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班级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团队合作

 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团队合作

              ——基于对城市初中农民工子女健康心理品质养成的探索

沈秀萍  朱爱云

江苏省南通市虹桥二中

  要: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人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城市初中农民工子女面临着比同龄人更多的心理困惑,积极心理学为目前备受关注的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农民工子女;  团队合作 

 

青春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期,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因此常常被视为最难的生命阶段,而身为农民工子女的青少年,特殊的身份和成长背景又会使他们遭遇到比同龄人更多的困惑。农民工子女徘徊在城市的边缘,敏感、焦虑、自卑、恐惧等各种心理问题如影随形,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本市农民工聚居区,农民工子女在我校的比例不断上升,已超过50%,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笔者尝试着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从挖掘“人的积极力量”入手,开展团队合作的实践,试图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积极心理学理念

积极心理学运动是上世纪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等人发起的。与传统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不仅关注人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更注重对人自身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的研究[1]。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主要聚焦在少数问题学生身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则特别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它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主张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2],这为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启发和借鉴,更为我们广泛关注的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积极心理学认为,若仅关注个体身上的缺点或弱点,并不能达到有效预防的效果,它认为人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主张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的塑造和促使积极人格发展的积极制度和团体,激发个体潜在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3]。笔者所尝试的班级团队合作正是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进行的,目的是为农民工子女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为其构建积极品质提供支持力量。

二、理论到实践的尝试——团队合作的开展

1.积极制度的建立

     积极的制度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保障,是构建积极品质的支持力量,是班级建设的导向,也是团队合作活动赖以开展的基础。农民工子女由于各种原因,大多具有不良的行为习惯:纪律观念淡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对学习不感兴趣,生活习惯差等,所以建立积极的制度显得尤为重要。积极制度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倡积极的行为,二是抑制不良的行为。在建立积极制度时,我首先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一日常规》等条文,然后发动全班学生集体参与讨论,最后形成全班认可的“学生行为奖惩评分细则”,内容涉及学习、劳动、守纪、品质等方面。之所以称作“积极制度”,因为它要弘扬的是班级的正能量,而且其内容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评分细则“奖优罚劣”,意在让学生懂得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中,都必须遵守一定的集体规则。评分以小组为单位,四星期即一个月为一个评比周期,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最后以积分的多少为依据评比出“优胜组”和“优秀组”各一个,每次评比全班有三分之一的人可获得奖励。

2.合作小组的形成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生活环境是构建积极品质的支持力量之一。学者Williams等人的研究表明:当孩子们生活在充满关心、支持和同情的氛围中时,他们可能会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和人际关系网络;反之容易出现异常的情感和行为方式[4]。农民工子女长期徘徊在城市的边缘,“忙碌的父母,孤单的孩子”的生活背景造成了他们缺乏关爱和社会交往,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要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就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团队,让他们在平等的氛围里,感受安全与自由,享受被尊重与被关爱的幸福,让他们的身影不再孤单,他们的灵魂不再漂泊。在组建团队时,须尽量做到以下三点:1.民主推选带队团队组长,须品学兼优。2.组长招募组员,须尽量做到各组实力的均衡。3.组员构成忽略生源地,即城乡混编。

3.小组合作的开展

合作小组形成后,争创优秀小组的竞赛也就开始了。此时班主任便从前台退到幕后,把舞台交个学生。孩子们在组长的带领下,集思广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开展在学习、品质等方面的合作与竞赛。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迸发出来的热情、展示出来的聪明才智让人震惊:组长为了更好地带领自己的团队,设组长助理,组员之间各有分工、互相帮助:英语好的帮助英语差的,数学好的帮助数学差的,劳动方面大家互相督促、守纪方面大家互相提醒。在这个“人人助我,我助人人”的团队中,大家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单独的个体,个人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小组的荣誉。

农民工子女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学习上的后进让他们常处于自我效能感较低的状态,他们无助、彷徨,看不到自身的优点。而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他们纯朴、节俭、善良的品质得到了大家的认同,随着“人气指数”的上升,他们的自信心会由此得到提升。在和谐、安全、积极、向上的团队中,城乡孩子和睦相处,他们学会了“寻求帮助”和“给予帮助”,学会了宽容与负责任。在这里,“团结友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在这里,城乡孩子一起经历着成长的风雨,分享着进步的喜悦;在这里,身处喧闹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不再“独在异乡为异客”,他们享受到兄弟间的友爱、集体的温暖,他们的归属感、安全感得到了强化。

