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家长不能太任性
□高鹏
﹝关键词﹞ “请”家长;“告状”;尊重家长;沟通交流
遇事“请”家长,是班主任常用的解决学生问题的一个“法宝”。但经常听到不少班主任感慨和抱怨:如今不仅学生难管,家长更是难“请”。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家长难“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一些班主任“请”家长过于任性!
一、不论大错小错,“请”家长如家常便饭
一些未成年学生自我约束力、控制力较差,隔三差五地违纪犯错可谓是正常的事。而学生每次违纪犯错后,一些班主任往往不论错误大小、轻重,大动干戈,兴师动众,视“请”家长为灵丹妙药,即学生一犯错就以“请”家长相要挟。
其实,学生最反感的就是班主任“请”家长的做法。不管多么顽劣的学生,也不管自信心和上进心多么不强的学生,他们的内心底线都是不希望父母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受“株连”。动辄请家长的做法只会激化师生间的矛盾,让学生长时间地耿耿于怀;即便其暂时起到震慑学生的作用,他们对班主任也不会心悦诚服的。[1]
正确的态度与做法——
在教育学生时,班主任一定要秉承少一些功利和短视、多一点爱心和宽容的原则,宁愿教育效果慢一点,也应尽最大可能用慎重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来处理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要不是紧急情况或是学生犯重大错误,最好不要请家长。犯错可以说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班主任一定要学会包容,学会及时引导;如果不能立刻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班主任完全可以采取冷处理、暂时搁置的方式,之后再找个合适的机会,平心静气地找学生谈心,相信不用老师批评,学生也会在温情的感化中认识错误并逐步改正错误。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当学生屡屡违纪犯错,学校教育对其不起作用时,请家长配合、共同进行教育也是应该的。但班主任必须三思而后行:要仔细分析学生所犯错误的原因和类型,分析是否有家长责任的缺失,是否确实需要家长的配合,然后再决定是否请家长。尤其对一些自尊心极强、处于叛逆期的学生,请家长前最好通知他们,假如其强烈反对,绝不可强请,否则很容易使他们对班主任产生怨恨情绪和破罐子破摔的想法。[2]
二、不分时间场合,如揭发罪犯般地“告状”
少数班主任一见家长面,常常不顾及时间场合,甚至在教室、办公室等公共场所,就急不可耐地向家长“告状”,数落他们孩子的过错,专揭他们孩子的短处。尤其针对个别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后进生,在家长面前更是对他们大加指责、大力批评,似乎这些学生好事没一份,坏事样样有。
面对家长,班主任如揭发罪犯般地当众数落其孩子的做法,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由于评价孩子的标准和角度的不同,即便在老师眼里再顽劣的学生,在家长看来可能还有很多优点的,而班主任一味地指责只会引起家长的反感;任何人都很爱自己的面子,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能有一个引以为荣的子女,而当众公开的揭短常会让一些家长觉得颜面尽失而激起对孩子的愤怒,迁怒于孩子,脾气暴躁的家长甚至会当场暴打孩子;当众公开地揭学生的短处,作为一种不尊重学生、不尊重家长甚至是侮辱他们的表现,不仅会严重挫伤家长的感情和自尊,还容易造成他们因为感觉非常难堪而怕见老师的状况,从而影响到家校交流的畅通;有的班主任过激的“告状”之举甚至孳生一些家长的抵触情绪,反过来质问和追究学校、老师有没有尽到教育责任,致使家校矛盾激发,造成家校的沟通与合作根本无从谈起。
正确的态度与做法——
与家长沟通交流时,班主任要学会先扬后抑。即使是后进生也要尽量发掘其身上的闪光点。见面后,先从表扬学生的优点入手。班主任对孩子的表扬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家长的紧张心理,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面谈氛围。而后在谈学生的缺点时,班主任还应主动、坦诚地检视自身在工作中的失误,商讨纠正、改进的措施。只有让家长听到班主任的肺腑之言,才会让他们觉得你是在真心实意地关爱他们的孩子,从而接受你的意见并产生积极合作共同教育学生的愿望。[3]
除了将学生的问题告诉家长外,学生的进步更要告知家长。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哪个家长不喜欢听到自己孩子进步的消息呢!如果班主任把喜讯带给家长,家长就会希望你多跟他联系,也会主动跟你联系;而且在家长面前表扬学生,就等于表现班主任自己,自己高兴、学生高兴、家长也高兴,何乐而不为?
三、不能平等待人,一味埋怨迁怒于家长
有的班主任在家长面前完全以“教育权威”和长者老大自居,常常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势,随意否定家长的看法与意见,动辄板起面孔“教训”他们;尤其是学生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时,班主任就像训斥这些未成年学生一样批评他们的家长。由此造成现在许多家长都产生这样的感觉:老师根本不用与成人沟通的方式和他们交流,“不挨老师训就烧高香了!”
