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班级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思考和探索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培育核心素养作为当下基础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取向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发掘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天性,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最强大的内生动力。如果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为了造就“全面发展的人”,那么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则是这一目标实现的基石[1]。积极心理品质是核心素养最核心的本质。学生养成积极的品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能力去建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班级作为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承担班级管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责任人。班主任跟学生接触时间长、交往多,有利于及时捕捉学生身心发展的细微变化,凭着这份“天然”的育人优势,班主任在推动德育与心育的有效融合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
       学生会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在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或以错误的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则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力量和潜能,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心理问题发生。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班会课、班级文化建设、师生沟通及家校沟通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就能润物细无声般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家校协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价值系统形成过程中,容易受父母、教师等重要他人的影响。早期的家庭教养方式、学校的班级氛围、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质量是塑造学生思维方式、问题应对风格的重要因素,进而深深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复杂的,受个体、环境等多重因素相互影响,跟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的家长、班主任和其他课时多的老师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走向的关键因素。小学阶段不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却往往是心理问题的播种和萌芽期,到了中学阶段,随着学习压力和青春期同一性混乱,心理问题就容易爆发出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连续而持久的工程,需要家校协同共育,需要有治未病的前瞻性,不能等问题严重了才开始着急。
       如果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有问题,那班主任是可以最早发现问题的人。现实中,很多家长对孩子并不缺乏爱,而是缺少对问题根源的认知和科学的方法,得到有心理健康素养的班主任的专业指导,很多家长都会重视和愿意配合,那孩子的心理问题就能得到尽早预防或改善。而且中小学班主任通常承担着课时多的文化科教学,深受学生、家长信任和尊重,因此,很多时候,有心理健康素养的班主任对家长和学生的建议甚至比心理老师还管用。一个懂心理学、懂教育规律的班主任,往往会有更敏锐的洞察力,更能有效引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会更加懂得去整合家长的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协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二、运用心理故事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小学班主任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非常容易陷入唠叨、控制和说教的低效乏味模式,效果自然不好,于是又会进行更多的唠叨、控制和说教,结果是老师累、家长苦、学生烦。遇到问题时,先冷静分析学生的问题和需要,再精心挑选一个与问题贴近的心理故事跟学生分享,笔者发现讲故事比千言万语的说教有效很多,学生的感受也深刻很多。摒弃说教,运用贴近学生世界的富含积极心理品质元素的绘本故事、哲理故事容易引发学生共鸣,走进他们的内心,心理故事成了班主任老师开启学生心窗的钥匙,将积极品质内化于学生的心灵。
       学生在倾听或阅读故事时,能重新激活自己的经验,投射个人情感,认同其中的某个角色,释放负面情绪。孩子们还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到故事的角色中,模仿学习处理两难冲突、情绪问题、交往问题等,进而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更积极的问题解决策略。而且通过故事的多样性和故事发展的出其不意,可以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可以有更多的方法,人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从而拓宽学生的认知维度,使学生看问题的视角更加宽阔、多元,有助心理韧性发展。
