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李云(化名),男,15岁,初三学生,身高160cm,生长发育正常,身材适中。家庭关系一般,父母亲都是公务员,姐姐大学刚毕业,在家备考公务员。家族中无先天性心脏病史,亦无精神疾病史。
2、社会功能
求助者李云小时候与爷爷奶奶一起在乡下居住,5岁时因为脚受伤,被父母带到城里一起生活至今,每年在节假日回爷爷家几次。小学学习成绩总是班级前三名,初中开始变差。他喜欢体育运动,特长为田径短跑;是校篮球队成员。平时和父母沟通较少,不愿意回家;与教师、同学的关系尚好,有几个一起玩的朋友。
二、个人陈述
求助者是在其父亲的陪伴下来做咨询,向咨询师做了以下陈述:
自己是校篮球队成员,有时候训练回家较晚,为此经常受到父母的批评。某天晚上因有事没有回家,在第二天他感到父母比较冷漠,加上那段时间父母经常吵架,他在家时间便越来越少。父母认为他的朋友都是差生,行为习惯很不好,担心他被带坏,便限制他们来往。但是这些朋友和他自己一样,家庭存在很多的问题,在一起时可以相互倾诉,找到共鸣。因为都想逃离现在的生活,于是商量一起出去找工作,自力更生(第一次离家出走)。
父母找到他后,为了联系方便,给他买了手机。但每天都会打电话催他早点回家。一次朋友生日,他回家较晚,发现门已经反锁,只好在门卫处待了一晚上。第二天得知养育自己15年的父母不是亲生,他感到天要塌下来一样,内心非常痛苦,再次和同伴离家出走,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第二次离家出走)。
为了让他能学习好一点,父母把他送到老家。由于不能接受新环境,想以前一起吃苦、打篮球的朋友,并一个人离校找朋友玩,且几天没回家(第三次离家出走)。
之后还有一次出去,没有和父母说(第四次离家出走),被父母带回去后,母亲很绝望的说:“你不想待在这个家,干脆就断绝亲子关系。”在气头上的他说:“断就断!”大家都在气头上,父亲也拿出纸笔,让他写下了断绝书……。
他很想念之前一家人和和睦睦在一起的情景,现在很无助,自己没人要,最终在父亲朋友的劝说和建议下,到学校做心理咨询。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1、咨询师观察
求助者由父亲陪伴,穿着校服,穿戴整齐,低着头,不停的抠手指,咬指甲。叙述时,言语条理清晰,回答切题,说话反应比较慢,情绪波动大。
2、父亲的反映
这孩子小时候是和我很好,在学校很受老师、同学的喜欢。上初中交了不好的朋友才这样,几次离家出走,经常很晚才回家,每天都要电话催几次。回到家沉默不语,经常撒谎。每次他离家出走,我们都很担心,但是我们也知道,他在外面待不下去了会自己回来的。每到这个时候,我和***妈就会经常争吵,因为她总护着他,这些坏毛病都是她惯出来的。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会把他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来养,而且这么多年了我们也是这样做的。我们就希望他和姐姐一样,能考个大学,有点出息,到时候他想怎么样随他了。
四、评估与诊断
1、心理状态的评估与诊断
综合收集到的资料,求助者有自知力,迫切希望解除烦恼、焦虑,没有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存在焦虑,紧张,但找朋友诉说,且焦虑只是在家庭里,没有泛化,可以排除神经症,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2、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来访者年龄为15岁,属于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有成人感但经济不独立;是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阶段,自我探索程度较高;来访前做过全身体检,一切正常。
(2)社会性原因
存在负性生活事件:即得知自己的身世,让他感到自己没有父母的关爱,缺乏父母的支持;朋友都是差生,且在学校行为习惯不好,父母担心受影响,强制他离开朋友;父母对他离家出走的态度比较冷漠。
(3)心理原因
存在明显的不合理认知:他认为父母不是亲生,就是不管他,不要他;与父母缺乏交流,在家不怎么说话,;对父母的关心、询问采用回避、沉默反抗等方式。
五、咨询过程
每四天一次,每次45分钟左右,共8次咨询。
第一阶段:咨询关系建立和诊断阶段(第1-2次咨询)
1、第一次咨询:收集资料
采用摄入性会谈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家庭状况,精神状态,求助动机等。在他陈述时积极倾听,对他当时的情绪给予理解,并鼓励其负性情绪合理宣泄,让他在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纳的同时,明白到自己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助人自助)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原则(保密原则);
另外,抠手指,咬指甲在排除缺锌等微量元素的前提下,可以认为是焦虑等导致。
