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赏识之花尽情绽放
——赏识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策略
江阴高新区山观实验小学 张娴
[摘 要]赏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对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起着积极的作用。小学班主任应将赏识教育融入班级管理工作,采取多元、多样、具体的赏识,并与家庭教育合作,实现赏识教育的持续性。同时,在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时,要避免赏识教育泛滥化、功利性等问题。本文以班主任工作的具体实际为依据,针对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运用赏识教育的策略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赏识教育;小学生;小学班主任;运用策略
孟浩然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抒发自己不被赏识的无奈与惆怅;陈子昂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道出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杜甫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写尽壮志难酬、抱负不得实现的悲切。由此可见,从古至今,无论是盛世还是乱世,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能识别千里马的伯乐。课堂上,教师常对学生说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何尝不需要一双赏识人才的眼睛呢?
一、赏识教育的相关概念
“赏识”在词典中的解释为: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赏识教育最早来源于家庭教育,我国家庭教育专家周弘认为赏识教育就是教孩子学走路和学说话的教育,是承认差异、接纳失败的教育。赏识教育是以尊重孩子个性为前提,充分认识到孩子的优点,挖掘孩子的潜能,以此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获得自我价值感的一种教育方式[1]。随着赏识教育不断被大众认可,赏识教育也被广泛应用到学校教育中。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够认识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失败,通过赏识学生的行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同时创造环境,让学生明白今后发展的方向。
二、赏识教育的价值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赏识教育是以尊重个体为前提的,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行为过程的肯定。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而完整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主动性、选择性、需要性和意志性,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受智力因素的制约,也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2]。因此,即使是同龄的学生,他们的发展水平也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差异表现在智力、性格、心理等方面。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学生,根据对学生的了解,针对不同学生开展人性化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发现优点,弥补不足。赏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正是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2.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规律
小学阶段的学生“向师性”较强,对老师怀有特别的信赖感,有人把这比喻成小学生趋向于教师就好像花草树木趋向于阳光。在这一阶段,学生对老师言听计从,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希望获得老师的关注和赞许。当教师关注到学生,并给予肯定,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亲近与关怀。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教师适当而及时的赏识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归属感,对加强学习动机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3.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团结互助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保证班级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相比于传统教育中“师云亦云”这种教师具有绝对权威的师生关系,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教育,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相比于严厉的说教,有时候一句恰当的赏识性评价会更有效果。在这样一种互相欣赏、相互尊重的环境下,势必会形成平等、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氛围,有利于日常班级管理和和谐校园的创建[3]。
三、班主任工作中实施赏识教育方法的运用策略
1.注重差异——多元赏识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指出人类的智能表现形式是多元化的而非单一的,因环境和受教育的不同,人类所拥有的智能是存在差异性的,有的人在某方面智能特别突出,而又在某方面智能有所欠缺[4]。这就要求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每位学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教师要用多元的眼光看待学生,因材施教。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力,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与支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富于变化——多样赏识
赏识的形式应该是灵活的。形式单一的赏识,时间久了,只会让学生失去新鲜感,所以,赏识教育的形式应该富于变化,这样才有更好的效果。语言上的赏识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盖杰和伯令纳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中说:“对于教师来说,表扬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的、最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具有权威性的,当他们得到教师语言上的赏识时,心里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相对面进行反赏识。如学生经常迟到,教师可以在学生偶尔早到的时候对其大力夸赞,使他的良好行为得到正向强化。此外,除了语言赏识,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对症下药”。如肢体语言赏识,展示赏识,物品奖励赏识,家访体现赏识,班级黑板报赏识等等,多管齐下,发挥学生的优势,注意赏识教育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才能有最大效益。
3.细枝末节——具体赏识
相比于“你真棒!真不错”这种笼统的评价,具体且针对性的评价往往能容易打动人心。教师可以夸具体的事情,找细节,引导学生往好的方向继续发展。
比如班级里有男孩子帮忙搬东西,不要只表扬他“你真棒!你真厉害”,可以夸奖他“这么热的天,老师看你搬了这么多东西,你没有一丁点的抱怨,挽起袖口就开干,后背都被汗水打湿了,真是个乐于助人的孩子!”每一次细节的夸奖,都是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再现,既能肯定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赞许,又能给其他同学起到榜样的作用。
4.家校合作——合力赏识
教育还应该得到家长的配合。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步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否则,学校教育没有家长的支持和合作,也难于成功。每次在班级里,笔者会尝试用“放大镜”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平时爱讲话的学生,认真听了一节课;课堂作业经常拖拉的学生,一次提前完成作业;家庭作业字迹潦草的学生,上交了一份整洁的作业……这些细小的改变,笔者都会记在心里,不仅在班级里及时热情地肯定他们的进步,而且还会通过微信等形式及时将孩子的进步告知给家长。家长们收到信息,渐渐也发现了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当孩子回到家后,家长再一次肯定孩子,孩子的良好行为再一次得到了“正强化”。实现了赏识教育的持续性。在积极的赏识教育下,师生之间、家长与孩子、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一举多得,教育焕发了生命力。
四、应用赏识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赏识教育要有度
赏识教育是一种灵活的、有弹性的教育方法,使用不当就会容易将其异化。赏识教育肯定学生的行为过程,以强化学生的行为,但不能片面地将赏识教育理解为无原则无条件地表扬。有些教育者认为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是相对的,错误地将赏识教育等同于“迁就教育”“夸奖教育”,将惩戒教育拒之门外。他们认为赏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批评与惩戒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然而,赏识的“滥用”反而会导致赏识的效果大打折扣。小学生年纪小,辨别能力弱,如果学生长期受到这种“低廉”的赏识,久而久之,会形成自傲、以自我为中心、心理脆弱等问题。经常能见到这样的报道,在教师父母看来一向表现良好的学生,因为一种挫折或一次批评选择终止自己的人生。这样的报道令人心痛,不过从这种事情的背后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赏识是肯定孩子的某种行为,起激励作用,具有正强化效果。相反,批评和惩罚则是对孩子问题行为的否定。教育离不开赏识,同样,它也离不开科学的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伪教育[5]。因此,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应是相辅相成的。
2.赏识教育要去功利性
素质教育是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坚固的基础,但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的教育目的与初心有时却渐行渐远。但部分教师和家长作为教育者的主体,单纯地认为把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学好了就是全面发展了。因此,他们的赏识是带有功利性的,他们更多地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分数上,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将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优劣的标准。久而久之,成绩好的同学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教育资源,而成绩差的学生则越来越容易被忽视。
总之,赏识教育是一种充满爱的教育,是一种激励式的教育,是一种充满艺术性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为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模式,班主任要遵循科学实施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多层次、多角度地赏识孩子,成就“百花争艳”的美景,让孩子在未来人生的旅途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周弘.赏识你的孩子(全新版)[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79.
[2]虞国庆:漆权.《小学教育学》[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8:15.
[3]何欣仪,谢金凤. 初探小学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51-51,52.
[4]姚丽娜,陈娆. 品德养成教育中实施赏识教育的研究[J]. 成才之路,2022(33):41-44.
[5]王桂红.惩罚教育别缺位[J].江苏教育,2016(42):72-73
通讯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高新区东尚路5号乐府兰亭110-1602
邮编:214437
联系号码:15221799871
邮箱:8939184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