4.班级文化的推建和优秀团队的表彰

积极心理学认为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最佳途径[5]。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说过:积极情绪能让我们像花儿一样“开放”,我们能够全身心地欣赏周围的美好,看到更多、想到更多、创造更多,和我们周围的人更和谐、更亲密[6]。积极的班级文化推建和优秀团队的表彰正是让孩子们充分享受积极情绪体验的重要方式。

在团队合作活动中,每周一次的班会课是最让孩子们期待的。卢梭认为:儿童最好在生活中、在游戏中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有趣、易懂,对生活有用。因此在合作小组开展的过程中,积极的班级文化的推进是必不可少的,我班小组之间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诗词竞赛、捉兔子游戏等。比赛中,每个小组成员不是以个人身份而是以小组代表身份参加比赛。比赛过程中孩子们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的精彩瞬间常被拍摄下来,在班会课上回放。在精彩的回放中找到自己的身影,这会在孩子们心中留下许多美好的东西,他们会读懂老师对他的赞赏和期待,懂得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称道的,什么样的行为是被人欣赏的,懂得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拿”是幸福的,“给”更幸福。

此外,一月一次隆重的优秀小组的表彰也是让孩子们非常期待的。优秀小组的所有组员都会获得证书和奖品,表现突出者会获得特别贡献奖,获奖小组的团体照将张贴在教室里,每个人所获得的奖项都会记入各自的成长记录袋。农民工子女天真纯朴而又敏感细腻,这样的优秀小组表彰和班会课的精彩回放一样,着力于培养和关注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增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效能感,最终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积极的人格。

三、团队合作的实践价值

人的积极品质是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形成和体现的,心理学研究试验证明,当人呆在漂亮的房间里就显得比在简陋的房间里更富有生气、更活泼、更健康;同时也更能体会到存在于外界中的真善美。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团队合作正是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的一个温馨“漂亮的房间”,它符合孩子们的心理需要,是对人性的尊重,它符合教育规律,放大了教育效应。

1.自我管理能力的增强

团队合作中,团队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同伴教育,并体验幸福的精神乐园。团队合作通过建立正向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自我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心理潜能的激发、健康情趣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充分发挥教育的正能量,实现对学生“积极人格”的深度影响,这是对人性的一种伟大的尊重。

团队合作中,每个孩子都努力规范自己的言行,向同伴展现最好的自己,并尽最大努力去关爱同伴、帮助同伴,维护自己在同伴心目中的最好的形象。这种积极的自我管理将充分调动孩子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充分展现孩子们的积极品质,并把培养更多的积极品质作为自己的内动力。由于这种要求来自个体内部,更容易转化为积极的人格特征,更增强了孩子们自我管理的能力。

2.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都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伴的关怀、爱护、理解,都有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在“人人助我,我助人人”的团队合作中,每个孩子都会得到关注、尊重、理解和呵护,同时也给予同伴关注、尊重、理解和呵护。这种心理体验过程对亲子关系比较疏离、缺少家庭关注、自我价值感较低的农民工子女来说更为可贵。在宽松、和谐、安全、健康的团队中,孩子们有了信任感、价值感、成就感与幸福感,生命活力将得到释放,他们会更加的自信、进取、挑战、执着、奉献、宽容。

积极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提出的积极情绪扩建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有了很多积极体验后,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就会充分调动自我的积极性,并依靠和发扬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努力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实现人格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6]。在团队合作中,孩子们的情绪是快乐的、幸福的,人际模式是正向的、积极的,这种心理体验所获得的积极品质如果能够巩固下来,他们今后的人生体验也会是正向的、阳光的,这对他们将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 任俊,叶浩生.积极心理学[J].基础教育,20066:39.

[2]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5.

[3] 郭倩,郭廷臣.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J].科教导刊,2013(1)202-203.

[4] 严标宾,郑雪,邱林.自我决定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94-99.

[5]嶔,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12-15.

[6]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Fredrickson). 积极情绪的力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56-76.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研究成果(D/2013/02/365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