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班级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浅探家庭系统治疗对小学行为问题学生教育的启示与应用

 浅探家庭系统治疗对小学行为问题学生教育的启示与应用

作者 江海

(香洲区北岭小学;广东 珠海 519000

摘要小学行为问题学生的教育一直困扰着广大的班主任教师与家长,在小学阶段运用家庭系统治疗的理念与技术来对行为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面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在利用家庭系统治疗教育的理念与技术来教育行为问题学生的同时,我们必须对其教育的前提与教育的策略有所了解与掌握。

关键词:家庭、系统、行为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在教育发展渐趋均衡的今天,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却停滞不前,非心理学专业的班主任教师成为广大小学仅存的“兼职心理教师”。面对困境,在家庭系统治疗中寻找一些简单而操作性强的技术来帮助非心理专业教师对行为问题学生进行有效教育成为我们急切探索的重要主题。

一、对行为问题学生教育的施行前提

    学生的行为问题主要指在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因素影响下,学生出现一些成长困难以致行为存在偏差,给社会、学校与家庭带来不良影响。[1]作为非专业的兼职心理老师,我们有义务帮助学生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与偏差,但同时我们亦需要了解“心理学”也并不是解决学生行为问题的万能膏药。因此,对行为问题学生进教育是需要有一定的前提与条件的。

1、教育对象及其家庭有改变的意愿

A生家里开了一间快餐店,生意尚算可以,可是家里人为了节约成本,决定不再花钱请人工作,全部家庭成员都成为了这间小小快餐店的员工,A生也不例外。后来,A生的班主任老师常常发现A生学习情况每况日下,时常缺交作业,上课无精打采。于是他就暗暗观察,希望找到原因来帮助A生。最后,他通过观察发现,A生除了上学,剩下的休息时间要不就帮店里送快餐,要不就游手好闲在小区里到处玩耍,完全处于没有家长管理。责任心超强的班主任给家长打去了几次电话,甚至到店里家访了几次,可是家长意见接受,态度依旧......

意愿是个人对事物所产生的看法想法,从而产生的个人主观性思维,学生与其家庭是否有意愿改变其现时行为问题是一切教育与治疗的首要前提。作为兼职心理教师,面对行为存在困难的学生与其家庭,我们在职责上需要给予学生与其家庭更多合理的建议,但不能主观地替代学生与其家庭选择是否改变其存在的行为问题。假若学生与其家庭都不认为学生现时存在问题,认为当前状态能令他们感觉舒服,并没有出现抱怨与不满,那么我们就不需要、也不必要以我们自身的主观意愿去“帮助”他们改变什么。

2、建立“系统”的观念

   家庭系统治疗并不着眼于从个体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关注于个体背后的一系列互动的、因果循环的家庭关系,把原来单一的“线性因果”转化为“环形因果”结构,从整体中看待“系统”里各个相互影响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帮助家庭重新构建思路,找到问题的真正成因。[2]作为兼职心理教师,我们可以将家庭治疗的“系统”观念迁移到学校教育之中,以整体的角度地看待学生的行为问题,把学生个体问题放置于学生所生存的“系统”中看待,通过对其存在的“系统”中成员的日常交流、亲密程度、角色地位、联盟关系等因素的观察,从而帮助行为问题学生了解自己问题的根源,引导他建构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A生时常出现过激与暴力行为,如果我们从个体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成因就会完全归咎到A生的身上,班主任对A生苦口婆心地教育,而最后成效甚微。然而我们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以A生所处的四人小组为“系统”,我们或许会发现A生行为问题可能源于小组中B生的嘲笑与辱骂,而B生与小组中的C生、D生亲密度较高,形成了“联盟关系”。这时候班主任找到A生行为问题的重要成因,就能在教育中对症下药,大大地减少了无效、重复的工作。

3、保持中立的态度

我们曾经接触到这样的一个真实案例:一家三口,孩子与母亲在A地生活,父亲在B地工作。父亲长期不回A地,与母亲和孩子几乎没有沟通,打电话也是急急忙忙地挂线。孩子在学校发生了行为问题,母亲归因于父亲不照顾家庭,孩子缺乏父爱;父亲归因于母亲不懂教育孩子,急性子,无法沟通。面对这样的案例,不少在场观摩的老师都情不自禁地把陷进了这个家庭的困局当中,情不自禁地站起了边,窃窃私语地议论是谁的错......

