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共情能力,做智慧班主任
【摘要】当今社会,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乃至社会,都对班主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班主任在面对日常繁忙的工作以及各种人际关系时,常常倍感压力。笔者认为想要成长为一名智慧班主任,务必要提升与学生、家长、同事以及自我的共情能力,这有助于促进师生关系,助力家校合作,美化自己的心情,抚平焦虑的情绪,顺利地开展各项工作。
【关键词】共情 班主任 师生 家校
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但是不可否认,班主任也是学校里最操心的岗位,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人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班主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班主任的身份也随时在教师、医生、保姆、警察等等角色间自由切换,工作稍有不慎,就会落得各方的不满,这也常使班主任们感到身心俱疲。所以,提升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减少工作中的人事物对自己的内耗势在必行。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共情能力,是班主任的智慧体现,对于解决班级管理工作遇到的各种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共情能力,是指可以深入他人的感受,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人的能力。班主任的共情能力有助于协调与学生、家长、同事以及自身的关系,是一项重要的“软实力”。
一、与学生共情,促进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是学校里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可如今的师生之间,常常发生令人遗憾的事情,笔者在学校工作中调查发现,师生矛盾的起因,很多都是由于沟通不当引起的(如下图),由此可见教育中艺术性的沟通势在必行,而共情能力的提升,可增进师生关系。
(一)让信任成就孩子,润物无声
当孩子做错了事,立刻发火很容易,冷静下来先共情却不简单。可这恰恰是老师最重要的一门功课。当孩子犯错时,愤怒地大声斥责,结果无非两种:孩子被你吓住了,满脑子的恐惧感,根本没心思去思考为什么错了,只盼着你赶快结束训斥;孩子被你激怒了,大吼大叫回击你,也不考虑错在哪了,只想着如何跟你对着干。但是,当你语调平静、严肃、稍低一些跟孩子谈话时,你会在孩子眼里变得“不怒自威”,孩子对你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恐惧和抵触,这时候你再跟孩子讲道理、辩对错,效果就会好很多。
案例1:
一日,班里十分内向的姑娘小X怯生生地来跟我说她的两支笔不见了,她之前借给同桌小L写过,现在发现小L的笔袋里有两支一模一样的笔,可是问了小L,她却坚称是自己妈妈买的。看得出小x很苦恼,我连忙安慰道:“丢了两支心爱的笔,你一定很难过,等下我调查一下,如果是你的,我一定会让她还给你。”小X这才舒展开眉头,露出一丝微笑。
我找到了小L询问了这件事情,她一听就哭了起来,情绪很激动,但依旧咬定铅笔是妈妈买的。我拍拍她的肩膀说到:“看你情绪这么激动,想来肯定是被误会了,老师只是觉得小X挺不幸的,这么好看的笔现在说丢就丢了,她还曾大方地借给你,现在她一定会很难过。希望你有线索的话能提供给我,不过,为了消除你的嫌疑,我决定中午打电话你妈妈询问一下你的两支笔的来历。”
课间,小L主动找到我,说:“老师,小X的笔找到了。”我一惊:“真的啊,哪里找到的?”小L不好意思地回答:“是我还给她的。”我听了深受感动,短短的时间内,孩子一定经历了强烈的思想斗争才鼓足勇气把笔还给了同学,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于是,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说到:“今天你的行为让老师很佩服,你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老师觉得你经历过这件事情以后一定知道了做错事以后内心会经历痛苦的挣扎,也相信你以后不会重蹈覆辙的,所以老师决定不把这件事告诉你妈妈了,以免她担心,好吗?”小L感激地点点头,自此,从未再犯过类似错误。
上述事件中,我与小x共情,消解了她丢笔的焦虑,更与小L共情,设身处地地站在她的角度,给了她自我反省的机会,并给予她充分的信任,因此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成效。如果我一开始就不相信她,打电话给家长对质,也许她缺少了自我反省的时间和空间,被家长迁怒,再贴上小偷的标签,那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伤害。
由此可见,在孩子犯错时,责备与批评往往会不经意间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也许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迅速打开学生的心房,实现师生之间心与心的共鸣。
(二)让孩子成为孩子,感同身受
小王子说: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孩子,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我们总习惯于用大人的要求和标准来衡量一个孩子,常常忽略了孩子也有该释放的天性,只有遵从他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使孩子成为孩子,以巩固师生关系。
例如,你若能顺应孩子的天性,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来临之际,带他们走出教室,在茫茫大雪中触碰、玩味,那将成就一节终身难忘的课;你若能在每节课下课铃声响起,就果断结束课堂,不占用孩子的课间休息时间,那将成为他们爱你的一个重要理由;你若能在课间时,融入孩子们,与他们一起追逐、游戏,那将成为你们拉进彼此关系的一个纽带;你若能在他们犯了小错之时,给予一句温暖的嘱托或者来一句时机适宜的小幽默,那将成为孩子化解尴尬的一方良药......
