话一个表情,我会想很多,会想老师和小伙伴是不是不喜欢我。”初中时,没朋友,被班里男生欺负过。高中升学后因不适应休学一年在家。重返学校后,仍然无法正常上课,于是学校推荐接受元认知干预技术帮助。

1.2  症状表现

1.2.1       社交焦虑

现在复读高一,在教室因恐惧害怕情绪产生而无法专心听课;认为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自己,倍感孤独;下课后在人群中行走,总感觉有人会议论自己长得丑(实际上王恬长相清秀,好看),因此刻意避开人群;在室外,需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意外事情发生;会尽力表现出正常的样子与同学交流,但内心却焦虑、惶恐。

1.2.2       亲子关系

王恬和父亲关系比较融洽,认为母亲脾气不好,处理事情过于急躁,遇事经常发脾气,更是忽略自己的感受,不理解自己。为讨好父母会装“乖”,却十分厌恶依此标准来衡量孩子好坏的教育方式。所以来访者一方面很怨恨父母,一方面又觉得父母教养自己不容易,想要与他们沟通交流,但就是做不到。

1.2.3       躯体症状

因为经常焦虑和害怕,来访者身体很虚弱;在人群中,王恬会感觉自己身体在颤抖;初诊时,来访者在刚开始叙述自己的问题时,身体也在止不住的发抖。王恬曾到医院做过身体全面检查,结果显示并无器质性病变。

2    来访者问题形成的科学心理机制

2.1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是核心

以往干预社交焦虑的疗法中只关注认知、行为等个别因素,而元认知干预技术突破了这一局限,强调基于整体心理观来研究来访者的个性、认知观念、情绪意志、潜意识状态等心理因素及其关系,完整、清晰、准确地表征其心理问题的形成过程。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研究,元认知干预技术发现,几乎所有心理障碍的关键因素是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这种条件反射是后天习得的,容易建立也容易消除。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是指在条件反射在发生或形成过程中,本人未曾意识到或意识到却控制不了的情绪反射,其发生式为S-E-R,其中Sstimulation是问题情境或刺激事件,Eemotion是自动产生的情绪,Rreaction是条件性情绪推动下个体表现出来的躯体、思维和外显行为反应。

在临床诊断中发现,王恬是在后天形成了一到人群或任何与人相处的场合(S),就条件性的自动产生焦虑甚至恐惧的情绪(E),受高焦虑情绪的推动,王恬出现心跳加速,甚至身体发抖的躯体症状(R1);其认知同样也受负面情绪的驱动,产生没有事实根据的,与消极情绪同性质的非理性症状思维,即感觉别人讨厌自己,会对自己会指指点点等(R2);继而受消极情绪感受和认知的驱动,做出逃避人群,少于人们打交道的行为反应(R3)。继而,来访者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观念等,对条件性情绪引起的反应R进行认知、评价和反思,又产生新的认知评价性情绪E′,E′增强了原来的条件性情绪E,这样积累循环,形成了以小放大的蝴蝶效应。在这样一种循环放大过程中,条件性情绪强度增强到一定程度,来访者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元认知干预技术课题组模拟的消极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如下图:

\"\"

王恬形成对社交场合的条件性焦虑情绪并非一朝一夕,她长期经历社交挫折并在消极情绪体验中慢慢形成社交焦虑症状。父母在家经常性的吵架使天生敏感的她习得了高焦虑情绪状态。一方面造成在家时她更愿意独自在房间看书读诗来寻求慰藉,另一方面当她带着紧张不安的情绪与家人相处时,渐渐地形成一些消极认知观念。如王恬所说“我逐渐意识到只有学习好又乖,家人才爱我;大家认为外向才优秀,而我性格内向孤僻,不会被喜欢。”从此之后,她的社交回避开始泛化,尽可能地逃避大多数人际交往场合,非交流不可时她就装作很热情很快乐地和同学们打交道,还模仿乖巧的样子来讨大人欢心。但每次 “伪装”的乖巧懂事之后,王恬都会因为自己的虚伪和不真实而自责;然而下一次王恬仍然控制不住地去“伪装”,然后再自责。她想要发自内心地喜欢与人交往却做不到,她只能不受控制地“言行不一致”,“ 口是心非”。于是,王恬在逃避与“伪装”中,坎坎坷坷地度过了初中三年。升入高中后,学习压力使她更加孤僻,与同学交流越来越少,渐渐觉得同学们好像对自己越来越冷漠了,更映衬自己形单影只。这种消极状况一直持续到王恬重返校园。王恬从早上一出宿舍大门,见到人就想躲避,遇到人多又紧张害怕,于是她选择不去学校食堂吃饭,在人少的时候进出教室。但是王恬选择逃避之后,她内心里体验到的仍旧是自责与焦虑,“爸爸妈妈把我培养这么大,现在竟然没有与人交往的勇气,所以我很痛苦”“我现在这么孤僻,以后怎么到社会上去怎么生存,对自己失望”。

