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班级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锁在手机屏幕里”的时代 ——中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吃饭也喊不动,管又管不住,要走手机就闹。”很多家长聚在一起时,总是面露难色,抱怨自己的孩子整天抱着手机,问他在干什么,他总是会用查资料来搪塞。如今,手机成了移动的电脑,无论在餐桌上、公交车上、地铁里,甚至是过马路、开车,都随处可见低头玩手机的人,“低头族”变得越来越普遍,且逐渐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为99.7%,未成年网民已达到1.83亿,其中10至19岁年龄段的网民为1.37亿[1]。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在线教育模式已愈发普遍,智能手机由于功能全面且方便携带,成为了大部分学生上网课的首选设备。其中,中学生中超九成使用智能手机,他们在享受新的通讯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娱乐的同时,也最容易受到手机的影响,成为手机的“奴隶”,出现手机成瘾的现象。北京师范大学刘坚教授等人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手机成瘾的现象在中小学中广泛蔓延,其中有一所学校近七成的学生有手机依赖或手机成瘾倾向,且中学生手机成瘾情况比小学生更严重。为此,本文阐述了中学生手机成瘾的负面影响,分析了中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手机成瘾问题的对策,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业成绩。

一、手机成瘾的概念

手机成瘾,又称手机依赖、问题性手机使用、手机过度使用等,关于其概念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屠斌斌、章俊龙和姜伊素将其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成瘾感的心理和行为,包括手机关系成瘾、手机娱乐成瘾、手机信息搜集成瘾三种类型[2]。韩登亮、齐志斐等人将手机成瘾界定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3]。也有国外学者认为手机成瘾实质上属于技术成瘾,是一种问题行为,如驾驶时使用手机[4]。总之,手机成瘾是指个体因为过度使用手机而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一种痴迷状态。

、中学生手机成瘾的负面影响

(1)影响学业成绩

卢雄在研究中发现,手机成瘾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5]。首先,中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手机上的一些应用对学生具有强大的诱惑力,如各种手机游戏、小说、微信、抖音、微博等,沉迷于这些软件,耗费了精力,从而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在学业上也就会“遇到麻烦”。其次,由于现在手机功能强大,学习资源丰富,也衍生了许多有助于学习的软件,比如查题解题软件,其最初是让学生能够自我探索问题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但实际却是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不思考问题本身,直接拿出手机去搜索答案,降低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利用手机作为作弊的工具,对学习产生懈怠。

(2)影响身体健康

手机成瘾会导致中学生过度使用手机,占用了大量的课余时间,相应的减少了活动和锻炼的时间,长时间静坐、躺着,从而易导致肥胖。有研究发现,日均手机使用时间超过7小时的中学生报告更多的生理不适,如视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头疼、情绪焦虑、注意力分散、睡眠质量下降、全身乏力,甚至颈椎、手肘、腕关节等出现炎症[6]。微弱的手机辐射可能不会威胁成年人的健康,但是中学生大脑正处在发育期,持续且经常性的辐射很可能会对其健康产生影响[7]。此外,长时间戴着耳机看视频亦或是接打电话可能会损害听力,这些伤害对处于发育时期的中学生来说都是不可逆的。

(3)影响心理健康

手机成瘾还会引起中学生的情绪和心理问题。首先,过度依赖手机会使中学生沉迷网络世界,导致现实生活中与家长、老师和同伴交流减少。研究发现,手机成瘾者往往忽视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现实人际关系的交往,损害社会动能,从而导致孤独感、社交孤立感与受挫感的产生,增加现实人际交往的压力[8]。其次,手机成瘾还会对中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冲击,智能手机会接到许多不良的文字、图片和视频,里面充斥着各种暴力、情色笑话、社会谩骂等不良信息,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的中学生来说,很难抵挡手机内容的引诱,往往会因为尝试心理而逐渐形成不健康的价值观念,严重者可能走上违法犯罪之路。最后,手机成瘾还会造成中学生情绪不稳定,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大部分学者认为手机成瘾者长时间沉迷于手机的虚拟世界,不进行真实的人际交往,会出现各种心理不适反应[9]

(4)影响社交能力

手机的社交功能本可以给人际交往带来便利,打破人际交流的时空限制,扩大人际交流范围。但手机成瘾会让中学生过度看重虚拟空间的人际交流,导致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流能力降低甚至出现人际交流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不愿意走出手机的世界到现实社会中与人沟通交流,并且性格越内向的中学生越容易出现这一问题。相关研究表明,性格、自尊程度、年龄大小甚至性别都是导致不当利用手机的综合因素,而且是不够外向健谈、不够自尊的青少年在使用手机上更容易产生问题[10]。此外,沉迷于虚拟空间交流,中学生还容易受到一些不法之徒的诱骗,给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三、中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

