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班级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心育:如“刀”似“水”的批评

手下留情的“打架”

“老师,小杜和魏文打起来了。”一小女生慌张跑到其班主任面前。两位男生刚被请到办公室,班主任老师接了个电话出去了。他们俩被晾在了那儿,不约而同地朝我这边瞅,那种忽而低头再度抬头看我的眼神透着他们的不好意思。特别是又瘦又小的魏文,与又高又壮地小杜并排而立,我真忍不住想调侃两句:“魏文,你的胆子可真大啊,小蚂蚁敢跟大象抗衡。我非常好奇,力量如此悬殊,怎么看你们都没事儿人一样。”

“他这小个儿,我都懒得打他,根本没使劲儿。”小杜狡辩道。

“是吗?看来你真手下留情了,不然魏文早就挂彩了。”我笑着说,“谁先松的手?”

“我”“他”他们俩不约而同的说。

“为什么?”

“他都让着我了,我还和他打啥?”魏文不好意思地说。

沉默下的翻江倒海

“眼睛往哪儿看的?为什么打架?”班主任一进来就厉声训斥。

他们俩的脸色立刻变得严肃了,嘴巴紧闭,特别是魏文,小眼睛瞬间瞅了瞅小杜,而此时的小杜,刚才的那种愧疚感一扫而光,一副无所谓的神态慢慢爬到脸上。“你看他干什么?怎么,还想串供咋地?”老师怒盯着小杜说,“你再看看你,都被请到办公室了,还不知道羞耻。”小杜的脸瞬间红了,低头盯着脚尖。低头的一瞬间,能明显看到他的抵触情绪也爬了上来。

“你们俩说说为什么打架?”

两人一声不吭。

再这样审下去,一定不会得到老师所想要的结果,也许会更糟。我小心翼翼地对其班主任说:“王老师,我正好想找这两位学生有事儿,能借我用用吗?”班主任老师稍微平复了一下愤怒的情绪,勉强答应了。

刚走出办公室,小杜就把头凑到我面前谄媚道:“谢谢老师。”

“为什么要谢我?”我故意生气地说。

“因为你帮了我们。”不等小杜说话,魏文赶紧抢着回答。

“我帮你们?啥时候的事儿?”

“老师,啥都别说了,我们知道错了。”小杜一股侠义古道的气概。

“知道错了?我怎么没看出来,刚才在班主任面前八个不踩十个不理的倔劲儿我倒是看出来了。”我没好气地说。

“哎,本来是想道歉的,不知道怎么地,一听到她劈头盖脸地训斥,我就不好受。”

是啊,六年级的学生,当然知道打架是不对的。但老师面对这些怒其不争的孩子,也是操碎了心。面对老师升腾的怒气,犯错的孩子表面上看是沉默不语,实际上这些沉默的表象下早已翻江倒海,已经从打架的愧疚感变成抵触。

暴雨中的风平浪静

“既然知道错了,那就给班主任道歉去吧。”

“不敢。”他们俩异口同声。

“那就在这儿站着,平复一下心情,梳理梳理道歉流程。”

“老师,能不能我们先演一演?”小杜真拿我是个闲人,竟然提出这样的要求。

生活处处在教育,我何尝不趁这个时候,把这个“学生混子”内心美好的东西引导出来呢?于是,我用严厉的语气和各种刁难训斥着他们,并及时关注他们神态的变化。当他们不耐烦或者即将控制不住时,我便用另一种语言提醒他们:我们是在演戏。

表演中,我极力劝导他们:无论老师问什么,你们必须尊敬地回答,并诚恳地承认错误,绝不准在老师面前露出不尊敬或者不服。

“放心吧,即使老师暴风骤雨敲打我们的头,我们也会风平浪静地接受。”小杜握着拳头坚定地说。

看到两个孩子脸上那轻松的表情,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处理好,装作不耐烦地往外摆摆手。两个孩子相互勾着手欢快地离开了。

“如刀”“似水”的批评

以上案例中,两位当事人在“打架”的过程中就已经发现自己行为的不正确,否则也不会出现打架时那种“手下留情”。在他们走进办公室之后,再次进行了自我反省。这个时候,教师应学会察言观色,从他们的表情中顺势而导,而不应该是不问青红皂白的直面训斥。

 基于此,老师批评犯错孩子要注意三点:

一是创造安静的谈话环境。批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个心里沟通,一个安静的环境能够给师生之间平心静气地谈话空间,这样,学生才能静下心来,听懂并悟透老师的批评。再观我们很多老师处理问题的方式是:把犯错的学生叫到办公室,学生站在办公桌前,周围是一群办公的老师,此时的学生心里很难安静地思考,只有表面上的应承,甚至是一言不发,内心抵触。

案例中,面对两位在内心深处有着良好改正因子的学生,找个安静的地方或者走廊谈话都比在办公室里谈话更能让学生接受。

二是注意批评方式。批评,是指在教育学中是指对学生不良行为所做的否定性评价。那些动辄当众训斥、频繁“调动”家长,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批评犹如一把无形的刀,插进学生心灵。受伤的心灵是很难愈合的,他们会慢慢筑起一道心理防线,甚至自我封闭。

案例中,班主任老师情绪化的批评方式在两位学生的心理自动树立屏蔽。离开办公室之后的瞬间,学生的思维犹如干涸已久的鱼儿重又回归大海般自由,在与老师的模拟表演中,灵魂都得以开放。

三是不必把话说透。不用批评的语言就能收到让学生改正的效果,这是最高明的方式。特别是对那些常犯错误的“老油条”,他们与老师的斗智斗勇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犯错误之后早就想好了对策。这个时候,找个安静的环境,自己先冷静下来,找准切入点,先不谈犯错的事儿。当你一直不触及所犯错误的话,学生所事先预设的防线也慢慢瓦解了。批评是师生之间零距离接触,是思想和心灵的深入交流,这里,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心,便会增加的进步的信心和动力。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天下至柔者莫过于水,面对犯错的学生需要有“润物无声”的浸润。

批评,“如刀”或“似水”,选择很重要。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