显然,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王恬社交行为的始终是紧张、担心等负面情绪,日积月累,王恬形成一到社交场合就自动焦虑紧张甚至害怕的条件性焦虑情绪反射,在每一次社会交往之后,焦虑都会得到增强,这样就形成增强循环(如图)。王恬身上存在的条件反射主要有:在校园,学校食堂人多的场合(S1),王恬会不自主地焦虑,担心(E1)别人看她,害怕自己表现得差,于是选择逃避(R1),逃避之后又自责、自卑(E); 除了室友和同桌,王恬几乎不接触其他班级同学,必须和同学交往时(S2),王恬感到忐忑不安(E2),能表现出适应性行为偶但尔少语沉默(R2),认为自己反复无常,心情苦恼、低落,“自己心里有阴暗面”(E2)。

2.2 非理性认知观念是导火线

王恬知道热情开朗如何表现,知道社交场合该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但是她却不能积极愉快地社交,不是因为没有学会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她有一些错误的人际交往观念。首先王恬的性格气质文静, 而内外向并无好坏之分,王恬却认为自己内向喜欢独处不被大家欣赏,就是“坏”的。其次,王恬认为如果自己不优秀,爸爸妈妈就不爱自己。实际上,不管父母之间有何矛盾,他们对王恬始终关怀备至。不论王恬是否完美,父母之爱是无条件的。另外,王恬认为自己为赢取大家的喜爱,时而表现出很开朗的样子是“表里不一”,“阴暗面“。这是王恬的妄自菲薄,一个人不管是否热衷交际,与他人交流多寡,他都可以发自内心地真诚地与人交往。只是达到这种境界需要个人的历练和成长。根据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正是因为王恬有这样的观念,她才会对自己产生消极认知评价性情绪,这种消极评价性情绪长期伴随社交活动,最终形成条件性情绪,引发社交焦虑。因此,帮助王恬意识到自己有这些非理性认知也是非常关键的。

社交焦虑的核心是个体是否形成对社交场合的潜意识消极条件性情绪。那么仅仅存在非理性认知观念,个体不一定就会形成对社交场合的条件性焦虑。但王恬形成社交焦虑的导火线正是她大脑中形成的这些消极认知。这些消极认知促使王恬对于自己的社交行为一次次地产生消极的认知评价性情绪,这种消极评价性情绪长期伴随社交活动,最终形成条件性情绪,引发社交焦虑。因此,帮助王恬意识到自己有这些非理性认知也是非常关键的。

3    元认知技术临床干预过程

3.1 认知辅导

首先,帮助王恬理解自己的社交焦虑是一种伴随躯体、思维和行为症状表现的潜意识消极条件性情绪反射,她自己一到社交场合就高度焦虑紧张,所以才不能正常进行社交活动。这种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可以技术化解决。虽然这种条件反射是在生活中日积月累形成的,但是可以运用放松暗示学习重新高效替代和塑造新的积极条件性情绪反应。其次,帮助王恬分析并澄清引起她社交焦虑的非理性观念。如:内向性格并不坏,她喜欢独处,自己一个人看书读诗是很有艺术品味的特质,不比热爱交际的人差,只要与人交往时真诚善意就很棒了;帮助她与父母家人沟通,当她说出自己的疑虑后,父母既惊讶又心疼,“有什么比你健康快乐更让我们开心的”打开了王恬的心结。父母培养她成长成熟,是父母的责任,让她长大后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时候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是教育目的,但这并不意味她优秀了,父母才爱她,她做错事,父母就不爱她。实际上,爸妈对她的爱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前提,爸爸妈妈会在她长大成人的路上一直呵护她,做她的坚强后盾。另外,父母吵架是因为他们生活态度、工作价值观不同。父亲重视生活状态,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而母亲倾向于进取奋斗,努力创造更好的物质经济条件,他们在沟通后会彼此尊重、适当改变。

