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四年级优生不举手问题的研究纪录与思考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薛雨梅
一、那时羞花,此时月闭
小月是我班名副其实的优生。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活动中总是表现出众,阅读竞赛、英语朗诵、剧本表演、书法展示……几乎每项活动中都少不了她活跃的身影。更难得的是她从不需要师长督促曾有家长问她父亲是不是有特别的辅导时,这个任某公司经理的父亲说:“我的工作挺忙,小月的学习我从来没有过问过,从小到大她一直挺懂事、上进的。学校里开展的各项活动都是她自己参加自己准备……”老师们对她都是赞不绝口:她聪明勤奋又积极能干,学习上一直领先不说,还积极参加班级活动。虽然她是单亲家庭长大的,但个性开朗。课堂上,她一直专注听讲、踊跃发言,亮晶晶的眼睛似乎在和老师说话。我还清晰地记得二年级的一次公开课上,她精彩的回答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掌声中她微微涨红的脸庞如花绽放,而在大家的眼中她秀外慧中,人比花美!
两年过去了,小月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一如既往的出色,课堂上依然那么专注,唯一不如人意的是老师们普遍反映现在她很少主动举手发言了。
这一天,我执教《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文章感人至深,孩子们渐入佳境,最后,我预设了朗读升华情感。可惜的是,学生似乎能够明白这其中的情感,可就是不会通过朗读来表现,我知道学生们需要一个直观的感受。找个优秀的学生范读吧!我目光搜索,最后锁定在了小月身上。我默默地注视着她,眼神充满期待,期待着她像两年前一样用动情的嗓音一展才华。看啊,她的眸子那么闪亮,小嘴巴微微地张开着,肩膀轻轻地向上抬起。真是不负我望!我心底满是欢喜,正要开口说“小月,你来读给大家听”,可是“小”还没说出口,却看见小月左右张望,而后把已经举起一半的手握成一个拳头轻轻地放下,垂下了透亮的眉眼,就像皎洁的月亮扯起一片云彩遮住了光辉。
二、云遮月,月隐云
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沉思之下,我很快排除了几个因素:
她偶然失利,教师处置不当造成的心理阴影?——老师都对他赞赏有加,以她一贯优异的表现,就算某次她的回答不够精准,她也不可能受到冷眼呀!事后我询问,确实没有哪个老师批评过她。况且,她性格开朗,就算被老师批评了,也不会这样自暴自弃呀!
特定心理变化使然?——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普遍降低。许多人对这一现象作出关注,对原因与对策做过了研究。据介绍,中高年级学生不爱举手最大的原因是自尊心增强导致害怕说错,面子上过不去。然而,这一条也被轻易地否定了:对于她而言,回答错的可能性太小了!
老师设置的问题简单无趣激不起小月的兴致?——且不论我的课堂是比较关注问题设置的层次性、趣味性,其它课怎么可能每节课提的问题都乏味低幼呢?
对课堂“潜规则”的看透?——不可否认,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发言是有潜规则的。比如,有些问题是留给学困生的,有的问题是留给优生的。比如,无论学生怎样“折腾”,最终还是老师说了算。还比如,要想得到发言机会就得提前举手,先让老师对你有好印象!……那么,小月是否是看透了某个课堂发言的“潜规则”?
我的脑中想着若干个可能性,可是又一次次将它否定。那一朵遮月的云啊,它若隐若现,让我捉摸不定!
