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班级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家长的心理约谈四步曲 ——在校心理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策略

一、对家长开展心理约谈的必要性

在学校心理危机工作体系中,心理教师通过心理普查或个别咨询发现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对学生的情况进一步了解后,会决定是否邀请家长来校进行心理约谈。笔者所在的中学,平均每周的学生咨询量大约是6-8位,而家长的咨询量大约每周面询2位以上。有效开展家长的心理约谈,充分发挥好家长的作用,是青少年危机转化、心理成长的重要因素。[1]

但在多年与家长的沟通访谈中,笔者发现有效的沟通并不容易。很多家长由于过往经历,对被请来学校有负面情绪,难以配合;有的家长担心被指责,或是否定孩子身上的问题,或是弱化家庭存在的问题;还有的家长表面配合,但实际上却对孩子的问题不以为然,访谈后一成不变。

因此,如何开展家长的心理约谈,能够让家长愿意配合,并有效的帮助学生的心理危机转化呢?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总结出以下四步骤。

二、有效心理约谈的四步骤

(一)明确访谈目的

一个有效的家长心理约谈,首先需要明确本次邀请家长进行心理约谈的目的。当然所有的心理约谈一定是希望通形成家校联盟,共同帮助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在具体的每一次约谈中,学生的情况不同,约谈的发起者不同,心理约谈的目的也会有所不同。根据笔者在中学的多年工作经验,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的心理约谈。

1、第一类是自杀危机学生的家长约谈。

学生在咨询中,表明有自杀/伤人的念头甚至是行动,此类涉及生命安全是咨询中的保密例外。青少年作为未成年人,家长是他们身心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必须第一时间告知家长,同时在约谈中收集信息,评估危机等级,主要了解学生成长史(过往有无自杀自伤经历),目前面临的压力源以及目前可以获得的支持资源等;最后根据危机等级给家长对应的建议。此类约见的目的为告知家长学生目前危机状况;家长以实际行动增加学生的安全;从家校两个方面一起想办法如何从心理层面让学生真正地转“危”为“安”。

2、第二类是超过心理咨询范畴需要转介的家长约谈。

在咨询中,发现学生目前的心理问题已经是严重心理问题,甚至出现情绪障碍、神经症或是精神病性的症状,此类情况超过学校心理咨询的范畴,心理教师必须约谈家长,建议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治疗。所以这种约谈的目的是告知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提供专业的医疗机构的信息资源,转介;提醒家长要做好监护关爱工作,防止危险发生,主动关心关怀学生。

3、第三类是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根据发起者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由学生主动发起的。中学生已经具有比较高的觉察力,咨询中,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现在遇到的困扰与家庭有关,比如父母粗暴的教养方式、紧张的家庭氛围等,因而希望心理教师和父母做交流。这种情况往往是学生已经与家长尝试过沟通但是沟通无效,故而求助于心理教师。这种约谈必须避免一个陷阱,就是心理教师纯粹站在学生的角度,成为学生的代言人去跟家长沟通,这种和学生的结盟关系往往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和排斥。所以中立的态度是约谈有效性的关键因素。[2]通过客观的描述,让家长了解孩子目前的心理困扰以及对父母关系的需求;运用咨询态度和技巧,与家长一起想办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是此类约谈的目的。

第二种是由心理教师发起的约谈。在咨询中,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其实是家庭问题的一个缩影。家庭是一个系统,如果父母能够有一些改变,这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恢复有非常积极的正向作用。作为心理教师,表明想要约谈家长的想法,告知学生约谈可能带来的正面影响,并征求学生意见是否同意约见,如果约见哪些话是可以跟家长说的,哪些是不可以说的,需要注意什么等等。只要不涉及到危机事件,这种情况下心理教师尊重到学生自己的选择。无论最终是否约见家长,心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诚敞开、信息透明和尊重,都有助于构建良好咨访关系,良好的咨访关系本身就有疗效。

第三种是由父母主动发起的心理约谈。笔者在学校工作中经常会接到家长的咨询电话,比如发现孩子突然这段时间情绪低落了,或是情绪暴躁,或是最近出现自残行为等。此类家长往往比较关注学生平时的心理和行为状况,同时对学校心理老师也比较信任。此时访谈可以走专业路线,适度给与一些指导,比如父母可以如何承接孩子的情绪,如何帮助孩子做好情绪管理,如何从资源的视角看孩子的行为,如果激发孩子内在的资源和能力去应对问题等。

