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班级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班主任的惯性思维

 

“我从没见过像你这样的班主任!”晓静大声说道。
“我也从没见过像你这样的学生!”我更是怒吼起来。
晓静泪流满面地夺门而去。我坐在办公桌前,心情难以平复。
事情源于昨天晚上的自习课,由于下班老师临时有事,而我又不在学校。于是我电话安排班长、学习委员组织同学们在画室练习速写。晚上八点多钟,班长打电话给我,说班上的纪律不好,我隔着电话对着班上同学强调了晚自习的纪律,以为这个晚上就这样平淡地过去了。谁知半小时后,班长再次打电话来,说班上闹翻天了,尤其是几个女生完全不服管理,还和干部起了冲突。这下,我心里的怒火被勾了起来,询问是那几个同学,班长一一报出了名字,其中就包括晓静。我再次要班长转告全班同学,明天我一定会来处理这件事,要违反纪律的同学做好准备。
一夜无事……
第二天,来到学校,班上有一种异常的安静,晨读的声音明显不如往常响亮。我表情严肃地走进教室。首先就点了晓静的名字,让她到我办公室去……然而谈话没有进行多久,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接下来,陆续有干部、同学来找我,谈到了昨天晚上的违纪事件。
成昀芝(女,专业课代表):在昨天晚上,晓静确实有违纪情况。但是在班长强调纪律之后,她就安静了。后来纪律不好,我觉得主要是班长的态度不好。她看不惯班长的强硬,就和班长吵起来了。李晓静有错,但是我觉得,班长的工作方法和态度也有问题。
聂雨茜(女,普通同学):其实昨天晚上的纪律没有班长说得那么差。开始有点吵,但是后来就慢慢安静了,课时班长硬要把同学的名字记下来报给您。别人有错,改了就行了呗,可班长还是不依不饶的。我觉得班长的工作态度太有问题了,晓静就是看不惯,才和他吵起来的。
杨伍斯特(男,学习委员):昨天晚上,我也参与了班级管理。开始的时候,班上老是安静不下来,后来班长和我就一个个点名,说要把名字报给您,结果有几个女生不满意,就和班长吵起来了。我本来对她们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很是痛恨,但是今天我看到晓静哭得那么伤心,我觉得自己的工作方法还是有问题。
王嘉亮(男,班长):昨天晚上,开始画室里总是有窸窸窣窣的小声音,还有同学吃东西,我开始是强调纪律,可是效果还是不明显。打电话给您后,好了点。但是,不久又有人开始说笑,我就开始记名字。这时晓静就站出来,说我喜欢小题大做,喜欢给老师打报告,我实在是看不惯她的嚣张态度,所以我们就冲突起来。
……
回想起来,这可能是一起普通的班级纪律事件,最后问题的解决也不是很难。在班级中,我对这次事件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谈话和讨论,意在促进全班的纪律意识;在面对晓静时,我没有再摆出班主任的高姿态,对于自己没有深入调查就批评她做了道歉,但是对她的违纪行为和与班干部管理进行对抗的错误方法进行了批评,她也欣然接受了;对于班干部,在肯定他们的责任感的同时,在处理与同学的关系上,灵活处理班上出现的问题,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进行了一次生动的探讨。在处理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我认为学生、干部、乃至班主任都从中学习了很多。
其实,像晓静这样的学生,可能我们每个老师都会遇到。回顾很多师生间的冲突,往往都是从一些看起来似乎不严重的小事开始的。再深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中间的“惯性思维”对老师的影响非常明显的。比如说晓静,她是一个性格大方,不拘细节,素性贪玩的女生,与班上同学的关系比较好。可进班时成绩是班上的倒数第一名。由于性格使然,她常常是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再加上学习上不兴趣不浓,在老师的“惯性思维”中,她自然就成为了一个“后进生”、“潜能生”的代表。在这次事件中,违反纪律的同学不止她一个,可是一听到她的名字,我就自然而然地将她与违纪挂钩,并下意识地将她看做了违纪的一个核心人物。所以在找学生谈话时,我没有对事件进行详尽的调查(观察),第一个就点了她的名字。并且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也没有给她太多辩驳的机会,直接相信了我主观认可的事实,对晓静做出了一个并不公正客观的评价:、
我:“晓静啊,昨天晚自习,你为什么要影响课堂?”(一开始就已经对她做出了评价)
她:“我就看不惯他们独断专行的样子,班干部了不起啊!”(开始出现对抗情绪)
我:“好的,班干部工作方法有问题,我可以另外找他们,但是我们现在再说你的问题。你觉得你影响课堂纪律对吗?”(再次强调她的错误,继续进行评价)
她:“我虽然有错,但是班干部也有错啊,为什么就找我的麻烦?”(出现了直接性对抗)
……
随着谈话进一步发展,师生之间的矛盾大爆发成为必然。结果自然是不仅没有起到教育晓静的效果,反而激起了她内心强烈逆反心理。
现在细细回顾这次和晓静的谈话,我实际上违背了“非暴力沟通”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没有观察,直接评价,并且将观察和评价混为一谈。我用经验和“惯性思维”代替了观察(这种观察也可以是各种形式的调查)。确实,作为教师,我经过长期的工作,累积了大量的经验,渐渐地不由自主地形成了对学生进行“惯性评价”。可是我们最不应该忘记的就是学生是动态的,发展的,可塑的。而在这种“惯性思维”的牵引下,我们老师往往也就堵上了和学生真正进行沟通的渠道。
以上贴标负面标签式的评价方法,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来说来说是不公平的,而正面、中性的标签也会妨碍我们全面了解一个学生。在许多老师的教学生涯中,经常感叹,某些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在多年后,他们对老师表现出来的情感往往比不上某些“后进生”或“潜能生”。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是一个独立的、特别的个体,需要师长的陪伴和指引,然而对于“后进生”的关注,也让我们许多老师忽略了对“优生”成长的关注。对老师情感的淡漠,原因也和老师们的“惯性思维”不无密切关系。“优生”的学习成绩好,学习能力强,似乎不太需要老师过多的关注。其实不管对谁,我们要多问问自己:“你被学生需要了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你的帮助和指引了吗?”好学生也需要成长。
比如在这次事件中的班长和学习委员,他们在老师心目中都是品学兼优,能力很强的同学,当有同学和他们对抗,老师觉得班干部维持纪律是没有错误的,同学的违纪行为这不仅是对班干部权威的挑战,也是对老师权威的挑战,也就不由自主地就站在了他们一方。其实在后来的调查中,我了解到,班干部处理事情的方法也是比较简单而粗暴的,中间甚至有威胁的成分,这才引起了学生们的不满。如果老师一味相信自己的“惯性思维”,这对他们的成长同样是不利的。所以,在事后和班干部的交流中,对于他们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同学关系处理的问题,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当在高二、高三,看着这群不断成长的孩子,看着昔日格格不入的对头变成其乐融融的同窗好友时,我很庆幸自己被学生所需要。
       所以在教育的实践中,我认为观察是一种最直接、最简便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它不能应该被惯性思维所代替,更不能和评价评价相混淆。面对问题,先学会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才能正确评价。在观察和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能不断促进学生发展,也能提高教师自我的专业素质,实现教育中的师生的良性互动。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