2、第二次咨询:确定咨询目标
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商定,确定以下目标
近期目标:A、放松心情;B、打开心结,放下心理包袱;C、感受家庭温暖;D、改变不合理认知,建立合理认知。
长远目标:与父母沟通,减少矛盾和隔阂,促进双方相互了解和理解。增强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睦。
第二阶段:实施心理帮助的咨询阶段(第3-7次咨询)
第三次咨询:减轻压力
意象对话技术中的背包旅行(背包意象含义是压力,心理包袱),将背包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面对它、认识它,并与背包中让自己感觉痛苦的意象和解。
想象在一个夏天的中午,他要顶着烈日去旅行。在旅行的路上,背包越来越重,只好停下来休息。打开背包,他看到除了旅行必备,还有几块规则的小石头。这些小石头很好看,体积不大,但是很重,似乎所有的重量都来自于它们。咨询师问他可以把这些石头扔掉吗,他说这些都是他的朋友,要生死都在一起(说明比较在乎这些石头,这些石头可能会代表他的心理包袱)。指导他去面对他们,看看他们的颜色,形状,有没有名字等等,并把自己介绍给这几块小石头。相互熟悉之后,试着欣赏它们,并把双方的态度明确表达出来。他对石头说:“虽然你很重,但是我觉得你们是我的朋友,我不会把你们丢掉不管。即使发生任何事情,我都会永远陪伴在你们的身边,我们是一体的。我也很感谢你们一直陪伴着我,谢谢你们!” 随后,转换角色,代表小石头和自己对话。小石头说:“对不起,我们的重量让你这么辛苦,请你原谅我们!你刚才的那番话,让我们都很放松,因为我们之前很担心你会丢掉我们,我们真的很怕。感谢你一直守护我们,我爱你!”双方和解后,继续旅行。他很想把包抱在胸前,发现这些石头像棉花一样轻,自己也放松了,走得比之前更快。
在小路上继续走着,他发现没路了,周围都是荆棘,有点迷茫(反映他适应的困难,或对前途的不知所措)。于是指导他在原地停下来,暗示小石头可以在紧急时帮助他,支持他。当他平静下来,仔细欣赏周围的时候,发现荆棘后有一条笔直的大道。棉花般的石头让他很轻松的跳过通往大道上的一个水坑。最后在大道上,他快速奔跑着,跳跃着,欢呼着... ...
咨询师观察意象开始时,来访者比较拘谨,紧张,不停抠手指,说话比较慢,思考过程较多;在结束时,深深躺在椅子上,深呼吸。自我反映比较轻松,自己身体轻了很多。
布置作业:在平时的生活中每天进行一次类似的练习。
4、第四次咨询:理解自己生命中的重要点
生命线分析:在一张纸上画一条线,代表自己的生命线,长短代表自己的生命长短,线上每个点表示某一个时间,可以用曲线来代表以前情绪的高涨与低落,也可以表达未来的希望等。
在他的生命线中,五岁时一个小落点,15岁左右有一个大落点(包含三个,逐渐下降)。可以体现他的几次创伤(从小被亲生父母抛弃,无意识中的第一次分离;爷爷奶奶带大,5岁离开奶奶,第二次分离;开始咬手指。自己偶尔的不听话,被爸爸妈妈关在门外,第三次分离;得知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第四次分离;爸爸妈妈要断绝父子关系,第五次分离。)多重伤害相继发生,让他难以承受,不知如何面对,一群与其类似的朋友,却能和他一起经历酸甜苦辣,使他被抛弃的伤心和痛苦有一个宣泄口,朋友给他的支持和鼓励,又让他觉得很有归属感,青春期的成人感特征迫使他离家出走,自己找工作,养活自己,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
在此过程中,引导来访者认识到人生起起落落是很正常的,每次情绪的跌落都会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在意点。来访者通过分析认为自己很在意亲情,最喜欢的场景是一家人在一起玩。
5、第五次咨询:理想父母VS现实父母
通过理想父母和现实父母的的比较,来访者对母亲比较满意,是理想中的母亲;希望父亲能多给自己一些关心和鼓励,而不是责备(父亲比较严肃,不敢与父亲沟通。Eg:与姐姐打闹,经常要等到父亲出去之后才开始。)其实爸爸对自己比较关心,有时候妈妈不在家,迫不得已需要向爸爸要钱买东西,爸爸经常会问一大堆问题才给,但经常会多给很多。从中可以了解到他很看重爸爸,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随后工作的其中一部分。
通过来访者描述父亲的严与爱,咨询师与来访者讨论父母对他非亲生,并断绝父子关系的矛盾,使其认识到父母的做法可能有另外的原因。通过合理情绪疗法,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猜测才是问题的关键。
合理信念源于父母的解释,父母说自从说了那些话,一直很后悔,当时是看他不听话,和他说明身世,希望能激发他;而纸笔写断绝关系也是冲动之举(在气头上的),希望他能原谅父母的做法。父母认为他虽不是自己亲生,但视如己出,在各个方面都比姐姐的条件要好,平时很疼爱孩子,有时候爱之深,责之切,之前的做法可能也是希望让他感受到父母的重要,自己回家。其实父母也舍不得孩子离开自己。
听到父母的这些话,他泪流满面,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父母不管是运用哪种方式,都是出于对自己的爱。(这些基于在咨询前和父母的沟通。)
