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班级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以情动情,守护青春 ——情感治理于一般性学生欺凌事件中的运用探索

以情动情,守护青春

——情感治理于一般性学生欺凌事件中的运用探索

摘要:本文通过一例一般性学生欺凌事件的处理,探讨了情感治理于一般性欺凌中的运用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在此次一般性校园欺凌事件治理实践中,本文首先提升教育者的积极情感,增强教育者解决问题的信心,再与家长形成“情感共同体”,使家长成为欺凌治理的协同者,最后再处理涉事学生的消极情感,引导他们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走出欺凌阴霾,积极面向未来。

关键词:学生欺凌,情感治理,情感共同体

一、案例导入

校园是培养有涵养而高贵的灵魂的场所,青春是人一生中最美的年华,但是学生欺凌事件的发生却让青春的生活蒙上了一层灰色,甚至可能对学生产生严重的身心伤害。

在期末前夕,我和某班的班主任接到同学举报,班级中有女生团体欺凌女生小丽(化名),联合在一起给小丽取绰号,还在朋友圈辱骂她。小丽这个女生我很熟悉,安静、倔强、不善交际,之前由于情绪问题与人际问题产生了抑郁情绪,不曾想这一切竟然与校园欺凌有关。

收到这个举报后,我们立刻展开调查,原来是小丽在做课代表时,由于管理方式欠妥当与部分同学以及舍友有冲突,由于当时没能及时化解矛盾,导致问题不断扩大,直至今天欺凌行为的发生。

了解到这些以后,我和班主任陷入了沉思,没想到表内面风平浪静的班级,内里却是暗流涌动,小小的人际矛盾却演变成欺凌事件。另外,青春期的孩子心思敏感细腻,情绪起伏不定,且距离高考仅剩一个学期,如不能妥善处理,孩子们的可能会再次陷入更大的人际危机,心理状态和学业也会受到影响。

二、情感治理于一般性校园欺凌中的运用探索

在各类欺凌治理中,一般多注重技术治理,制度治理,但根据青春期孩子的情感特点,情感治理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情感治理是指“以情绪安抚和心理危机干预为目标的制度化的或非制度化的情感回应。”[1]在学生欺凌问题的处理过程中,不仅要处理事件本身,事件中产生的消极情感也是关注对象,要利用情感来推动积极情感的产生,对不同的对象给于不同的回应与引导,让学生与学生、家长、教师能成为“情感共同体”。[2]

因此,在前人研究与经验的基础上,以本案例为例,关于情感治理在学生欺凌中的运用,采取了以下策略与思考:

学生欺凌事件中,情感治理的主体包括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本案例主要讨论如何提升教师、学生、家长的积极情感,有效治理学生欺凌,引领青春期孩子积极成长。

(一)积极应对,有备而战

前人研究表明,由于欺凌问题的形成与发展往往比较复杂,教师作为学生欺凌的治理者,很有可能因为处理过程不顺利而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学生欺凌的有效干预。[2]为有效推进学生欺凌治理工作,教师首先要积极解读欺凌的知识、制度与相关法律。其次,从不同渠道了解学生欺凌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最后,还要全面了解涉事学生的学业、人际、性格等方面的特点。做到准备充分,增强自身处理问题的信心与积极情感。

因此,在本案例中,我与班主任在收集到全部的实质证据以后,对《广东省教育厅等十三部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进行了深入研读。根据《实施办法》中,“欺凌者恃强凌弱给被欺凌者身体心理造成轻微痛苦,给他人取绰号,侮辱他人人格,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贬低或者侮辱他人人格言论,但行为没有违法的,属于一般欺凌事件”的规定,谨慎地将此次欺凌类型为一般欺凌事件,确保不会因为处理不当而引发学生过多的消极情感,而降低教育效果。同时,针对每个涉事女生的性格特点、人际关系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明确欺凌者的情感状态、对被欺凌者的态度与欺凌问题发生的原因,做好充分准备,提升解决问题的信心与积极情感。

(二)明确目标,以终为始

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以后,我们还需要明确此次教育的目标,做到以终为始,让目标指引治理的每一步工作。

学生欺凌的治理不仅着眼于当下的事件,更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要充分利用情感的动力作用引领学生成长。[2]首先,应明确此次处理的目标是以引导涉事同学改正不当行为,提升相关同学积极情感为短期目标;以引领所有学生积极成长、改善班级班风、形成“情感共同体”为最终目的。其次,情感治理包含对已有情感的回应、利用情感与塑造情感三个维度,不同的阶段与对象有不同的治理维度,明确治理维度,可让教育效果最大化。[2]

