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班级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重视成绩优秀生的社会交往障碍

       提到成绩优秀生,不少教师的脑海中会立即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乖巧伶俐,善解人意,严守纪律,学习成绩更是绝对令人满意,他们是老师眼里最放心的“好学生”。由于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待于进一步纵深化发展,教师的思想意识尚待提高,在更多情况下,教师往往将“有心理问题”与学习困难或纪律不良的学生联系到一起,相对忽视了成绩优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际情况是,在成绩优秀的这部分学生中,也存在着心理问题的隐患。

如果对这群成绩优秀学生进行认真分析,我们会发现其中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性格比较孤僻,独来独往,似乎对学习以外的任何事物都缺乏热情和兴趣。

之所以在成绩优秀的学生中会出现上述情况,主要归结为这几个原因:

首先是性格因素的影响。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G.Jung)根据人的心态倾向是指向客观外部世界还是指向主观内部世界而将人的性格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显然,在上文提到的那类成绩优秀生中,性格内倾型的占了绝大多数。这种性格的学生珍视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对内部心理活动的体验深刻且持久,他们言语少、害羞,也容易怯场,不愿在大庭广众面前出头露面。但在枯燥乏味的学习中,该种性格占了明显的优势。由于这类学生沉静、内敛的性格使他们比性格外向的学生更能长时间地专注于书本中,因而有可能取得较令人满意的成绩。但内倾型的性格也使得他们的内心世界较难为老师所彻底了解。而当前我国的学校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仍然是采用大班教学,每个班少则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作为班级的教师,即使他(她)有足够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受到时间和精力的制约,在有限的时间里,他们也只能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学习成绩不理想或是纪律表现不佳这两类学生的身上,而这类“默默无闻”的成绩优秀学生除非在其成绩出现了较大波动时会引起重视外,平时就被教师客观上忽略了。即便在下课时间,有些学生,尤其是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通常会主动上前与老师讨论问题,我们也很难在其中发现内向的成绩优秀生的身影。其实所有的学生都有与老师交流个沟通的需要,但现实情况下,这些内倾型性格的成绩优秀生与教师真正交流的时间是少得可怜。而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性格内向的学生大多不善言辞,相对被动,并且他们不愿过多地向他人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易产生障碍,因而成为朋友圈中不太受人关注的一分子。

导致成绩优秀学生出现社会交往障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自我评价的偏颇。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还未达到比较全面而深刻的水平,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常常是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为参照点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人的评价和态度。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中,学习成绩仍然是教师和家长衡量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许多成年人在评价孩子时不可避免地把分数挂在嘴边,这在不知不觉中就影响和误导了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向。尤其是进入学习竞争相对激烈的中学,能否在众多强手中站稳脚跟就成了许多学生的第一要务。仿佛一个学生只要搞好了学习,那他就是一个合格的学生,也就是一个合格的人了。殊不知,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学习能力的提高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社会交往能力的增强更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具有社会性,但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与他人的实际交往活动中不断学习、模仿而成的。而这些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将时间更多地花费在学习钻研中,缺乏甚至是不愿意将充分的课余时间去融入群体,因而他们的社会交往经验相对缺乏,交往方式也比较单一。加上许多家长甚至是教师认为与同学交往就是去玩,是浪费时间,总会以“不要总想着玩,把书读好了将来什么也不会缺”之类的叮咛来劝阻学生,使得这一部分习惯“听话”的孩子痛失了交际能力发展重要时期宝贵的实践活动。他们只能抱着对友情的渴望而继续埋头于书海。并且由于过分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评价,一方面,这些优秀学生过于追求完美的特征使得他们总想给人留下好印象,因而很在意他人的评价;另一方面,他们过分关注消极面的特点使他们在与人交往中对自己的举止不满意,事后还要反复考虑有什么偏差,使自己很不轻松。一些人不得不减少与别人的交往,显得有点不合群。而不幸的是,教师的排名次、分等级、表扬优秀学生等一些激励的行为又在他们与同伴的群体间划了一道深深的裂痕,即使他想去弥合,也缺乏时间和恰当的方式,这最终使这类成绩优秀生成为了同学眼中无法沟通和理解的“怪人”。于是,一方面,面对教师和家长的殷殷期望,他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来之不易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在同伴的误解中,他们只能压抑自己交往的愿望,将自己全心投入书本中,避免与他人接触的机会,成了所谓“孤傲自僻”的独行侠。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曾说过:“成功源于30%的才能和70%的人际协调能力。”可见,人际交往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有多么重要。作为新时代的合格中学生,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各方面都有所长的人。随着全社会思想意识的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习成绩优秀固然重要,但决非评价学生的关键因素。不难想象,在一个由多块木板围成水桶中,其盛水数量的多寡并非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反而是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因此,一个学生如果仅仅是学习成绩优秀而其他方面欠缺的话,在这个重视团体沟通协作的现代化社会中,也将无法充分地发挥出他的真才实学的。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中出现的这一问题引起重视,尽可能地在学校范围内为他们创造机会,逐步扭转他们的性格弱势,帮助他们顺利地融入集体中。