3.2 放松暗示学习训练

元认知干预技术运用放松暗示学习训练帮助王恬重建对社交场合的条件性情绪反应。依据保加利亚心理学、教育学家乔治·罗扎诺夫运用的暗示训练方法,通过渐进式的肌肉放松和想象放松让来访者进入到一种情绪愉悦而注意力集中的高效暗示学习状态,在这种条件下来访者可以高效记忆编制的正确情绪、行为和信念等信息,进一步迁移到生活中自动化运行为个人行为表现。笔者在轻音乐的背景下,通过指导语让王恬放松,想象约定好的暗示学习内容。首先,让王恬想象对自己的性格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认识,爱诗书,可以写出优美的诗,父母爱这样的自己,她感到幸福踏实!带着这样愉悦的情绪E,继续想象自己在校园里遇到同学S,保持真诚的状态,语气自然心情放松地与她们打招呼R1,想象着同学之间自然地打招呼是一种美R2,感受到走在校园里人群中那种青春的气息,一种生活的质朴味道R3,能有这样的体会真好!按照这样的技术操作把来访者身上存在的社交场合相关消极条件性情绪反应全部替换为积极的条件反射,其消极的思维行为模式将会被积极的思维行为模式取代。

      除此之外,贯穿整个临床辅导过程的是把元认知干预技术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操作方法完全教给来访者,让来访者真正明白自己问题的形成发展及干预成功的原因原理,例如,新潜意识观、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原理、暗示学习原理、思维受情绪性质驱动等原理等。使来访者真正获得了这些有意义且可利用的原理并加以在实践中操作练习,真正掌握元认知干预技术。

3.3 临床干预效果

元认知干预技术以社交焦虑形成的心理机制为依据,从意识和潜意识双层面下手,彻底消除王恬社交焦虑。咨询开始5次后,王恬已经开始正常上课;在咨询后期,她主动加入报告文学学习小组里,被分配总结写作的重任。经过18次干预,不仅王恬的社交焦虑症状全部消除,她还学会了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要做自己的“小咨询师”。现在,王恬不仅可以熟练运用这项操作简单的心理技术使自己的社交焦虑不再复发,还可以运用它高效调控情绪,为自己在更多的场合设计积极的思维行为反应等,让自己表现更出色更优秀。在这个过程中王恬和家人对元认知干预技术也由刚开始的怀疑到信任到非常感激。

4  总结与建议

本案例获得成功的背后赖于可操作的心理技术。所以,笔者运用大量笔墨叙述本案例相关的来访者基本信息和症状描述与分析、诊断、干预完整过程,意图使读者能够在理解元认知干预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干预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这种可操作的心理技术。事实上,我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对于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来访者来说,学会这种可操作的心理技术非常容易,这对于广大深受社交焦虑折磨的人们无疑是一个福音。那么基于元认知干预技术科学高效、可复制可操作的特点,来访者大可以灵活掌握和运用此可操作心理技术。

首先,社交焦虑者可以清楚原来大多数人的社交焦虑一种潜意识消极条件性情绪反射,即个体在生活工作中,或者由于不适应的行为模式因为挫折体验,或者因为带着不好的情绪体验进行人际交往,不自觉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对不同特定社交场合的条件性焦虑情绪,并引发回避社交,甚至不适应的社交行为举动。那么接下来,他们可以有意识地去分析,发现自己身上是否已经存在对社交场合的条件性焦虑反应,有哪些条件性反射反应;学会应用放松暗示学习训练或者跑步运动等可以达到情绪愉悦和注意力集条件时,给自己编制在社交场合表现积极正能量的思维、行为的社交反应;有意识地内省或者与他人沟通中,敏锐地发现并及时修正自身存在的非理性认知观念和不恰当的行为模式。

元认知干预技术是来访者可以学会可操作的心理技术。当社交焦虑受害者们懂得自己的心理问题是怎么一回事,并且知道运用可心理技术如何解决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拨开情绪的阴霾,轻松积极地参与到社交活动中。

参考文献

李荣刚.(2009).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现状及其心理干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

金洪源.(2013).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神经症学习障碍与个性困扰的高效解决.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