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班级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聆听,给脆弱的生命一个希望的出口 ——关注学生心理安全,从聆

 聆听,给脆弱的生命一个希望的出口

——关注学生心理安全,从聆听开始

 

  珠海市香洲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  陆春凤

 

网上数据表明我国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青少年有3000万人。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失去生命,自杀甚至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有因开学前作业未完成跳楼,有因被父母批评几句从楼顶坠下的,有因考试失利跳楼的,有因被同学欺凌而割腕.....更多的孩子面对学习和其他方面的压力有过轻生想法,只是没有付诸行动。
       这些在痛苦中窒息陨落的年轻生命,他们短暂的人生经历中积累的是生活带来的挫折,感受到的是一次次无奈与无望,收获的是不断自我否定。
        在生命教育、心理教育欠缺的学校与家庭生活中,他们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宣泄的出口 
        1.   聆听,让孩子找到一条求助的路
        多年前的心理活动课比赛中,一节课教学主题是《面对不顺心》,对象是三年级的孩子。我一直记得当时的几个教学片段:老师让学生在小组里跟同伴分享自己的一些不顺心的事,然后让小组派代表在班上发言,有个孩子自告奋勇地上讲台了,张口说他的不顺心是父母要离婚了,爸爸要找个新妈妈,妈妈也要找个新爸爸,他就没人要了,想***。老师楞了一下,重复了一下孩子的话,然后把问题抛给同学:大家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帮他?
      我的第一感觉是: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能有多少好方法?老师能有什么方法能帮到这个孩子? 好无力呀!可是孩子们踊跃举起了小手:你去求他们不要离婚,你要好好表现,你要努力学习,你跟他们好好说,你跟他们写信......老师问孩子你觉得他们的方法对你有帮助吗?孩子说没有用的自己都用过了。老师又问,你觉得心情好点了吗?孩子点点头。老师接着说,这样吧,老师把你的想法跟你爸爸妈妈说一说,让他们多关心你好吗?孩子高高兴兴回座位了。 这个孩子并不真的想***,只是感觉父母离婚,自己会无所依靠。 有意思的是,当老师问还有谁有不顺心的事情需要分享,有两个学生也站起来说他们的父母也要离婚,他们也很害怕没人爱。

        这节课过后的某天,上课的老师给我打来电话,她说她下课后联系到了孩子的父母,他们都很惊奇孩子会有轻生的想法,吓了一跳,都说要好好跟孩子谈谈,对孩子多一些关心。后来,她也问过孩子,孩子说爸爸妈妈对他都很好,带他去玩,他开心多啦。
       这老师是班主任,第一次尝试上心理活动课,她并没有掌握很多的心理辅导技巧 ,可她做到了心理辅导最重要的一个技巧:聆听,聆听了孩子的心声,聆听了孩子们的智慧,给了孩子舒缓负面情绪的一个很好的出口。

聆听,也让老师知道了学生的困扰,把孩子与父母之间沟通的那条桥搭起来,孩子也学会了原来心里难过时找人倾诉可以得到帮助。
      2. 聆听,让压抑已久的委屈、愤怒得以表达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抑郁是愤怒情绪长期得不到表达的结果。
       今年一月份的另外一节课《面对嘲笑》,来自拱北小学的张老师,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其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分享自己曾经被人嘲笑的经历和感受。记得有三个孩子上讲台,第一个男孩子说,“我从小学一年级到二年级到三年级到四年级到五年级,都会记得一年级时我去操场跑步,不小心摔倒了,有人说‘走路你都会摔倒,真是垃圾!’”时间那么久了,他的声音在颤抖,要哭的样子,老师问,你很伤心很难过别人这样说你,那孩子难过得说不出话。第二个女孩,“我也是从一年级到二年级到五年级,老是被人叫猪,肥猪!好难听!我怎么就姓朱了呢!”很难堪很无可奈何的样子。第三个男孩子,个头小,一上台就说:“我个子小,长得慢,某某同学总是摸我的头,说我矮,说他永远高我一个头!”一脸的不甘。
       这三个孩子被他人嘲笑的遭遇,在学校生活中很常见。如果没有机缘,他们内心的痛苦、难过很难被外界聆听。在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之间彼此分享不愉快的经历,相互聆听,学生压抑很久的郁闷有了出口,不良情绪得到释放。

然后,老师也让其他同学谈谈对三位同学的分享发表看法,同学们从不同角度看待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去应对,让三位同学有了新的视角。而那些随意嘲笑他人的学生也明白了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心理产生的影响 ,也会学着说话注意分寸。

 3. 聆听,及早防范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最近收到某学校的求助信息,一六年级男生 在日记中写道“这个世界很冰冷,没有希望,我也没有希望了,死了也没有人觉得可惜。”这个孩子的经历比前面提到的三年级小学生的还要复杂,父母离婚后,他跟着爸爸,可爸爸经常不在家,爸爸给了生活费,男孩自己一个人独住,自己洗衣煮饭照顾自己一年多了。

六年级的孩子已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不希望同学知道自己的处境。尽管爸爸给了生活费,但他总归是个孩子,有什么困扰,无处可诉,独自一人在孤独中挣扎,苦不堪言。所幸,班主任敏感地发现学生情绪上的异常,孩子的痛苦得到一定的宣泄。

我给学校提出的心理援助建议是两条线并行。

从孩子处着手:跟他经常聊几句,关心他;跟他约定心情不好时,什么时间找班主任老师,什么时间可以去心理室找老师聊;增强孩子的价值感,安排他多帮帮老师和同学,为班级服务,多肯定鼓励他;找到孩子其他亲人的联系方式,给孩子寻找可以获得帮助的资源。

从父母处着手:联系父母,告知父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讲清可能的后果,和学校能做到的事情、学校做不到的事情;父母再不管,学校领导出面跟社区、街道、妇联等联系,必要时要动用法律,父母要尽义务,履行监护人的职责。

班主任积极主动与家长联系,家长起初不以为意,反复强调孩子没问题,很安全,让学校不要管。经班主任反复晓之以理后,孩子的爸爸赶回了家中。

孩子爸爸的行为已经触及法律,但孩子自身无法掌控父母,如果班主任老师没能及时聆听孩子的心声,很难想象结果会怎样。
      孩子遭遇心理危机,不是偶然发生的,是在一次次重复体验生活中的各种痛苦,而自己又无助无力之后,对这个世界不断累积失望的结果。   

     所以,心理安全的维护,事前主动防范更重要。而主动防范从聆听孩子开始,从给孩子的情绪一个表达的出口开始。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