因此,在本案例中,针对欺凌者不仅要普及相关的制定与法律知识,明确自身行为的不良影响与要受到的惩戒,根据治理目标,还可运用同理技术化解欺凌者与受害者之间已存在的消极情感。同时利用欺凌者想要得到尊重与爱的需求以及产生的情感,引导其换位思考,最后塑造其积极情感,让欺凌者成为班级良好氛围的带动者,促进班级形成“情感共同体”。另一方面,被欺凌者小丽的已有消极情感也是干预主体,引导小丽以此事为契机,重新建立对班级同学以及老师的信任,并积极反思自身存在的成长空间,实现全体同学向好向上成长。

(三)家校沟通,形成合力

在明确了目标,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以后,在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教育之前,我们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与认同,推动家长成为学生欺凌事件治理的协同者,确保涉事学生能在学校以及家庭中接受到一致的教育与情感引导。本着以孩子的成长为最终目标,加强与家长的情感交流,在相互理解与支持的基础上与家长形成统一战线,实现家校合力。

因此,在本案例中,我们在干预学生问题时,首先约谈了几个主要欺凌者的父母,肯定家长对于孩子成长的用心以及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然后,再与家长分析孩子的班级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不当行为、欺凌的相关法律制度以及产生的不良影响,并说明此次校园欺凌事件处理的最终目标是促成孩子的终身成长,与家长内在期待达成一致;最后,与家长明确学校除了对存在欺凌行为的学生进行惩戒,也会时刻关注所有学生心理动向,采取积极的教育手段,最终带领全班一起营造良好班风,让所有学生能拥有一个更加健康的人际环境。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成长,我们还与家长进行了分工,教育与批评以及后期的班级管理由学校负责,请家长做好孩子情绪的疏导者,同时给予孩子正面引导,鼓励他们向积极的未来看齐,做正确的事,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家长都对学校工作表示了认可与支持。

(四)先情后理,力促成长

在准备工作与家长工作都完成以后,便到了最为关键的学生教育部分,既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学到相关法律知识,还要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积极成长,提升他们的积极情感,加强他们对班级的情感认同。前人研究发现,欺凌者存在对欺凌的认识不足或集体无意识,导致欺凌行为在群体力量驱使下变得理所应当。[3]因此,面对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在帮助他们认识自身行为的错误以外,还应关注学生行为背后的情绪与动机,不盲目评价或者定性学生,以终为始,时刻以治理最终目标为方向,以积极与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问题。

因此,在本案例中,我们逐个约谈了几个欺凌者,从较有影响力,平时各方面表现还不错的学生开始谈起。一方面,平时有良好表现的学生,对自己的积极期待更高,更有可能发生积极改变,可增强我们的治理信心;另一方面她比较有影响力,她的积极改变能带动其他欺凌者发生变化。(以下是教育片段摘录)

首先我们开门见山的向学生说明了此次谈话的目的,并告知学生我们之所以找他们谈话是因为我们已经掌握了充分的证据(朋友圈截图),并向学生出示了相关法律条例,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

师:通过老师刚刚的分析,你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好的吗?

生(低下头):我就是一时生气,她确实也做了很多伤害我们的事情。

师:她做了伤害你们的事情,这让你们很伤心又很生气,所以你打算在朋友圈发泄一下,对吗?

生:是的,当时我发了圈,然后另外几个同学也私聊说很讨厌,大家就一起发了朋友圈。

师:嗯,本来只是想发泄一下,结果你们的朋友圈影响力很大,现在已经对小丽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你有观察到小丽的现状吗?

生:她经常请假,感觉她变化挺大的,但是这也是她自己犯下错误的惩罚,我们也是想让班里清静清静。

师:如果你是小丽,你突然被很多人在朋友圈里骂,甚至有些同学根本不太认识她,也点赞评论一起辱骂,你会因此改正自己的行为,然后让班级人际更好吗?

生:……(沉默)不会……会很难过,会不愿意到学校来。

师:是的,所以我们不能这样对待小丽,今天老师叫你过来,不只是想要批评你,而是想和你一起去分析自己存在的不当行为,未来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去处理类似的人际问题,而不是利用一些不恰当甚至可能违法的方式去应对,幸好小丽她只是来找老师倾诉,而不是利用网络来释放情绪,不然造成的影响可能更大,你觉得呢?

生:嗯,的老师,我们错了,这件事我们接受惩罚。那小丽的伤害我们的行为呢?