有专家提出,当你教育一群孩子时,要经常思考两个问题:假如这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这个孩子,只有感同身受,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而只有师生关系良好的前提下,孩子才会折服于你,从而更利于平时的教育教学。
二、与家长共情,助力家校合作
家庭和学校最终的目标都是以孩子为主体,把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可是虽然怀抱相同的目标,家校之间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矛盾,笔者认为家校矛盾的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无论家校之间出现怎样的矛盾,班主任只要知道,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家长的着急和焦虑会远远大于老师,而我们需用自己强大的共情能力,去做家庭教育的理解者、帮助者,助力家校合作。
(一)学会倾听
面对形形色色的家长,每天的大事小情常常把我们湮没。虽然大部分家长是通情达理的,可是也难免遇见几个性格狭隘的家长。我的经验是在与他们接触时,多多倾听,尽量在矛盾一触即发之时,认同他、宽慰他,等激动的情绪平复了以后再心平气和地交流。
案例2:
一日中午,小M的爸爸打来电话,气势汹汹地说:“老师,把你们校长的号码告诉我,我要投诉学校的保安。”
我一惊,忙问他怎么回事。
他气急败坏地说到:“我给孩子把衣服送到门卫室,没成想保安拉着张脸,两个拇指把衣服一夹,往边上一扔,好像我女儿的衣服脏了他的手似的,他作为服务人员,这是什么态度......”
我听了,心里暗暗感叹于家长的玻璃心,但还是语气平和地说:“哦,如果真是这样,那不用你反映,我去跟校长反映。”
他听了,语气缓和了一些:“老师,你说这是不是有点气人?我们来给孩子送东西还要看他的脸色......”巴拉巴拉又说了一堆,但听得出来,气消了一半。
耐心地听他说完,我继续安慰他:“你不要因为这件小事影响了自己的心情,真的没必要。我们的保安师傅平常就是这样一副冰冷的面孔,他对我们老师也是这样不苟言笑的,绝对不是针对你。不过他是个外冷内热的人,平时挺乐于助人的,相处过的人都挺欣赏他的。你看,最近学校在创文,传达室按要求是不能接收家长送的各种东西的,可是他还是把你们的衣服收下了,肯定没有瞧不起你的意思......”
一通电话之后,成功化解了家长内心的不快。
上述案例中,面对不讲道理、情绪激动的家长,笔者先对家长的遭遇表示认同和理解,耐心地听家长倾诉不满,再不失时机地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既宽慰了家长,也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争吵,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何乐而不为?
(二)学会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就是说教师要站在家长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例如,孩子在学校难免出现磕磕碰碰,作为家长,肯定会比老师更加紧张和担心,甚至有时还会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愤怒。这个时候,教师大可不必急于对家长进行解释和道歉,一定要耐心听完家长内心的想法,看看家长到底想要如何解决问题,弄懂了家长的需求之后,我们再跟家长表示歉意,然后再对症下药。
另外,孩子发生一些摩擦或者意外时,我们不妨把自己当成受伤孩子的家长,想一想: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受伤了,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进而将自己的心情告诉家长,让家长了解教师是关心自己孩子的。再者,教师还可以在跟家长描述客观事实后表达对孩子的关心,比如孩子不慎摔倒了,教师可以这样对家长说:“当我知道孩子受伤了,我的心也跟着咯噔一下,孩子肯定特别疼,看着孩子脸上的小泪花我的心情马上就不好了。”
人心换人心,当家长感受到老师的善意与关心,知道孩子在老师心中和在他们心中一样重要时,自然更愿意听从老师的建议。
(三)学会尊重
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感同身受,家长更是如此。如果班主任能够对家长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相信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案例3:
班中小马来自甘肃,是外来务工子女,在当地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除了不是本地孩子,他还有一个更特殊的身份——他是回族人,在饮食上有很多禁忌,所以他不能在食堂用餐,每天都会自带午餐。他们家在离学校3公里左右的小区门口开了一家兰州拉面小吃店,一家人吃住都在店里。远离故土加上习俗不同,交流中不难看出小马爸爸担心孩子在这个环境会格格不入,担心大家对他们有偏见。