6、第六次咨询:在意象中理解父亲
考虑到之前他的现实父亲和理想父亲差距较大,所以设置父子角色转换意象对话练习(来访者在想象中扮演父亲和自己)。从中,他发现作为儿子,很希望得到父亲的肯定;作为父亲,严厉只是父亲的性格而已,本身就是不爱说话的人;父亲的角色心里对来访者很在意,只是没有说出来。
这一练习,让他更深刻地了解父亲对自己的爱,减轻他内心压力,降低焦虑。
随后比较自己和父亲之间的异同,发现两者性格很相似,都喜欢交朋友,且对朋友很好;但在家人面前让人感觉很冷淡,很严肃,且不善言谈。这个发现让他感觉很兴奋。随后咨询师安排他和爸爸进行了一次谈话,主题他们自己定,但要让对方知道双方很像。
7、第七次咨询:检验心理包袱
同样的场景设置,再次背包旅行。他的想象中是和朋友一起,但又比朋友走得快。一个人走累的时候,停下来等朋友。指导他去看看之前的小石头,发现没有带在身上(没有真正的和解)。咨询师暗示朋友给他带过来了,算是给他的一个惊喜。再次运用上次方法,再次和解。最后他想把这些小石头埋在地下,让他们休息。(这种处理方式,不会让他有太多的消极情绪,而且会在以后再需要的时候将创伤转化为积极情绪被利用。)做一简单告别,并记住它们,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过来(引导来访者理解压力的两面性)。
意象对话结束后,来访者自述比之前要轻松很多,思考,反应都比之前快很多;咨询师观察他的精神状态有所好转,语速变快。
第三阶段:巩固与结束阶段(第8 次咨询)
8、第八次咨询:总结
亲生父母和养父母情境设置:(假设你以后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各方面都很好。有一天,一对很穷的夫妇找到你,说是你的亲生父母,而且你也证实了。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他的回答先问自己养父母的意见,如果同意,组成一个大家庭;如果不同意,努力说服他们,最终让他们都开心。咨询师给予肯定,告诉来访者能有这样的想法,一方面说明他内心善良,有孝心,尊重养父母;另一方面自己很宽容,善解人意,能原谅亲生父母。(答案虽没有正确与否,但他的目标是大团圆。相当于15岁的学生,这是比较成熟,非常好的解决方法。)
咨询师肯定来访者在咨询中的积极参与,并让他认识到认知在生活中的重要,在生活中多加练习。在结束后,和父母就咨询内容进行交流,提议将爱表达出来,适当地给他一些自由。
七、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价
自述心理包袱已经没有,焦虑程度减轻;很久没有咬手指了,很少抠手指。与爸爸妈妈的关系好很多,经常会一起出去玩。
2、父亲的评价
整个人又变得活泼了,和家长开始聊天,脸上经常会有笑容。
3、咨询师评价
两次房树人图画比较结果:自我开放度增大,焦虑程度降低,作画情绪由之前的悲伤转变为惬意。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基本完成,来访者能正常生活和学习。在随后的回访中,总体状况较佳。
八、自我评价与反思
本咨询个案是来访者父母介绍过来,有一些抵触,表达不流畅,所以采用意象对话的方法。笔者认为这能在增强咨访关系过程中解决问题,是比较成功的。
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父母希望他能好好和他们一起生活,不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但如《催眠大师》中任小妍所说,任何一个被遗弃的小孩都会奋不顾身地去寻找自己的父母,一旦找到,便不会松手。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并没有阻止来访者,而是采取了中立的态度,引导他能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去解决问题。双方在以后可能因此而产生矛盾,能否说明本个案的不成功?可能每个人理解不同。
另外,来访者和父母对自己的反思,是促成他们问题解决的关键点。而且,在自己的教学和咨询过程中也越来越发现,认知是关键,如果负面认知积累较多,可能会引发生命危险。本个案中,来访者几次分离的经历虽然都是重大事件,但通过引导,来访者能认识到负性事件中包含的积极因素。或许这能帮助他在以后形成良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问题是不可避免,但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却可以调节与控制。因此,在心理教学中,需要对中小学生的认知进行引导。
当然,罗曼·罗兰曾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充满阳光。”因此,作为学校专业心理咨询师,如果要想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周围的事情,认识自我,就需要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个挫折与压力,为人师表。另外,咨询师也需要需要真正体验生活中每一种滋味,不断地进行自我觉察,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