师:谢谢你愿意告知我小丽存在的不够好的人际互动方式,我一定会找机会与小丽交流,今天我们只讨论我们的事情,我想和你谈谈,未来如果再遇到类似的人际问题,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另外,老师知道,你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孩子,学习也很不错,你愿意成为营造良好班风的引领者吗?

生:好。谢谢老师,如果我可以我愿意,我本意也是希望班级能清静一点,同学之间能友好相处的。

接下来,笔者与欺凌者逐个交流,同样运用了同理技术纾解他们已有的消极情感,通过看见她们的闪光点与赋予她们任务唤醒她们的积极情绪,并与他们达成与班级和他人和谐相处的约定,鼓励他们以此事件为起点,向更好的自己出发,提升他们对人际以及班级的积极情感。

针对被欺凌者小丽,也同样以同理来打开其心扉,对她能保持学习,不断追求自我改变给予肯定,鼓励她为了让自己未来在人际关系中能更加的自在舒服而作出调整,针对小丽说话不太注意方式等问题,分享人际交往的技巧,陪伴小丽一点点走出欺凌的阴霾,重新走向更好的未来。

此后,班主任通过班会课与全班同学探讨了关于学生欺凌与人际关系的话题,增强全体同学的法律意识之余,与全体同学一起学习了如何与他人进行良性互动。通过此次案例的处理,我们发现,情感治理更能让欺凌事件的所有主体更主动地发生积极改变,但是在干预过程中,我们仍发现一些需要注意与加强的部分。

三、反思

(一)放下评判,保持同理

在欺凌事件中,由于没有完美的被欺凌者,所以欺凌者有时会认为自己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因而对学校教育与引导存在阻抗。要打破这种阻抗,需要教育者时刻保持同理心,理解并接纳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内心感受,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为目标。因为,关系是一切教育有效的前提。无论是面对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教育者要做到同理,首先一定要放下对学生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其次,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不是固化的认为学生好或坏,而忽视了他们改变的可能性;第三,教育者在面对学生时,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处于平和状态才能更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而不是将宣泄个人情绪当成解决问题。

(二)谨慎定性,关注个体

欺凌事件中,欺凌者通常不止一个个体,个体处在群体中有可能因为从众或去个性化等原因,失去个人判断,但群体行为与情感不等同于个体情感,为了教育效果最大化,要根据制度与法律以及欺凌的情况谨慎定性,既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要让其从惩戒中反思与成长。因此,要从发展的角度,关注并疏解已有消极情感,利用个体的恻隐之心与同理心,唤起对他人与集体的积极情感,促进“情感共同体”的形成。

(三)扎实日常,优化关系

欺凌治理的关键因素是关系,前人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均会显著影响学生遭受欺凌的频次,学生对生活与学习的集体有归属感、安全感和亲密感可有效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4]因此,预防或者学生欺凌事件后的处理,应以日常管理为抓手,通过班会课、活动、环境营造等方式促进班集体凝聚,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良性互动,营造风清气正的班级风气。同时,也可以通过激励教育、立志教育等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发展,将焦点转移到有利于个体、班级发展的事情上去。

四、结语

此次欺凌事件的处理在与班主任一起完成一次班会课后,基本告一段落。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偶尔也会和个别同学谈谈心,关心她们的情绪变化,随着她们脸上笑容的增多,我们悬着的心也渐渐放下。虽然这次处理相对圆满,但是仍有一些隐秘的角落等待我们发现与关注,确保孩子们都能走向更好的未来。作为学校应重视学校“情感共同体”的建立,让教师首先成为心态阳光、心怀希望、心中有爱的人;其次一线教师与班主任要积极与学生、家长形成“情感共同体”,携手前进;最后班主任还要引领全体同学建立班级的“情感共同体”,让同学们在求学路上可以齐心共进,积极阳光;最后,全体教师面对学生欺凌行为,也要积极准备,不退缩,做到以情动情,合力守护青春。

 

【参考文献】

 

  • [1]何雪松.情感治理: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治理维度[J].探索与争鸣,2016(11):40-42.
  • [2]刘雨.校园欺凌情感治理:何以可能?如何可行?[J].教育科学研究,2024(01):15-21.
  • [3]宗锦莲.男子气概、美德替代与集体无意识:校园欺凌是如何发生的——一项来自“兄弟   

帮”领袖的口述史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22):44-54.

  • [4]胡咏梅,李佳哲.谁在受欺凌?——中学生校园欺凌影响因素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6):171-185.

  • [5]刘雨.情感视域下校园欺凌行为成因及其治理[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9.3:75-77.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