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班级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学会接纳孩子情绪的力量 ——读《如何说,孩子才肯学》助益班主任工作有感

孩子的情绪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

当他们情绪良好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也好。

如何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情绪?

接纳他们的情绪!

 

      国庆期间,我布置了一项德育作业:和家人一起看了《我和我的父辈》。假期结束返校后,我发现班级女生小A一直闷闷不乐,上课也神情恍惚。为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我把小A叫到了办公室,没想到,小A开口就问了我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老师,我一想到爸爸、 妈妈会死去,我就很害怕!你说,我该怎么办?我完全控制不住自己想到这些……”

 

【对话还原】

       在我听到问题的一瞬间,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职业对话就出现了:“我觉得,你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努力学习,这样,你爸爸妈妈才会感到开心。何况,任何人最终都会死的,你要学会面对这些。但毕竟这是很多年后的事情,你现在不应该把心思浪费在胡思乱想上,而应该把自己的成绩搞好,这样,才能在爸爸妈妈有生之年报答他们!”……随着我的话语,小A开始低头、搓手、沉默,不再和我有目光的对视,不再和我对话聊天,最多偶尔回应一两个“唔”“嗯”,直到她离开办公室,谈话结束。

      很明显,我和小A的对话是完全无效的,对小A毫无助益。甚至,我有一种感觉,正是因为和我进行了对话,小A的情绪变得更加的糟糕,学习和生活更加受到影响。谈话之后的一段时间,小A的表现验证了我的感觉。这样的状况,对于班级管理而言,其实的一大隐患,身为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消除这样的隐患,但是,我却无从下手,因为,我不清楚自己和小A 的对话,问题出在了哪里!直到经同事介绍,阅读了《如何说,孩子才能学》这本书,令我当头棒喝,让我开始反思和反省自己。

 

【对话分析】

我复盘了当天我和小A的谈话:

        “我觉得,你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努力学习,这样,你爸爸妈妈才会感到开心。”

——完全忽略回应小A当时的情绪感受,还将学习这项行为归于为了父母的开心快乐而学,没有让孩子感受学习带给自身的快乐和成功感,属于自主的举动。

        “何况,任何人最终都会死的,你要学会面对这些。”

——哲学式的回应,这句话属于一句非常有道理,无从反驳,人人都懂,但却毫无帮助的废话。说这句话的时候,身为老师的我完全没有去关注和体会孩子的内心需求“我虽然懂这个道理,但我依然很担忧很彷徨很难过,我爱我的父母,我希望自己能和父母长久的在一起,我不想父母离世,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害怕孤独,我害怕被丢下……”

        “但毕竟这是很多年后的事情,你现在不应该把心思浪费在胡思乱想上……”

——批评指责,用“不应该”三个字,传递出自己内心对孩子的不认同,把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对父母的依恋,定义为“胡思乱想”。小A能感受到自己被老师指责了、否定了,自然也就不再敞开自己的内心想法,低头、搓手、沈默,重新封闭自己,为自己筑起自我保护的围墙。

       “而应该把自己的成绩搞好,这样,才能在爸爸妈妈有生之年报答他们!”

——自以为是给建议,自认为自己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引和帮助,却完全忽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渴望的是什么。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总是对我的孩子们宣扬,每个人都有权发表自己观点、感受和情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每当孩子们表达他们的感受时,我总是会反驳他们,与他们争论。其实,这样的行为,是我的潜意识在说:“你这样想是不对的,你应该听我说……”

       曾经,在孩童时代,父母老师也这样对待过我,听得最多的话就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别想那么多,你只需要专心学习”“你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态度”“说了多少次了,怎么总是记不住”“我们说你是为了你好”……

       或许,父母和老师都是对的,我知道大人们的做法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们的话让我觉得自己很愚蠢很无能,让我内心很不舒服。他们说得越多,说得越正确,我越听不进去,内心只感到委屈、无辜、无力和无助。现在,我的教育话语是否也带给了我的学生同样的感受?自以为是的“苦口婆心”,其实除了感动了自己,对学生而言只是令人反感的唠叨。

 

【对话重演】

       如果有机会,让我和小A重新对话,我将会对小A这样回应:“小A,老是很明白你此时的心情,迷茫、彷徨、担忧、无能为力……我们每一个人其实内心都深爱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希望自己能和父母长长久久的在一起,但同时又清晰的知道,人的生老病死无可避免,所以,总有那一丝丝的害怕和担忧存在内心,害怕最终剩下自己一个人,孤孤单单,无依无靠……老师能体会到你的这些感受,老师会陪着你,很多人都会陪着你,只要你需要我们,别怕,我们一直在!”……