家庭系统治疗从整体的“系统”看待学生行为问题的成因,作为辅导者,我们会无可避免地从“系统成员”中获得一些互相违背或者互相矛盾的事实与观点,作为辅导者,我们要充分肯定与了解当事人所陈述的事实与观点,但同时我们不能受任何一方言论的影响而有所立场,保持中立是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对行为问题开展“系统”治疗的重要前提。

二、对行为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

    帮助行为问题学生不仅需要在一定的前提下进行,而且还要求教师掌握一些简单的教育策略与教育方法,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提高对行为问题学生教育的成功率。而作为非心理专业的兼职心理教师,我们没有进行全面而专业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方面的培训,所以我们只能在仅有的知识范畴来寻找既专业又适合我们操作的方法与技巧来帮助开展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系统教育”中包含的一些理念与策略既简答又实用,不仅在开展家庭系统治疗时适用,同时也对我们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一些启示。把这些技巧提炼与加工,能更好地让我们兼职心理老师掌握专业的武器,从而帮助身边行为问题学生克服困难。

1、非敌对与同共情

    行为问题学生受到个人、学校、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对自己的行为存在一定的困难,甚至不能自控。当这些学生出现行为问题时,对其晓之以理似乎并不实际。一来大部分问题学生对于自身的问题总能找到许多的客观因素进行辩驳,务求把自己包装成没有问题的存在;二来大部分问题学生对道理已经烂熟于心,过多强调道理已经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传统的教师与学生往往双方各持立场,站在了相应的对立面,相互矛盾不能调和,以致根本无法正常沟通。所以,对行为问题学生进行教育,首要讲究的是情感策略,从以往的讲道理转化为讲情感,投入学生当时的环境去理解学生当时的情绪与感受,与学生产生共情,站在非敌对的立场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我们消除敌意。

2、赋予积极愿望

    积极的愿望能赋予人前行的动力。教师在教育行为问题学生时,赋予学生积极的愿望有助于学生从自己的身上找到改变的力量,从而发挥自身功能,解决存在困难。要赋予学生积极的愿望,首先我们就要改变教育学生的方式与方法。很多老师经常对行为问题的学生说:“你做不好什么什么的事情,就会有怎样怎样的结果。”这样的描述给予学生更多的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引导,学生毫无办法从自身找到改变现状的力量。反之告诉学生:“你做好了什么什么,事情就会有怎样怎样的改变。”人总是好奇的,给予了学生一个愿望与目标,从学生自身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找到改变现状的动力,从而促使学生为了实现这个愿望而努力克服当前的困难。

 

3、重构思维线路

   学生出现行为问题,思维线路单一又闭塞是重要的成因。当一个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有且只有唯一一面的时候,我们就需要重新去定义一些问题,帮助学生重新构建其思维线路,使其思维方式更加多元化,思考的方向不断增多。例如学生认为自己成绩不好,这并不代表他就是“坏学生”;学生偷看了同学的日记,使同学之间关系紧张,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其实你是关心同学的,可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我们尝试找找还有那些方法达到你的理想目的。”把问题重新定义有助于对问题学生的不合适行为找到新的解释,使学生的思考更多元化,思维往正向方面发展,从而促进行为问题学生找到适合表达自己的方式与方法。

4、强化正向行为

   行为问题学生长期处于问题的困难之中,受到问题的负面信息不断影响,使得行为问题不断被强化。然而,在学生行为问题的表现之中往往会有一刹那的“异常”存在,这也就是在行为问题进行的过程中出现的正向行为。作为兼职心理教师,我们要细心观察行为问题学生的各种表现,从中找到学生行为的“异常点”。抓住这个“异常点”并将其放大化,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能做好?在怎样的情况下我确实做好了?做好了,事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等的问题,帮助学生从其自身的正向行为中找到改变自己问题行为的借鉴方法与提示。

5、利用“系统”资源

    当然,单单依靠学生自身的动力与偶然的正向行为并不足以完全改变学生的行为问题。改变学生行为问题的最实际的方法就是利用学生所处的各种“系统”资源,改变学生在其“系统”生存方式与交流方式,从而让其在“系统”中找到改变问题的办法。只有不断地指导学生在其“家庭系统”、“朋友系统”、“班级系统”等系统中寻找其他成员的帮忙与支持,才能改变该系统现时的结构模式,做到对行为问题学生产生“扰动”。举个例子,行为问题学生A与小组内的B发生矛盾, A就可以充分利用CD的资源,让他们来帮助解决自己与B本身存在的问题。又例如家中父亲与母亲发生冲突,我们可以利用“父母对孩子关爱”的这个资源,借助孩子帮忙解决这个困难的家庭问题。

三、问题与思考

   通过上文的整理与归纳,家庭系统治疗确实存在一系列可行性强、操作简单而具有实效的治疗方法与技巧可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用。然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发展缓慢,行为问题学生令老师与家长头痛万分,不仅仅是因为缺乏可行的心理教育技术或策略,而在于社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缺失与不重视。

1、至今在国内一、二线城市之中,仅有为数不多的地区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到课程表之中,让其成为一门课程。

2、至今在国内一、二线城市之中,绝大多数的小学没有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工作繁忙的班主任老师承担,使班主任老师力不从心。

3、针对非心理专业的兼职心理教师与班主任的专业培训较少,使这些教师无法获得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技术,从而根本没法在日常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4、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主要的职能是教育与预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由于社会、教育部门、家长的不重视,往往等到学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才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可是,这时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治疗,已经远远超出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

 

参考文献

[1] 权朝鲁.儿童和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家庭治疗[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95-97

[2] 刘芳.系统思维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68-175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