第一,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我。要告诉他们学习成绩不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指标,要想使自己能够各方面均衡发展,将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所学的一技之长,决不能仅靠单打独斗,而是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合作和分工。一个不与外界交流真实信息的孤僻、冷漠的人,他的情绪和活动的无序度会日趋增长,最终步入死胡同;而一个与外界充分交流物质、能量信息的人,必然能从中汲取养分,使自己保持活力。成为时代的宠儿。要使他们明白“一个好汉还要三个帮”的道理,从而产生一种自发的想与外界沟通的需要和动机。

第二,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班级首先就是一个小型社会,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把握适当的时机,自然而然地“顺水推舟”,将学生送入集体中:如在分组活动时对小组人员的组成进行合理搭配,选择交际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与其结对子(如指派该生辅导其他同学学习),让他有机会去模仿他人成功的交际方法,并及时得到锻炼;或是在集体学习课文时,有意识地让这些同学上前领读,培养他们在群体中发言的能力。要鼓励他们依靠个人的努力,积极改变自身所存在的弱点,补偿自己在某方面的不足,避免进行消极的自我逃避式的心理防御。

第三,对于性格内倾型的学生来说,要帮助他们改变隐藏自己内心世界的不良习惯,建立开放型的交流方式。心理学中的“内心神秘效应说”认为,对于两个朋友而言,神秘量与情谊量成反比,即内心不愿展现的东西越多,两厢情谊越少。或许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担心向别人袒露自己的缺点越多,越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要让他们明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你袒露了自己的差错、丑陋和不足,会感到卸下重负一样畅快,也会为自己的勇敢真诚而自赏;而对方看到或听到了你的负面,不仅打心底感到你的真诚和善良,也会因为他被你重视和需要而感到愉快,从而为你着想。

第四,教师应率先垂范,以师生交往为切入点,帮助学生走入交往的社会。要真心关爱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尊卑之分,不应该在心理上形成两个对立的阵营。与老师交往,不必羞怯,不必自卑,大大方方,友好往来。在交往中教师可抓住机会对其交际活动的技巧进行指导。要让学生知道,不仅要在学校的课程上取得好的成绩,而且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广泛的兴趣。因为人们往往喜欢那些知识渊博的人,觉得与他们相处,则精神上也会收益匪浅。所以要赢得同学的拥护,做到这点很重要。还要鼓励学生勇于暴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并在每次成功的交往活动后及时总结经验。最终使学生在与教师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增加信心,逐渐学习与成人交往的技巧,进而过渡到正常的社会交往中。

第五,增加与成绩优秀生家长的联系,家校配合,共同克服社交障碍。优秀学生的心理疾病与家长也不无关系,有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常常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孩子,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相比较,一旦孩子在学校考试有些失误,家长就会责问他们怎么回事,而不是从心理上给予鼓励,这就给本身就十分好强的优秀生们增加了超负荷的心理负担。如果家长能经常与孩子沟通,孩子心理上有什么波动,应该是可以察觉的,这样便可以在苗子阶段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教师要说服家长切忌用“你怎么掉队了,为什么这次没得到奖学金”等这样的口吻与孩子交流,应适当避开这样的话题,与他们进行一些深谈。对于学习与交往活动的关系要理性地看待和分析,不要一竿子打倒。要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孩子多去参与社交活动并利用家庭的优势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孩子体会社交活动的乐趣,使他成为一个合群的人。

 

参考文献:

[1] 郑和钧,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1月版。

[2] 黄煜峰,雷雳:《初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2月版。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