为了消除小马爸爸的顾虑,我专门开了班队课,带孩子们认识了回族,了解他们的习俗,教会大家尊重不同的信仰。平时的工作中也本着多关注、勤沟通、常表扬的原则与家长保持交流,小马也很快适应了这边的小学生活,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成绩也是稳中有升。
我也渐渐地得到了小马爸爸的认可,从而使他对班级的各项工作都十分配合。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学会像医生一样对家长望闻问切,感受到他们的需要再帮助对症下药,疑虑消除了,家长自然也会更加配合学校的工作,班级工作的开展也会更顺畅了。
三.与同事共情,美化工作心情
作为班主任,我们天天都要与各个科任老师打交道,融洽的同事关系也常常使我们工作起来更愉快,但也经常会出现一些令班主任们头疼的事。
场景一:美术课上,L老师又将两个调皮鬼遣送至办公室,请班主任教育。
场景二:科学课上,Y同学身体不适呕吐了一地,科学老师立即把班主任请进教室收拾烂摊子。
场景三:英语老师向班主任吐槽拖欠作业的学生多,请求帮忙整治。
这一个个场景是笔者经历的小日常,作为班主任大家都已司空见惯,虽然我们也常常感叹科任老师没有边界感,大事小事都找班主任处理,使得我们不堪重负。但是细细琢磨,惩治不了调皮鬼的L老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面对班里的刺头难免无从下手,为了不影响全班的进度,只能麻烦班主任;吐了一地的烂摊子,在班主任的鼓励之下,全班同学都想当乐于助人的小雷锋,争先恐后地拿拖把帮忙整理;找拖欠作业的孩子了解沟通了一下,他们听得个个都把头点得小鸡啄米似的,作业情况明显好转......然后,笔者经常找时机在孩子们面前把各个科任老师夸了又夸,科任老师看到我们的治班之道,看到我们伸出的援手,自然也就更尽心尽力了。所以,班主任与同事共情,绝对是利于班级管理的神器。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爱与归属的需要。作为教师,我们会因孩子们的爱而欢喜,也会因为领导与同事的不认可而沮丧。每天朝夕相处的同事,如果关系紧张疏离,我们内在就会充满孤独,工作也会变成痛苦的煎熬。而共情恰恰是同事相处中最好的黏合剂,指引我们在倾听的基础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彼此付出爱和鼓励,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和集体归属感。
四、与自己共情,减少精神内耗
班主任的工作繁琐,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一组来自新浪教育频道的调查发现(下图),教师群体出现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较大,需要引起重视。
笔者认为,与自己共情,工作中做到延时发怒甚至不发怒,解决好自己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这也是教师共情力重要的一环。专家说,这就是“敢于自我体恤,自我悲悯。体会自己的感受,弄清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不容易,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某种心理反应,从而接纳自己。”
我们需要明白,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没有所谓的一帆风顺。我们每个人都难免遭遇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勇于直面自己的缺点的人,才是最自信的人,也才是最具成长力的人。同时,也一定更快乐。因为他不会因为有缺点而遮遮掩掩、自卑畏缩,降低对自己的评价;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缺陷,从而理解环境、学生、学校、领导、同事的不完美,做事时,倒有了一份“岂可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的从容。这样的人,亦善于将这种共情力传递给身边的人。
哈佛大学前讲师亚瑟·乔拉米卡利博士在《共情力》一书中指出,你压力大,是因为没有共情能力。共情陪伴理念的学习,不但有助于我们高水平地开展学生社会领域活动,也使我们在教学中面对问题时有了新的视角,处理问题时有了新的思路,让我们从本质上认识了情绪,学会了在倾听、理解、接纳的基础上调节情绪,减轻压力。可以说,提升共情能力,让我们离智慧班主任又进了一步。
【参考文献】
1.亚瑟·乔拉米卡利 2017年4月《共情力》北京联合出版社
2.李镇西 2014年修订本 《做最好的班主任》漓江出版社
地址: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凯胜路28号
单位: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礼贤小学
姓名:罗斌
电话:18057022618
身份证号:330821198702282523
开户行:中国银行衢州市分行营业部
6217856200060288086
邮编:324000
邮箱:2492961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