(二)约谈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找到“问题”与“资源”。

心理教师在访谈前,尽量和学生至少有两三次咨询,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建立起安全、信任的咨访关系。有些学生是通过心理普查筛选出来的高危学生,可能不愿意来咨询的,此时可以通过班主任、学科教师及班级的心理委员进行了解。当然在了解学生面临的“问题”的同时,也要留意去找到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有能量和资源的那部分,比如他在面对问题时的尝试和努力,过往成长经历中的他所有的能力和特质以及外界的支持力,各种资源等等。

其次,真诚而关切的邀约姿态,让家长更愿意配合。

心理教师通常会通过电话邀约家长,或是委托班主任进行邀约,此时很重要的是打电话时的姿态,以一个平静平稳的、放松的、亲和的状态去和家长沟通:简述孩子目前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需要一起来帮孩子想想办法,看看我们从家长、学校包括心理老师这边可以做些什么。

这样的表达带给家长的感受,第一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孩子遇到了问题,这样把人和问题分开,会减轻父母的羞耻感和来校的压力感。同时心理教师真诚、关心的态度,会让家长感受到学校不是要推脱责任,而是真诚的关心孩子,为孩子着想,想用最好的方式一起去帮助孩子迈过人生的这个坎。这些感受会让家长更加愿意配合学校。

第三,关系的构建从初见开始。

和家长的访谈,是提前预设有目的性的交流。与心理咨询不同,心理教师可以用一些比较自在的方式和家长交流。当然我们可以运用咨询的基本技术和态度,来构建好的关系,这也是心理教师擅长的部分。好的关系是一切的基础。构建好关系,访谈就成功了一半。家长到校后,开场见面表达关心是构建关系的重要时机。因为笔者所在的初中学校属于划片区生源,家长几乎都是附近的居民。在把家长从校门口带上来咨询室过程中,可以寒暄:

“您是怎么过来的?刚刚吃过早餐了吗?家在哪里啊,路上有没有堵车?”

简单的关切问句让家长感受到连结,到咨询室后可以倒上一杯温开水,并告知今天我们的谈话大概会谈多久,这样让家长心中有预期,会有被尊重的感觉以及对时间的掌控感。

(三)约谈过程

寒暄之后,可以切入约谈主题,心理教师会从以下四方面展开交谈:讲述学生目前遇到的问题及他的资源;了解学生的成长史;了解家庭情况;给予一些专业指导。

第一部分是讲述“问题”与“资源”。

在讲述学生目前遇到的问题时,注意客观陈述,描述看得见的行为,不妄加评论。比如一个近期频频和同学发生冲突的学生,我们很容易说:这个孩子总是和同学起冲突。这句话就不是客观描述。“总是”就是一个带有主观成见的词。学生从开学初到现在,一共和同学之间发生了多少次冲突;每次冲突是怎么发生的;他自己是怎么想的;他对自己的同学关系这部分有什么困扰等。这样具体的描述会让家长看到真相。

再比如说他每天交作业都非常不及时,都要给团队扣分。这句话也是带着有色眼镜的描述。从开学第一天起,学生哪怕有一次是按时交了作业,就不是每次都给团队扣分。所以心理教师向家长描述孩子的行为问题时,要注意避免主观成见,客观描述。这会让家长更加全面的去看到孩子。

叙事心理治疗的观点,在看到问题的同时,通过深入细节,挖掘例外等,寻找“资源”,重构故事,会让人看到问题背后的意义,以及更多元的价值,从而形成积极自我。所以除了讲述“问题”的部分,还需要让家长看到的学生有能量和资源的部分。比如学生的问题行为中有没有例外的情况。这一个学期以来,有没有一次他是非常主动自觉的上交了作业。当时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就能做到呢,他是怎么想的?这里面可能就藏着学生的资源。我们相信每个学生内在都是积极向上,想要让自己好,要让自己优秀的。带着这样的信念,去好奇他的行为,会让我们更加走进学生的内心,发现他的资源和能量。

此外,心理教师还需要留意家长在面对学生当前状态时的感受、思考和看法,共情家长。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的问题都会流露出担心焦虑甚至自责的情绪,心理教师可以运用共情去看见家长的情绪,感同身受。共情能让家长感受到支持力和温暖,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榜样示范,想要影响到孩子,首先要运用情感同频,与孩子连结。