       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爱告状的现象,可以选择绘本故事《不告状,除非是大事》,教会学生分析什么是大事,什么是自己可以处理的小事;也让学生知道管好自己是每个人最重要的事。通过绘本故事《丽塔和鳄鱼迷路了》,可以教学生去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指导学生多关注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再如,针对四五年级学生交往矛盾增多的现象,选择绘本故事《敌人派》《天堂与地狱》,可以让学生明白获得友情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先对别人友好;用绘本故事《不是那样,是这样的》,引导学生发现所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事实就不一样,没有绝对的事实,学会多角度看问题才能有助化解矛盾。再如,针对学生面对困难不知所措的问题,笔者给学生讲了一个“成功,不仅要自己努力,还要学会借力”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困难是常有的,每个人都会遇到,引导学生懂得在自己无力解决时学会寻求帮助。一个个简单的故事,却富含拓展学生认知和思维的智慧。
       挖掘故事中的积极心理品质元素,通过故事来培育积极心理品质是简单易行、易学、易教的方法,不仅老师可以用,还可以把更多的故事资源分享给家长,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来汲取积极品格的力量,如《培养杰出男孩的130个故事》《改变世界的女性》《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等。
       三、运用积极正面语言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斯蒂芬·吉利根说:“父母是孩子天生的催眠师。”其实,老师也一样是学生的催眠师。小学生的自我概念尚未定型,易受外界影响和塑造。消极语言容易引起人的负面情绪,如厌烦、厌恶、焦虑、愤怒和恐惧等。负面情绪会激活人的防御机制,窄化人的思维和反应模式,使人被情绪脑挟持,本能快速去反抗和应对消极情绪。而积极语言传达的是安全信息,使人心情平静或愉悦,安全感则会让人放松,增加思维的灵活度,使人的选择范围扩大,增强人的行为和认知能力,如使人注意力范围更广泛、学习(或工作)记忆力更强、言语表达更流畅等[3]。不管是积极语言,还是消极语言带来的影响都会深远地影响未来,只是正负作用不同而已。
       因此,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多说积极的语言,少说或不说消极语言,把永久性的否定转换成是暂时的、可变的,如,把“你总是做错”换成“你只是暂时没有学会”;把对人格、身份的否定,换成是对某个具体行为的不认可,如把“我就知道你是一个爱撒谎孩子。”换成“你这次没有遵守约定,让我很失望”;把对过去或错误的关注,转移到对未来对希望的关注,例如,把“你又粗心做错了”变成“你以后要细心读题、认真做对”,把“你怎么又没交作业”改成“我希望你下次按时交作业”……师长的积极语言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价值感、希望感和力量感。让孩子感受到“我很重要”“虽然我暂时做不到,但相信未来我一定可以做到”“我能行,我想去试一试”。教育无处不在,就在你的一言一行中,积极语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品格。
       四、开展“正念润心田”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正念,即有意识地关注当下,正念练习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对大脑中心的关键功能区域和结构区域都有积极影响,特别是与学习,记忆和情绪调节相关的大脑某些区域(海马)的厚度增加,对认知和情感功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正念练习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压力,增强他们的自我调节技能、工作记忆、执行功能,促进社交和情感发展,将对他们成年后的健康状况、财务状况和社会性适应作出直接的积极贡献[4]。笔者在每周一节的班会课和每天下午练字前指导学生进行正念冥想练习,同时倡导家长带领孩子在家进行每天5分钟的正念冥想练习。有学生反馈每天愉悦的时候越来越多,生气的时候少了;也有学生报告在课堂上可以坚持专心听讲的时间更久了,不会像以前那样总是等着下课……正念训练,简单易行,坚持做就会慢慢展现出它的价值。
        五、开展幸福银行活动践行内化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说:“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行动的科学”。“行动成就积极”是积极心理学的一项核心价值观。为了帮助学生感知美好,培养积极正向的成长型思维,激发内在的生命活力,塑造积极的人生信念,笔者在班级中开展“发现小美好,积攒微幸福”的幸福银行21天主题打卡活动,坚持记录21天的学生就可以获得精美小礼品,并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传递美好与幸福。主题有:寻找生活中的小确幸;天天都是感恩节;每日三件好事;日行一优势;彩色时光(用颜色记录每天感受到的情绪);发现美(每天至少赞美一个人);助人之乐(每天至少帮助一个人)……通过此类活动,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美好,把积极品格内化于心。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认为 :“学校不只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工具性场所,还是一个能激发学生精神成长的生命力场所。”做积极有为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播种幸福,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把班级打造成让学生蓬勃发展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曹瑞.积极心理品质:核心素养的DNA[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2)。
      [2]俞国良、何 妍.班主任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3)
      [3]陈虹.教师应用积极语言培育学生核心素养[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18
      [4]托马斯·阿姆斯特朗. 正念教学法[M].中国青年出版社,2022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