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笼”现象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单位:山东省临沭县第四实验小学 姓名:黄瑞杰
邮编:276700 电话:13884906522 QQ:1368402948
曾经有这样一则心理故事,说的是一位心理学家与一位朋友乔打赌,心理学家对乔说,只要乔将空的鸟笼挂在客厅里就一定会养鸟,乔不信。乔按照心理学家的要求将空的鸟笼挂在客厅里,每次到访的客人都会问乔,鸟什么时候死了?乔回答从来不养鸟,别人就质疑不养鸟挂个鸟笼干什么。后来乔终于买来鸟养了起来,因为他发现解释鸟为什么死了远比养鸟复杂的多。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心理学故事,其中蕴含的道理却对班主任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有着很多的启示。
一、班主任要善于创设矛盾冲突的起点
人选择做何种事情,一定有自认为正确和必要的价值。教育中的很多活动和要求对学生来说是有价值的,理论上,学生是应该参与并做好的,但现实中,不仅有学生不愿意参与,即使参与其中也缺乏较高的积极性,原因并不在于活动本身缺少价值,而是因为教师没有给学生以参与活动的起点,没有让学生认清其中的价值。在这则故事中,乔之所以不养鸟,是因为他没有认识到其中的价值,或者这种价值并不是乔所追求的,自然也就没有养鸟的动机。如果乔没有在客厅中挂起鸟笼,就不会有后续的行为,在这里鸟笼成了乔养鸟的动机起点。
要想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必须找到学生的动机起点,也就是让学生在脑中有了“鸟笼”,如果学生连最初的这个起点都不接受,就不可能有后续的养鸟行为。因此,教师的要求能否变成学生动机的起点,至少有两点是需要思考的,一是教师所要求的必须是正确的事情。让学生做错误的事情,这是偏离教育的方向的,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受到他人的批评、否定,也会产生较强的挫败感,没有了自信心,学生就缺少积极性。二是这种行为要求与学生惯常的认识是有冲突的。这则故事中,心理学家打赌的目标是与乔的已有认识相矛盾的,正因为有了这种矛盾,乔才有了后续挂鸟笼的行为。现实中,有校长吻猪以求得学生完成某项活动的报道,实质上也是借助于这种带有矛盾冲突的认识方式,激发学生最初的参与动机。
班主任要想在学生的脑中挂起“鸟笼”,实现动机激发的起点,首先要通过对教育的思考与审视,特别是对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问题的思考,明晰教育的定位和方向,确保所要求的事情是正确的。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进而设计好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体系。三是教师要善于创造具有矛盾冲突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情景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实现学生最初改变行为的动机,为引发学生后续的行为奠定基础。
二、班主任要善于制造集体施压的场景
学生生活在一定的班集体中,同学的支持与接纳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家庭、社会和学校三种支持系统,其中同伴支持是最重要的一个系统。学生可以没有学习上的成就感,但学生只要在班级群体中得到同伴的认同,同样可以有尊严、有价值地生活。正因为如此,班主任要善于利用好学生的同伴关系并依此来强化学生的行为动机。
学生在认识该做某件事情的过程中,来自于个人的价值判断,但是这种判断并不是简单的个体行为,必然要以群体或社会的价值体系作为比对。离开了这种比对,虽然学生可能会认识到某种行为的必要性,未必能够有强烈的动机,至少不会立即付诸于行动。这则故事中,乔虽然在客厅中挂起了鸟笼,如果没有客人的追问,乔也不会养鸟。正是在客人的追问中,乔认识到已有判断的偏差,并依照公众的价值标准选择了匹配的养鸟行为。从这一分析可以看出,群体的价值和压力使得人们开始转变认识并最终做决定行动。
利用好学生的集体心理和对同伴认同的关注,班主任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要营造积极的班级舆论氛围。良好的舆论氛围体现着班级管理的要求,也是学生选择行为方式的重要依据。如果班级的氛围是消极的,是偏离社会价值的,学生为了博得预期的认同会放弃已有的正确选择,这种消极同化的结果是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二是要有积极的交流空间。社会价值体系被个体所认同是基于交流的结果,故事中即使人们看到了这种不养鸟的鸟笼,如果不表达出其中的疑惑,也不会对乔的认识转变起到作用。有的班主任为了改变男生的不良行为,并没有采取硬性的提要求等方式,而是召开主题班会,让女生谈喜欢男生哪些行为,不喜欢男生的哪些行为,结果很多男生自认为有面子的行为在女生看来却是很讨厌的行为,很多男生自觉改正了不良的习惯。因此,班主任要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等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转变学生已有的认知偏差。
三、班主任要善于激发人的持续性行为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半途而废的行为,也有学生经常性地出现问题,这些说明学生开始是做了,但为什么没有坚持下去,其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其实,有了做的动机未必就能坚持下去,还要有动机的维系和行为的坚持。因此,在学生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下,在学生脑中挂起“鸟笼”,实现最初的动机激发是必须的,更为主要的是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和维系学生做事的动机,引导学生坚持做下去。
乔在客厅挂起“鸟笼”的行为最终结果有三个:一是放弃“鸟笼”以消极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匹配,这不是教育追求的。二是乔开始养鸟,因为种种困难最终还是放弃养鸟,固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从教育的目的看,学生只有坚持做好应该做的事情才能有预期的收获。三是乔喜欢上了养鸟,并且养的很好,不仅需要掌握养鸟的技巧,还要在养鸟的过程中有成就感和满足感。教育也是如此,学生在某项活动中的心理满足会迁移到学习和生活的其他方面,进而学生对学校、对班级有了更高的认同感,会自觉地参与各种活动,自然,学生得以健康成长。
要想让学生持续参与好班级的教育活动,班主任在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尝试的。一是要积极营造成功的氛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有些困难可以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得到解决,有些是学生自身无法解决的,此时,班主任应在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协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让学生在最初的参与中取得成功,在适当的激励下,提升学生的价值感和满足感。二是班主任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激励平台。学生取得成功之后,要给予积极的认可与鼓励,这种鼓励越能够展示,展示的平台越大,越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成就体验,比如发证书就不如发奖状,因为证书如果拿出来展示就会被认为是显摆,而在人们的认识中奖状一定是贴在墙上的,展示起来就是自然的事情。比如班级的表扬就不如给学生的家庭乃至村镇发喜报或贺信,扩大的认可范围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成就感,有了这种强烈的成就感,学生就会在后续的活动中更加努力,就会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