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班级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初中班主任工作方法之故事教育法

       故事是指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的真实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故事教育法是指教师运用读故事和讲故事的途径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故事教育法相对于机械死板的说教更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因为它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是非对错,而是用故事的感染力熏陶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需求要用到故事教育法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过渡性,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初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比小学生更充实、客观,自尊自重的渴望明显更强烈。但当他们的成就动机遇到阻碍,成就行为失败时,自尊心又很容易转化为自卑感,容易产生脆弱敏感的心理。而故事教育法既能启发他们直面挫折,又能保护他们的自尊。

        (二)自我为中心。作为一个人个性特征的自我中心,它的产生是在身心发展过程中随着个性的发展而形成的,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畸形产物。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多少都会有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只是严重与否。面对具有强烈的自我为中心意识的学生,直接的批评说教往往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面对他们的唱反调,教师应该机智应对,采用故事教育法,不直接批评,而是寓批评教育于故事中,既避免与他们直接冲撞,又能激起他们的反思。

        (三)智力水平提高。初中学生经历初步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开始能够理智地思考问题,他们不会轻信别人的结论,更倾向于独立地判断是非,但仍然时常需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根据初中生这一特点,用故事教育法代替直接强加于学生的观念往往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故事往往又包含着饱满的情感,利用故事的情感性特点,也能更有效地达到动之以情的效果。

        二、故事教育法实施策略

        在初中阶段实施故事教育法要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结合教育契机,故事教育法才能事半功倍

        教育契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事物发展或事物转化为他事物的关键、枢纽、决定性的环节,是教师对学生教育的最佳时机。杜威曾说:“学校中每一件偶发事件都孕育着培养道德的可能性”。班主任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偶发事件的机遇,观察现象,分析背后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故事对症下药,那么故事教育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一次台风雨过后,本班因为放学前没有关窗,班上的书桌都被风吹雨打,狼藉一片。学生回来后发现自己的书都被雨打湿了,纷纷抱怨。这次事件充分凸显了学生薄弱的责任意识,他们每次离开教室,都鲜有主动关上门窗电灯的习惯。很多班主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都会指定一两位同学专门负责关留关灯锁门。但笔者认为。专门安排人不但没有使他们认识到责任感的重要性,而且加重了他们的依赖意识。其实,每一位学生都是班里的主人,都有义务在最后离开课室前关灯镇好门窗。笔者意识到这次台风雨造成的影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但不采取直接说教,而是首先给他们讲了一个关于修船工帮船主刷油漆时,发现船底有个小利,顺便帮船主补上而使船主三个孩子在出海时免于海难的故事。

        讲完这个故事后,笔者谈到了这次台风雨对班里的严重影响。假如坐在窗边的同学放学前一个简单的关窗动作,班里面的同学就不会因为书本全湿掉而一整天发愁了。同样,如果每一位同学懂得离开前顺手关灯、关门,避免同类事情的发生就再也不是难事。学生听完后都沉默不语。但自此以后,本班放学后的门窗都关得紧紧的。有些学生不是最后一位离开教室,但也会紧紧叮嘱剩下的同学,关好门窗。笔者抓住了此次台风雨后没关窗的契机,跟他们娓娓道来这样一个故事,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举动,可以造成很大的影响。结合教育契机讲故事,比没有建立在现象基础上单纯地讲故事,更能使故事的教育意义实现最大化。

       (二)灵活取材,故事教育法才能事半功倍

讲好一个故事,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在利用故事进行教育时,要注意故事取材的多样性和新颖性。对初中生讲故事,如果取材都是单一的,势必会导致审美疲劳。有些故事出现频率极高,已经是耳熟能详了,如果再用这些故事教育学生会使故事的信服力降低,反而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对于现在成功励志书籍泛滥的时代,学生不缺正面人物的榜样,但这些成功励志的人往往离学生太远,导致其励志意义迅速降低。所以班主任要懂得从学生周围的人和事取材,生成故事,这样的故事因真实和近距离更具教育意义。

        1.寻找学生当中的励志行为,让学生成为故事的主人

        班主任要懂得利用学校的日常活动,发掘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成就自我,让他们成为班中励志故事的主人翁。本校每年都会举行艺节。有一位性格内向,成绩平平的男生报名参了朗诵比赛。笔者想,这位男生在朗诵比赛拿了奖,第一,可以树立他自己的信心;第二,他的行动对其他同学也是极大的鼓舞。于是笔者亲自训练他的朗诵技巧,不断地给他信心和鼓舞。在朗诵比赛当中,他显得格小的淡定,一气呵成,绘声绘色地地朗诵李白的《将进酒》,一举拿下了朗诵比赛的第一名。更让笔者意外的是,班里的其他同学似乎比那位男生更加激动和高兴,因为他们不敢相信这位平时毫不起眼的学生居然会有那么出色的表现。当天晚上,笔者让那位男生把自己参加演讲比赛的动机和训练过程写下来,第二天早读课就让那位男生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故事。学生都听得格外人神,他们的眼神充满着对这位男生的钦佩,渴望自己获得同样的成功。之后很多学生都非常踊跃地参加学校的各项比赛,他们都希望像那位男生一样,发掘自己的最大潜力。其实,学生当中的励志故事是最真实,也是离我们最近的,它的感召力和渲染力比伟人名人的故事更强烈,关键是班主任懂得发现这些资源,生成故事。

        2.寻找班主任自身的故事,让自己成为故事的主人

        班主任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经验经历的分享者。当班主任苦苦寻找书本上的故事教育学生时,何不从自己的人生经验中提取故事,分享心得。很多班主任都忌讳讲自己的故事,怕学生了解自己太多,被学生背后议论。其实真正优秀的班主任是不怕叙说自己的故事的,懂得分享自己故事的班主任,更让学生感觉到亲近,大大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班主任讲述自己的故事,更能使故事教育法得到最大的教育效果。

        在一次关于父母与子女沟通的主题班会公开课上,我讲述了自己与父亲因长期没有沟通而造成深重隔阂的经历。我从小就恨父亲的根棒教育,当我长大后才明白,因为父亲没有机会读书,没有机会接触文化,所以他也是那么硬生生地继承了他的爸爸的教子方式。在父母与子女之间,能改变的是子女,因为子女比父母拥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更好的生活。在父母与子女的相处中,首先应该是子女主动作出沟通、理解和改变。这节公开课上,在场的学生和老师都听得极为专注。此次公开课的最后环节,是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有愧于父母的地方。因为事先班主任已真诚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所以,这个环节学生的发言也比较踊跃,很多学生都能够真心地反思自己的过错。在日常的教学中,班主任不妨寻找自身的故事,生成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寻找家长经历的故事,让家长成为故事的主人

        家长对孩子的爱最让人感动,每个家庭往往都有着感人的亲情故事。家长们的故事是促进班集体建设的丰厚资源。笔者经常在确定下周班会课主题后,询问是否有家长愿意来班上参加班会课,讲讲自己的故事。家长们把自己亲身经历和感悟说出来,因为真实而显得特别感人。在班会课聆听家长们的故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父母深深的爱,产生愿意接受父母教育的心理倾向。这种自然而亲切的交流最能在孩子们心中激起感动、激情与正能量。

        故事教育法寓情理于情节中,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一个有效方法。班主任要善于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灵活取材,把说理内化在故事中,真正让学生如沐春风。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