班主任老师高高在上,毫不留情面地埋怨甚至“训斥”家长,很容易导致两种结果:一是挨训的家长虽然有情绪,但因为怕得罪老师使孩子遭殃而不敢在老师面前流露和发泄。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地就把孩子当成了出气筒,从而导致家长、学生和教师三方关系的全面恶化。二是致使家长产生对立情绪,甚至与班主任发生争执,其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甚至反目成仇,教育合作也就无从谈起了。
正确的态度与做法——
在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中,尽管教师起主导作用,但彼此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而从教育的角度讲,尊重家长是班主任与家长取得有效沟通的必要条件和首要条件。因为只有尊重家长,才能让家长在心理上取得与教师地位的平等,从而为沟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尊重家长作为班主任自尊的表现,也是获得家长尊重的必要前提。而只有获得家长的尊重,才能为家校沟通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4]
尊重家长,首先要求班主任要有理智的情绪,不能先入为主地带入自己的坏情绪。尤其是对于犯了较为严重错误的学生,要求家长到校时更应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出现“祸及池鱼”的晕轮效应,不经意间就把不满发泄了到家长的身上。
尊重家长,要求班主任能够礼貌待人,营造宽松、和谐的交流气氛。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不应采用命令、警告、责备和教训人的语气,而应以热情、关心、委婉、含蓄的语气与他们谈话;不论学生有多么严重的缺点和错误,家长来访时,班主任都应主动起身欢迎,端椅递茶,家长走时要起身相送,而且要尽量使用文明用语,如“请坐”、“请喝茶”、“您慢走”等等。在与家长提出共同促进孩子发展的措施时,要采用商量的口吻如“您看这一行不行”、“您觉得这样好不好”等,来征求家长的意见。这样既会让家长感觉到老师的尊重,拉近彼此的情感距离,增添他们主动联系和沟通的愿望,同时也会让家长感受到你是一个很有道德修养的班主任,从而为彼此间的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
尊重家长,还要求班主任善于倾听家长的心声。成功的老师通常是最佳的倾听者。[5]任何教师,无论他具有多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都不可能把复杂的教育工作做得十全十美、不出差错。而且随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家长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的许多见解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加之“旁观者清”,有时家长比教师更容易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因此,班主任要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并能进行“角色换位”思考,以改进自己的工作。
当然,尊重家长,并不是说不能直言事实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当一些家长教育孩子不力或确有不当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时,班主任不妨选择直言不讳,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只要这个直言是建立在正直、坦诚和尊重的基础上,迟早会获得家长诚心接受的。
四、不讲方式后果,强迫家长领学生回家反省
对屡屡犯错的学生,有的班主任常使用一个自诩为“杀手锏”的方式——让家长领其回家反省!此种做法迫使一些家长不得不连续几天不上班、不出工,和孩子一起“面壁思过”——原因很简单:若把孩子一人扔在家里,面对网络和电视等的诱惑,他(她)怎可能独自一人静下心来好好反省呢?
从学生角度分析,此法正中那些平日厌学懒散学生的下怀。停学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不用再受学校纪律的约束,如果家长不成天看在身边,他们就有了更自由的空间,有了更多接触社会不良诱惑的机会;而对于那些自尊心强的学生来说,被赶回家极易让他们心生失败感,进而孳生逆反心理。由此学生不仅达不到应有的反省效果,相反更容易毁了他们,同时也可能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从家长角度分析,孩子被逼无奈领回家,一会让他们觉得很没面子,二会影响他们自身的工作。如此以来,家长就会对老师和学校心生抱怨与不信任,从而影响他们配合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从班主任角度分析,动辄让家长领学生回家反省,会让他们认为班主任没有能力、拿他没办法,班主任在学生心里的威信就会大打折扣。
让家长领犯错学生回家反省,不仅是班主任推脱教育责任的表现,更是一种下下策的教育之举:因为这些家长的家教方式本来就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旦学生回家,只会让班主任和学校以前的教育努力付之东流。
正确的态度与做法——
学生犯错,理应受到处罚,但对不同的个体,班主任是不是该弄清学生的具体情况,再对症下药,从而达到真正的治病救人的目的。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本职,教师应该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矫正。学生违纪犯错时,作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运用专业知识,寻求最适合的教育方法,从而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班主任还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客观地分析问题,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学生的一些违纪犯错行为,做班主任的更应该多一些包容,动辄让家长领学生回家反省,只会表明班主任对学生缺乏信心、同时也缺乏教育技巧和智慧,对其教育能力的提高更起不到多少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