这一天课间,我斜靠在办公室的门框上,看着一出教室就三五成群扎堆儿玩乐的孩子们,想着课堂上小月左右顾盼的眼。——小月这会儿大概还在教室里看课外书吧!她博览群书,惜时如金,课间常常是以课外书为伴,要么和同学练练乒乓球。正想着,小月手拿一本书,从教室里走了出来,可是她刚走出教室门又折了回去。片刻,她出来了,手上没了书,迫不及待地拉起两个同学的手,和其它同学一起嬉戏起来。
我若有所悟:小月不举手,是不是与同学有关呢?要知道,现今学生与同伴的相处时间不比父母、老师短,甚至要长,其影响不容小觑!我走近了几个学生,想通过调查和访谈深入了解小月在他们心目中是怎样的,同学们和小月关系怎样。
“小月是我们的好朋友啊!因为我们爱玩的游戏她也会,我们爱谈的话题她也爱说,不像以前成天捧着本书,一副清高的样子。”那两个刚刚和她玩的孩子说。
“我们现在觉得小月她挺好的!以前太爱出风头了,什么活动都要上,太抢眼了,有些人不大看得惯!”一个男生坦率地说。
“以前课堂上小月总是第一个举手,次次回答都是那么精彩。所以我们都没有机会了,只能羡慕嫉妒恨啦!幸好现在她好像不怎么行了,老师才顾得到我了!”一个没有署名的同学在纸上这样写道。
“小月太厉害了,什么都好,我可不敢和她拉关系,万一她斜眼看我怎么办?”两个学习稍稍落后的女孩在嘀咕着。
这天刚下课,恰好有一组的作业本有点乱,我喊来小月:“能不能帮整理一下作业本?”然后假装不经意地问:“这些天怎么不举手发言了?是不想回答问题吗?”她连忙摇摇头,呵呵笑了笑说:“也让别人发言嘛!”
原来如此!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课堂上小月一枝独秀时,同伴们或出于仰望不及而敬而远之,或出于竞争不过而心生嫉妒。“羡慕嫉妒恨”之下,小月被慢慢地孤立了。以小月之聪明敏锐,她何尝不明白这一点!为了避免被同伴排斥,小月改变了自己,她一方面处事低调,少举手发言,避免出头;另一方面行为和蔼亲民,甚至放弃自己的志趣,将就同伴们的爱好,终于与同学打成一片。
云遮月,月隐云,小月课堂上的默默无闻原来是同学们和她自己双方面相互“融合”的结果!
三、同在心理场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课堂上的表达欲望应该是其表达能力发展的前提,也是课堂学习的前提。然而,为了同伴“喜欢”,小月抑制了自己的表达欲望,也让自己的能力发展得不到最优化,长久如此难免不会渐次泯灭其闪耀的光辉,变得庸庸如常……这不能不令人扼腕!优秀者被少数人嫉妒甚至被排挤、中伤不算什么,因为真正的优秀者会在挫折中磨炼得更加坚强,最终为绝大部分人仰慕、效仿。然而,小月及其同伴却走向了另一面,妒贤嫉能、追求平庸竟成了其主导思潮,大家以才华出众为丑,以平平庸庸为美,这样的群体风气更令人担忧!课堂虽只是个小小的时空,却是学生智慧生长和精神成长的基石。积极上进的小月不举手了,这绝不是一个人的问题!
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任何一种行为,都产生于各种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这些相互依存的事实具有一种动力场的特征。” [1]跟小月举手这一事件相关的人们正是构成了一个心理场。在小月不再举手这一行为中相互依存的事实中,有小月敏锐敏感的个性和一味迎合同伴的心理,也有老师过度的关注(或者不公平的发言分配),更有同伴不正确的认识、不健康的心理。老师的偏爱、优异的成绩、过多的关注影响了心理不成熟的同伴们,继而让小月对举手发言退缩了。而小月的退缩又助长、强化了同伴的认知与心理,让这一心理场悄然异化、扭曲。虽然小月是那么优秀、上进,可是她怎么有足够的心灵力量举起她的手?
怎么办?如何重建纯净健康的心理场,为小月营造积极向上的动力场,让小月再次举起她的手?
四、云月相随,共生共长
古语云,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纷繁复杂中“课堂中举手发言”是事件的引子,“同伴关系”是问题的主导。我决定还是以“上课举手发言”为抓手,首先进行重建正确的认知。
《举手发言学问多》主题活动上,分为两个板块:1.讨论:为什么上课要举手发言?2.观察并思考:别人回答得十分精彩,你会从中学到什么?当别人回答错了时你又会从中得到什么?