 

【对话感悟】

       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绪,那样会让孩子失去勇气。体会到并言明孩子的内心感受,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负面情绪得到他人的认同和接受时,孩子会受到鼓舞,并尝试着继续努力。

       不要随意指责、批评,更不要给予自以为是的建议、忠告。虽然成年人的建议绝大多数是善意的,但孩子在受到批评、指责、建议、忠告后,情绪往往比较低落、颓丧、愤怒、委屈,在这样的心情状态下,很难去思考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很难承担责任。以关怀的态度回应孩子的失落、沮丧、无助、茫然……偶尔点点头或一两句慰藉人心的回应,让孩子专注于自身问题的思考上,孩子就有可能找到专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法。

       不要忽视、漠视、轻视孩子的情绪,即便需要制止不能接受的行为,也应该平静个人情绪而去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只有当情绪被接受了,孩子们才更有可能去调整他们的行为。

 

【事例示范】

       课堂上,同学们正在读书,两个学生突然有了冲突,全班同学都停下来了,身为班主任的你,会怎样处理?

        如果两个学生发生的是口角冲突,老师需要立即勒令学生停止争吵。如果两学生发生的是肢体冲突,老师需要协同班干部或身强力壮的同学一起强行分开打斗中的两人,并且拉开两人的安全距离。即便两人停止冲突,老师也需要将两人的座位进行临时的调整。然后开始着手处理两人的情绪:我虽然不是十分清楚你们之间到达发生了什么严重的分歧导致你们根本控制不住自己要在课堂上发生冲突,但是,我能感受到你们各自的心里都还有很多愤怒和自己的委屈,不服气,我会给时间你们分别去表达,我也会仔细倾听你们的想法感受。但是现在,我需要你们能尽量平复自己的情绪,不影响自己,不影响同学,不影响老师,先把这节课完成。谢谢你们,现在你们先坐下。(除非当课老师能确保办公室有其他老师可以帮忙看顾安抚起冲突的学生,可以考虑把冲突学生带离教室安置在办公室,否则,不可以单独滞留情绪激动的学生在办公室,而自己返回教室上课,以免后续发生进一步的事故。)

 

教学反思

       担任班主任的每一位老师,就如同每一位家长一样,肯定是希望自己班级的孩子优秀、出类拔萃,不要存在任何一方面的“学困生”。但是,要怎么做才能帮助到每一位孩子成为最优秀的自己?身为班主任,心中应该怎样定义“学困生”三个字,这决定着班主任工作的标准和方向。

        提到“学困生”,人们普遍认为指的就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而我眼中的“学困生”指的是那些在学习技巧、知识记忆、抗挫能力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的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体会到,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渴望成功,寻求认同和肯定,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学业优异、素质良好、技能高超,成为人人喜欢、羡慕的对象。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孩子们在求学的过程中都曾受过这样那样的打击,一次次的努力尝试,一次次的失望挫败,极大的挑战了孩子们的自信和坚持。久而久之,分数一直无法提升到自我期待值的同学,开始自暴自弃,得过且过,成为人们口中常见的“学困生”。而考试分数即使不错,但却认为自身没有什么才艺才能,只懂得死读书的孩子们,内心同样充满着对自己的否定和自卑,为了严守自己仅剩的靠考试分数所获得的那可怜的自尊和认可,焦虑担忧害怕,拼了命的学习,却进步缓慢,从而诱发内心更加强烈的恐慌茫然和不自信,行为上开始出现譬如兴趣缺缺,回避老师,沉默寡言,郁郁寡欢,频发冲突,生病休学等现象,在这样的心态情绪影响下,迟早会成为孩子自身学业成绩提升的阻碍,这就成为一种新型的却又隐性的“学困生”。身为教师,只有透过孩子们的情绪行为表现,探索孩子们内心的感受和需求,才能更好的明白孩子们之所以出现“学困”的原因,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身为老师,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把事实和信息传递给学生。

如果,我们希望学生成为能关心他人的人,那么,我们就要关心他们。

如果,我们珍视孩子的尊严,那么,我们就该成为维护尊严的榜样。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们尊重自己尊重他人,那么,我们就要从尊重他们开始。

 

【参考文献】

【1】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年7月

【2】 《如何说,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年10月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