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班级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有效性表扬:从“心”出发的班级管理新路径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对“表扬”一词的解释是 “对好人好事公开赞美”,学生被表扬后感到自我被肯定,在学业生活等方面上也会更加努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表扬同样可以增加教师的幸福指数,有利于构建师生心理相容、和谐真挚的情感关系。此外,一个教师表扬思维增多意味着批评思维减少,凡事能善于采用表扬的老师不仅关注到了学生的身上闪光点,更注意规避和调节自身的不良情绪,班级管理也能更为理性和智慧。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很多时候“表扬”往往就和“积极暗示”、“赏识教育”划上了等号,这就陷入了一种误区中,表扬是教师传达期望的手段,更是一种对学生评价的方式。在心理学中,表扬则可以理解为对学生行为的正强化,表扬内容如果能直抵学生的内心深处,往往能激发出积极的自主性和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则是事倍功半,甚至弄巧成拙,引起学生的反感。

一、班级管理中实施表扬存在的误区

(一)为了表扬而表扬

    “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早已成了公认的教育理念,可是现实中表扬并不是“万金油”,教师表扬学生时要让学生认识到正是自身某些行为带来了心理满足感,而不是表扬本身。表扬通常是一种外部的口头奖励,表扬时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内在动机,而不当的、不相称的表扬会削弱学生内在动机,处理不当则有可能会出现为了表扬而表扬、没有表扬就不去完成任务的怪象(尤其是小学低年段)。表扬时要多去关注学生努力的过程和运用的方法,而不是仅仅用“你做对了!”“你真棒!”这样的表扬方式,这样不走“心”的表扬的结果往往远离表扬的初衷。

(二)滥用表扬

     “德西效应”指出,“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很多时候滥用表扬却往往事与愿违,过多的表扬让孩子对教师的表扬产生“廉价”感和“免疫”心理,尤其当学生完成了简单、没有挑战性的任务时,不表扬反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不妨用“让我们去迎接更高的挑战吧!”此类语言来替代表扬。

    滥用表扬还会导致班级其他学生心理的失衡。在黄晓磊的《表扬与规训——从教育中的过度表扬论起》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教师在同一节课中多次表扬同一位同学时,其他未受到表扬的同学“羡慕、祝福、开心”的情绪比例随着表扬的次数的增加而下降,同时“无所谓、嫉妒、讨厌”心理的学生会随着表扬次数的增加而增多。      

(三)表扬成为控制工具

    表扬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角度出发,用真心、真情赞美学生,这样才会让激发学习的热情,产生前进的动力,切不可让表扬功利化和工具化,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我们经常用类似于下面的语言来表扬学生,“你能积极负责完成班级工作,可是最近学习上退步了,要加油努力啊!”,此时学生对能积极完成班级工作的表扬往往是忽略的,因为学生能感觉到老师更看重的是学习上的成绩,所以这样的表扬往往是无效的。

    教师有着天然的权威,有着评价学生的权利,所以表扬除了具有激励的体验性外,更带有一种评价的工具性,有些老师“满堂灌”式的表扬,这是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肤浅理解,表扬已经成为教师控制学生、完成知识的传授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表扬成为一种控制,本质上是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忽略,是将学生客体化的外在表现,它忽略了教育最本质的内涵,即教育是关于培养人的活动。[1]

    表扬是一把双刃剑,重要的不是表扬本身,提高实施表扬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二、有效表扬的实践“心”路径

(一)表扬方法要适切,注意选择合适的表扬时机

1.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到差异性表扬

    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一样的外貌条件、智力水平和家庭背景,每个孩子的心理需求的层次是有差别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因材施教,“定制”表扬。例如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多去表扬成绩上的进步,因为哪怕是细微的进步,都凝聚了他们的艰辛的努力,同样一件事对于学习懒散的学生就不一样了,教师要将表扬的目光从较小幅度的进步转移到保持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状态上来,鼓励其持之以恒,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2.注意表扬的频率和范围