我将问题抛给学生们思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汇报。期望他们能在默默中逐渐明晰构建整个心理场的各个因子所在的位置,在论辩中慢慢理清自己和他人的作用。而我则走到了教室后悄悄地观察着小月和她的同伴们。他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交头接耳。小月伸出一只手指着旁边同学的本子,而那同学点点头,好像在记录着什么。背影中看不清他们的表情,不过能感觉到祥和之气柔柔蔓延。
整个现象由小月不举手揭开。在班级内重建认知的同时,我和她父亲取得联系,让他和家人尽量多和孩子一起,以避免孩子内心的孤独不安。又和小月谈心,鼓起她积极奋进的勇气,注意带动同学共同进步。
整个事件中最引人震撼的是同伴中潜在的妒贤嫉能、避世平庸的思潮。我和其他课老师交流应对措施,提出了“体验式的教育”,有讲述“妒忌的故事”活动,有“为别人喝彩”征文活动,有“我妒忌吗”自我剖析会,还有“争当火车头”系列活动。另一方面,也形成共识:不有意或无意偏爱某部分学生,在举手发言等活动中尽量做到机会均等。
一段时间后,任课老师们反映,现在孩子们上课积极多啦,课上争相举手、思维非常活跃!小月也不再是那沉默的一部分了,又恢复了从前的积极上进!学校将举行演讲比赛,每班两名同学。我心头一动:不如让同学们推荐确定吧!当然,得说说推荐的理由。
“我推荐小月、小A,因为小月能言善辩,在我们班是首屈一指的!比我们男生还厉害。小A也不错!”这是个男生。
“我推荐小月的理由的是她会帮助别人,我想如果让她参加不光能自己认真准备,她一定会帮其他选手,这样我们班就能全面获胜了。”这个孩子很有大局观呀!
“虽然我也想参加,但是在演讲方面我确实不太擅长的,我推荐小月和小H。以后我会多努力,争取下次能有机会!”纸上的这番话显示着孩子的雄心壮志。
……
46个孩子,小月得到了40个人的推荐。推荐理由有由衷的赞叹,有充足的分析,有深深的期望。那片言只语中 我看到了小月和同伴之间一种共生共长的力量。共生,是源自于生物学的概念,在现代教育学中指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共生’不同于‘共同’,他尊重存在的多样性,他以‘异质者’为讨论的前提,强调对不同个性、不同群性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3]在这个相互依存的心理场中,当小月的同伴们能够对小月这个不同个性的人(表现为出类拔萃)保持了认同、赞赏,这个心理场所焕发的必然是勃勃的生机。小月自己也推荐了自己,她的理由只有八个字:相信自己,相信大家。言简意赅,胜似千言万语。我知道这里有小月对自己的重新认识,有老师们的努力,有同伴关系的改善,是心理场内各个相依相存的事实得到纯净、优化的结果!
“儿童社会行为表现与其同伴关系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同伴关系在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中又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随着儿童集体生活的强化和自我概念的形成,小学中年级阶段的孩子越来越在意在同伴心目中的位置,他们期望与同伴打成一片,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结合心理场理论,构成心理场的各个相互依存的事实中,同伴关系是尤为重要的。当然,教师的引导、家庭的支持作为助推剂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于是,小月举手的心理场内各个事实相生相长,最终促进整个群体的健康成长——是同学的相伴相随举起了小月的手哇!
【参考文献】
[2]王燕.张雷.刘红云《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自我概念形成中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05,(5):1152-1155
[3]徐金贵.许卫兵《让“共生”的力量促进教师成长》[J],人民教育2006(15):39-41
【作者简介】
薛雨梅 ,江苏省南通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国家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整合。地址: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中坝南路6号,邮编:226600,电话:13962780099,邮箱:xueyumei999@126.com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学校实践的共生教育研究》(课题编号:D/2013/02/686)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