心理教师要感受到家长的不容易。家庭治疗流派萨提亚女士认为,每一个父母都是在当下做了最好的选择,竭尽所能地爱着孩子。也许这种方式是错误的,因为随着孩子的长大,他想要的那份爱会变得不一样了,可是父母还停留在原处,这个爱孩子就没法接收到,甚至变成压力。尽管如此,父母那份爱孩子的初心,一定是值得我们去看见的。要避免传递给家长,孩子有问题都是家庭的问题。这种观念带给家长的压力和挫败感是巨大的,让家长更没有力量去面对孩子遇到的问题。心理教师要看见父母对孩子那份真实的爱,同时在后面的交流中,再去探讨如何把这份爱更有智慧的去表达,直达孩子内心,滋养到孩子。

如果家长过度焦虑,心理教师还可以告诉家长孩子的很多问题其实是成长性的,是青春期孩子到这个年龄阶段,很容易遇到的。问题就像是孩子遇到的成长危机,危机是“危”也是“机”,孩子、父母、学校三方会一起努力,共同去面对解决这个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孩子“升级”成长的过程。

第二部分是了解学生的成长史。可以用以下问句:

“孩子这种情况大概多久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小时候就这样吗?”

“在他的成长经历,从幼儿园小学以来,有没有比较有印象的重要大事件?”

“当时孩子是怎么应对的,他身边有谁可以给到他支持和帮助吗?”

心理教师以提问和倾听为主,可以用“然后呢?还有吗?”来引导家长讲述。遇到家长情绪比较强烈的时候,给与适度情感回应。主要是通过了解学生的成长史,了解学生目前问题的来龙去脉的,以时间纵向的视角看学生。

第三部分是了解孩子的家庭,从家庭的视角看孩子。可以用以下问句:

“在家里,谁负责孩子生活,谁负责孩子学习?”

“谁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孩子遇到问题时,会和谁说呢?”

“他更愿意亲近谁?这种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孩子和爸爸/妈妈的交流方式,通常是什么样的?你们家里的氛围是什么样的?”

“爸爸如何看待孩子目前遇到的问题,妈妈怎么看待?”

“当你们意见不同时,会怎么去处理?”

这部分也是提问和倾听为主,要避免好奇八卦式提问,交谈中注意观察家长的语言及非语言动作,不要过多涉及家庭敏感信息。通过了解家庭动力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日常互动情况,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也寻找家长可能带给孩子支持性的改变。

第四部分是心理教师从专业的角度,给予一些建议。

给建议是需要谨慎小心的,要避免居高临下的姿态。在前面和家长交流学生遇到的问题,从小到大的成长史以及家庭情况的过程中,大多数家长都能进行一定反思。孩子问题的形成通常都是社会、学校、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个性特征、年龄特征、生活事件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可以和家长讨论,从家庭的角度,你可以做点什么帮助到孩子?从学校的角度,你希望我们可以做点什么?表明我们愿意和家长一起努力,共同帮助孩子度过难关的态度。

心理教师可以就从家庭可以做出的改变,提出一些建议,但一定要贴近家长的实际情况,要比较容易实现;同时不能模糊不清,泛泛而谈,要具体。比如每天回家有15分钟的亲子时光(不谈学习的);或者是不要唠叨,同样的话讲一遍就可以了;或者是当孩子拿成绩单回家,考得不好要同理心,一起找问题和解决方法,如果取得进步及时肯定等。这个建议不能太多,最多2-3个即可。

在给建议时,要传递给家长一个理念是,亲子关系大于亲子教育。家长和孩子构建起良好的关系状态,这本身就是满足孩子被爱归属的需求,是能滋养孩子,给他力量去面对问题的。我们在学校工作中经常看到,很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孩子,通常他的同伴关系是不好的,如果亲子关系也紧张,是非常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的。反之如果亲子关系好,父母可以给到孩子陪伴和支持,接得住他的各种情绪和状态,当家长想要积极正向的去影响到孩子时,孩子也会更愿意去接受和改变。

4、约谈结束

访谈结束后,感谢家长的到来,感谢家长对学校和心理教师的信任,愿意一同帮助到学生在这个特殊时期的成长。心理教师还可以询问今天的交谈内容,有哪些是可以和孩子谈起的。一般学生在进行下一次咨询时,可告知上周见家长的事情。这种透明化坦诚的态度会让学生对心理教师有更多的信任。

三、结语

家庭是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是危机转化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展有效的家校沟通,构建“家”与“校”之间的同盟关系,相互信任,共同商讨,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发现需求,找到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家校合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守门员,共同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余潇. 非暴力沟通在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家校沟通中的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06):24-26

[2]田华. 共情家长,承接焦虑——危机筛查后心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06):21-24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