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班级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高考选科背景下重组班级的认同培育贵在“精精”计较 ——以一节“班级管理 我参与 我践行”主题班会为例

       班级作为学校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有组织的正式群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学习,实现和展示自我价值的重要场所。在班级管理中,“班级认同”的实现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发展有着其重要的意义,关乎学生的成长和理想信念的确立,也关乎教师对班级和学生的管理。立足于心理学研究视角的社会认同理论认为: “个体认识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或她)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就是“社会认同”[1]。依据社会认同理论的主张,“班级认同”是指学生在共同生活中感觉自己是班级成员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认为有价值及与他人成为一个整体的一种情感[2]“班级认同”培育则是学生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或者体验,认识到自身属于特定的班级,同时理解与之相随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在高考选科背景下,不少学校因师资配备、学生选科需求等原因对班级进行重新组合,重组后的班级何有效培育学生的班级认同,激发他们对班级的内心的信服和认同,形成对班级的归属和信仰,是广大一线班级管理者面临的现实课题。本文结合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和反思,尝试了选科背景下重组班级的认同培育有效策略,以期助力班级管理。

        一、精心选用素材,寻求班级认同契合点

       新课改倡导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要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通过实施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为此,班级管理者在班级认同的培育过程中,须精选素材,寻求班级认同切入点,找出班级管理与生活关切的有机衔接点。这有机衔接点应具有要有“价值味”,即用于价值引领的情境材料要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以利于班级管理为导向,契合班级管理内容,强化积极价值引领的作用。同时,还要有“生活味”,即所选用的情境材料要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契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3]

       以 “班级管理  我参与  我践行”这节主题班会为例,其主要目标包括让学生认识到班级管理的重要性,要从我做起,养成良好的自我行为习惯;懂得服从和参与班级管理,也是每个班级成员应有的观念,也是应尽的义务;透过学生的服从班级管理的承诺及相关小论文的续写,引导学生理解良好的班级集体需要每个成员要从小事做起,落到实处。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能结合自身实际践行。所以笔者把这节主题班会的议题设为“班级管理为何---何为---有为”。

       在课前准备阶段,针对班级选科分班重组的背景,笔者选取了班级重组后学生难以融入新班级、原班级学生各自为阵及不守新班规的实际,以“我班的实际”为线索,紧紧围绕着“班级管理”这个总议题,在课堂上通过我眼中的“班级现状”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原班级的管理成效和在新班级中感受到的种种变化,学生就新旧班级自习课秩序、班级卫生、教室物品摆放等方面纷纷分享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指出了种种不足。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小见大地展现了班级管理“为何”。学生的分享不仅具有“价值味”,而且很有“生活味”,学生把自身的感受转化为教育资源,把班级管理重要性从理论变成生活体验,做到了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深度有机融合,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价值化、教学内容生活化。通过“班级现状”展示,使学生有了充分的情景融入,对班级管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感同身受,进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实现了主题班会的预期效果。

       二、精心创设问题,挖掘班级认同生长点

      在班级管理中,空洞的理论说教无法真正实现高中学生对班级的认同。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等特点是高中阶段学生思想活动的主要表现[4]。为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思想活动引导他们从具有开放性、思辨性的班级管理相关问题中做出理性的判断与选择,让班级管理真正内化于心,实现内心的信服与认同。这些成效的取得需要教师结合情境精心创设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从而真正达到对班级的认同。

       班级认同培育中,情境问题的创设除了要有“价值味”、“生活味”的要求外,还应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思辨性。根据情境设置的问题对学生思考要有鼓励、引导和启发的作用,能增强学生对班级管理的理解和思维的提升;要让学生直面认知冲突,充分表达其真实想法,在观点碰撞中感悟、认同班级;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对问题的多维性思考,促进学生在多维思维中培养价值认同。

       在“班级管理  我参与  我践行”这节主题班会中,“何为”、“有为”是这节课的重点。通过课前调查调查,了解选科重组后班级学生对新班级管理的参与缺乏深切的感受,对班级管理的措施抱有怀疑态度。笔者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些现象,设计以下问题:

       问题一:新班级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

       问题二:听了同学们“班级现状”的分享,你有何启发?