(1)中学生自身特点

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心理上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缺乏责任感和自制力,难以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孙国庆在研究中发现,在中学生群体中考察网络使用自控力对手机网络成瘾的影响时,发现自控力越差的学生,其手机网络成瘾得分越高,说明自控力强的学生能够较好的控制上网时间,而自控力差的学生很难抵制住诱惑,导致使用手机时间较长而不自知,造成手机上瘾的情况[11]。另外,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好奇心重,易于接受新事物,且从众心理较强,当周围的大多数人都使用手机时,对手机和其各种功能的使用便成为学生间相互交流的话题,这就容易感染周围的其他学生,使其为了某种需求或愿望模仿他们,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2)家庭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着主要引导作用。中学生手机成瘾受父母的关爱程度影响较多,徐祖年指出“父母情感温暖与孩子手机上瘾呈显著负相关”[12]。首先,在亲子关系中,中学生与父母发生冲突,会加重他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他们会通过手机游戏来逃避父母的责备与管教。其次,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也会直接导致子女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父母粗暴的养育方式会让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陷入手机中,寻求认同感。再次,如果父母在家一直玩手机而对子女缺少关注,那么子女受父母的影响也会对手机有强烈渴求。最后,有些家庭中,父母在外工作,与孩子分隔两地,需要通过手机跟孩子保持联系,此时父母不能管控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孩子容易对手机产生依赖,造成手机上瘾。

(3)学校和社会环境

中学生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如果在课堂学习中没有获得老师积极的肯定,可能会选择逃避,将注意力转向手机当中的虚拟世界寻求认同感,从而缓解压力。此外,社会发展也给学生带来了无形的社交压力,中学生为了更好地融入群体,增加自己在群体中的安全感而不得不跟随大家,不断地使用手机,渐渐被手机所吸引,这同样使中学生手机成瘾的可能性极大增加。

四、中学生手机成瘾的应对策略

家庭和学校是中学生度过时间最多的场所,所以应当从这两方面入手,抓住主要预防阵地,培养和教育中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合理利用手机,减少手机依赖行为。

(1)学校方面

第一,学校可以组织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如科技创新、阅读技巧、校园文化、文明礼仪教育、形体健美等。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各种校内比赛、元旦晚会、国庆节表演等一系列校内文体娱乐活动,调动学生们的热情,让他们更多地投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减少对手机的痴迷。

第二,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学生玩手机的行为。为此,学校应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设置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同时,学校要重点观察已经出现过度手机依赖的学生,对违规违纪使用手机的学生进行教育,对“手机成瘾症”学生进行帮教,使学生从心理上认识到手机成瘾对自身的危害性。

第三,学校应通过网络中心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向学生全面普及网络知识,促进网络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手机上网观念,提升网络素养,避免沉溺于手机的网络世界。

(2)家庭方面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戒掉手机瘾,要从父母开始做起,父母要以身作则,不在孩子面前过度玩手机。其次,父母应该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重视与子女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减少中学生内心的孤独感,这样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感。最后,父母应通过适当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手机使用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帮助孩子认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提高其对手机成瘾问题的重视。

(3)学校与家庭合作方面

第一,学校应该以班级为单位,让班主任定期通过QQ、微信等与家长联系,双方互相了解学生使用手机的状况,就学生使用手机达成一致。第二,学校应该通过家长会开展健康上网普及教育活动,告知家长学生长时间使用手机的危害,并给予家长具体的建议,使其能够对学生使用手机做出正确的引导。第三,加强家长学校建设,积极开展家长教育培训,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创建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五、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创造更多便利的同时,也给中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对待手机的观念,减少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才能更好地改变手机成瘾的现状,促进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R]. 2022.

[2] 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29(4):48-50.

[3] 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 当代青年研究,2005,25(12):34-38.

[4] Salehan M, N egahban N. Social networking on smartphones: When mobile phones become addictiv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3, 29(6), 2632-2639.

[5] 卢雄,李俊卿.中学生手机依赖学校干预的研究探讨[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38(04):81-84.

[6] Fredrik Söderqvist, Carlberg M , Hardell L . Use of wireless telephones and self-reported health symptom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among Swedish adolescents aged 15–19 years[J]. Environmental Health, 2008, 7(1):1-10.

[7] 胡伟.某医学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 2014.

[8] 孙丽君.父母心理控制对初中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20.

[9] 朱其志,宫佳,刘传俊等.江苏省 513 名大学生短信交往行为与焦虑状况相关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17(3):319-322.

[10]藏楠.基于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研究[D]. 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7.

[11] 孙国庆,于妍,罗正里,李英,赵行宇.中学生手机网络成瘾与网络使用自控力的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19(09):1078-1080. 

[12] 徐祖年.父母情感温暖对留守儿童手机依赖的影响机制[D]. 南昌:南昌大学, 202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