     表扬不应集中在少数同学上,更不必事事表扬、时时表扬,被表扬过多的同学长久以往便显得理所当然,反而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起不到激励的作用,一直得不到表扬的同学也会容易滋生得过且过的学习态度,产生习得性无助、厌学等不良心理和情绪,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3.表扬的时机要选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什么时候表扬效果最好?很多老师都认为当一个学生有进步时要及时表扬,这当然没有错,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学生找到了教师表扬的规律,形成对奖励的期待时,这就会影响表扬的效果,此时如果教师不表扬,学生反而觉得不正常,心理学中将有规律性的表扬称之为“固定比率强化”。如何改变学生对表扬的固定期待呢?只要将“固定比率强化”改变成“变动比率强化”,即让学生找不到表扬的规律,表扬的时机在学生的“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一个有效的表扬应该在学生心中留下如此感觉:只要我认真去做,就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认可,但老师什么时候表扬我,以什么样的方式表扬我,表扬的强度如何,我不知道。[2]

(二)表扬形式要丰富,注意运用不同的强化策略

     从心理学上说,表扬是正强化的一种形式,除了常见的物质性强化,我们可以不妨使用社会性强化,我们在社会中交往时的微笑、点头、注视等动作都属于社会性强化。孩子的感官体验是多元的,在不同情境下,我们不妨可以将表扬化为一个温暖微笑,一个热烈的拥抱,一个赞许的眼神......这就比单一的口头表扬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情绪体验,也就更能让其产生更强的行为动力。

    活动性强化也是一种很好的强化方式,活动性强化实际上是权利的赋予,这种特权性的表扬对一些孩子非常奏效。例如每学期除了选举中队委外,我们还可以还增设“班级小园丁”“班级电器管家”“值日班长”“值周班长”“特别小助理”等职位,让孩子们和班主任共同管理班级。这些活动性强化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的信任,他们自然动力满满,不仅增强了自信心,还提升了自我效能感。当然,活动性强化的前提是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望。

     象征性强化包括记功、颁奖、光荣榜等形式,这种强化方式能让学生产生一种荣誉感和责任感,作为“公众人物”,其向上的自驱力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强。有一段时间,我班上的孩子们对学习总是心不在焉,经过观察,我发现他们一下课就喜欢聚在一起玩卡片类游戏,我从中受到启发,决定在班级中开展“学习豪杰擂台争霸赛”,每周在班级中分别选出成绩最棒、进步最大、学习态度最端正的三位同学,颁发“豪杰”证书,并在电子班牌上展示,每天滚动轮播,一个月下来,班级的学风焕然一新,卡片游戏的热潮也早已烟消云散。

(三)表扬场域要扩大,注意个人和集体表扬相结合。

    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只有家校合力,才能让教育的效果最优和最大化,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表扬也应该“家校化”。现实中,教师和家长沟通时以告状批评为主,很多家长不愿意和老师沟通的重要原因就是面对老师的批评时面子上过不去。如果我们转变理念,采用以表扬为主的家校沟通方式,效果就不一样了,哪怕家长和老师有很大的争执,可是听到教师对孩子的表扬后,心里也会很高兴,自然会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这也更有利于班级管理工作向前开展,这样的三方共赢,才是表扬“家校化”的意义所在。

    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表扬的场域可以扩大到网络中,在班级群、朋友圈中多表扬、多鼓励,多赞赏,弥补时空的距离,让家校间的联系和配合越来越紧密。例如在今年的疫情居家学习期间,每天我都会在班级群中表扬当日作业完成认真出色的同学,并颁发电子奖状,学生学习的自律性得到提高;居家学习期间我们班不少同学的的研究性学习具有亮点和创新性,被学校在公众号中展示,我将此信息转发到班级群中,激起了家长的点赞和转发,这又激起了新一轮研究性学习的热潮。

     马卡连科的“平行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个别教育要和集体教育相结合,表扬也是如此。表扬个体时,可以为其他同学起榜样作用,例如课堂上可以这样表扬“这位同学真是善于思考,其他同学要多向他学习,做一名善于思考的孩子!”这样情境下的以点带面的表扬,有利于提醒其他学生向榜样学习。又例如类似“我们班学生的文明礼貌是全校闻名的”这样的集体表扬,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有利于增进班级的团结。

    总之,表扬不是万能的,没有表扬又是万万不能的,要提高表扬的有效性,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倾听学生的心声,走进、关怀、呵护每个学生的内心,因人、因事、因地灵活运用策略和方法,让表扬更加科学化和艺术化,让每一次表扬的鼓点都能欢快地击打在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 张泽民等.表扬和批评引发学生情绪变化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0

[2]迟毓凯.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6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