       问题三:作为班级成员,如何参与班级管理?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适切“班级管理  我参与  我践行”主题班会内容,符合启发性、开放性和思辨性“三性”的要求,具有逻辑性和思维梯度,让每个班级成员都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而且触碰到班级管理的困惑点和学生对此认识的冲突点。学生对新班级给他们带来的变化,除了感受到对老师的新鲜感外,感受更多的是对新班级中存在的如自习课秩序、班级卫生、教室物品摆放等不足。对通过“班级现状”分享带来的启发,学生思想认识高度一致,要求同学们自律自省自觉,营造良好的班级集体。对新班级的管理参与,学生也纷纷结合实际提出了如轮流值日管理班级、成立专门的卫生监督小组等措施。学生在对问题的探讨和分析中不断反思自己既有的行为规则和思维认知,从而实现思维认知的提升。设计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直面认知冲突,多维思考,进一步认识到班级管理的必要性,从而坚信班级管理“功成必定有我”,增进班级认同。

        三、精心设计活动,把握班级认同升华点

        认同的培育不能一蹴而就,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认识到实践的逻辑。因此在班级认同培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作为、积极参与。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序列化活动,让学生由感知到理解、由疑惑到相信、由观望到行动,最终实现认同和升华。

       基于班级认同和升华的出发点,教师在设计序列化活动时,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走心”。“走心”,指的是学生站在理性认识的高度,将有关班级管理的基本观点和相关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行合一。真正有效的班级认同培育应当是一种“走心”的历程。对事物价值意义的认同,尤其是意识层面的价值认同,空洞的说教、强制的理论“灌输” 是无法达成其目标的,需要参与主体经历体验升华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5]。仍旧以“班级管理  我参与  我践行”这节主题班会为例,笔者针对“我践行”这部分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了以下活动:

      1.课前调查、收集本班和其他班级有哪些变化。。

      2.课中展示调查结果。

      3.结合本班级和其他班级的变化,谈谈对班级管理的认识。

      4.辨论:新班级是否需要加强管理。

      5. 新班级如何加强管理,营造良好的班集体。

     这系列化的活动设计对班级管理的相关任务进行层次化、梯度化分解和细化,力求做到内容活动化,活动价值化。此外,这类活动设计从调查、展示、探究、辨析、行动等五个维度,结合探究分享、辨析提升、践行行动方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达到多维呈现切入角度、层次设置参与宽度和多维锤炼思维深度的效果。如对如何加强新班级的管理,营造良好的班集体这个问题,学生从班级成员自身、班级管理引导者班主任的角度提出了符合班级实际的建议和措施。这样的活动设计就是一个“走心”的历程,有助于学生在调查展示中感悟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在价值冲突的辨析中深化对“班级管理何为、有为”的理解,真正服从和信服班级管理,并且主动参与班级管理。

       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要改变一个人,首先要改变他所处的环境”[6]。改变学生,有很多的方法可用,运用好主题班会这种主要形式,结合其他的心育途径创设良好的班级集体,有利于增强班级认同,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班级中获得幸福感、感受正能量,进而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健生,饶舒琪.非想象共同体中的集体认同培养——中国学校的使命[J].教育科学,2016,32(03):1-5.

      [2]刘亚琼. 农村初中生的教师关怀行为感知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3]许春亚.关注活动有效性 追求任务实效性[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01):47.

      [4]李岚. 辨微析理育认同[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03):53-56.

      [5]刘丙胜,刘卿.试论政治认同的内涵与培养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6(04):3-6.

      [6]唐保东,刘佳.曲径通幽 润物无痕——用教室文化墙对学生进行心育渗透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2):67-68.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