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班级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不同沟通策略对幼小衔接适应阶段儿童行为的影响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这个时期的儿童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升入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小学,面对学习生活环境、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改变,再加上儿童自身的年龄特征,儿童会感到压力和负担。如果这一阶段的教师跟他们的沟通方式不当,往往会增加儿童不良行为的频率。反之,教师若采取适当的沟通方式,则可以解决幼小衔接阶段的诸多问题,促使儿童更快适应小学的新环境。

一、案例陈述

某天一年级某班的甲老师去上数学课,一进教室就看到小雨低头玩弄着玩具,没有注意到老师已经进教室准备上课。甲老师气愤地走到他面前,摊开手要求小雨上交玩具。但是小雨全然不顾教师甲生气的举止,依旧玩弄玩具。于是甲老师一把把小雨从位置上拉起来,拽着小雨来到办公室,并厉声喝斥道:“把玩具带到学校里来,还在小朋友面前玩个不停,你要不要读书的啊?”而这时小雨好像完全没有听到老师的批评,没有回答老师的问题,只顾哭闹着争抢老师手中的玩具。正式上课铃声又响起,甲老师赶着去上课,无奈之下把玩具塞到小雨的手中,让他在办公室的椅子上坐着。小雨拿着自己的玩具,很无措地一边玩一边哭。

过了不久,小雨的语文老师乙老师走进了办公室,她虽然不是班主任,但是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较多,对小雨的性格和脾气是有一些了解的。

“哎呦呦,哪个小朋友在哭鼻子啊?”她满脸堆笑地朝孩子走去。

 小雨依旧边摆弄着玩具边抹着眼泪。

“你是不是个小男子汉啊?男子汉可不随便掉眼泪的。”乙老师坐了下来,揽住孩子坐在自己的膝盖上。

“这是个什么玩具啊?”乙老师指着小雨手里的玩具问道。

 孩子没有任何搭理老师的意思。

“这是个什么玩具啊?看你玩着很有趣的样子,我也很想玩一下。”

 孩子还是没有任何回应。

“老师要请你教我玩这个玩具,总得让我能说出它的名称吧。”

 孩子抬起头看着乙老师的脸,嘴里轻轻地说:“海流星。”

“什么星?我没听见。”

“海流星,溜溜球的一种”孩子看着自己的玩具,有些得意。

“那到底是溜溜球,还是海流星呢?”

“海流星,是溜溜球啊。”孩子强调着,他显然觉得自己已经讲得很明白了。

“你的意思是说:它是海流星,是溜溜球的一种。对吗?”

 孩子边玩着他的海流星边点点头。

“那你教教我吧,怎么玩呢?”

孩子和乙老师一起玩起了那个玩具,他的脸上泪痕斑斑却也笑开了花。

“这个海流星真有趣,你是怎么得到的呢?”

“昨天,我表现得好,所以妈妈奖励我的,要三十元呢。”

“哦,原来这样啊。那你可得谢谢我啊,昨天我请你当了我的小帮手,才有好的表现,从而才有奖励的啊。”

孩子面露羞愧。

“所以你今天要继续好好表现,快点把作业完成,这样才能帮助老师发练习册。这样妈妈看你表现好,才会给你买更多你喜欢的玩具的。你看,现在班级里已经开始上数学课了,你已经落下了十几分钟,再不去上课就不知道今天的内容,这样作业不能很快完成,就不能做我的小帮手了。你到底要不要去上数学课的啊?现在可已经过去十五分钟了。”

过了一会儿,小雨握着自己的玩具要往外面走,乙老师提醒说 “你还想把玩具再带到教室去啊?”

孩子楞了一下,有些不舍同时也不知该怎么办。

“这样吧,你把玩具先放在老师的办公室,等下课了你自己来拿。”

孩子一脸不舍的样子,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乙老师的建议,把玩具放在了老师的办公桌上。

此时,小雨怯生生地向乙老师提出了一个请求:“老师,我怕甲老师不让我进教室上课,你能陪我一起去吗?”

乙老师笑着走上前去,搭着小雨的肩,一起向教室走去。在教室窗户边,乙老师看到小雨坐姿端正、认真地听课,她回到了办公室。

二、案例分析

㈠本案例中教师甲、乙与小雨沟通过程与结果的对比分析

甲教师 —— 以威压人—— 小雨—— 对老师的责骂置若罔闻,同时对老师产生畏惧,长此以往,则会产生逆反心理。容易产生师生难以达成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恶性循环状态。

乙教师 —— 寓情于理—— 小雨—— 对老师逐渐消除了戒备心理,对老师产生亲切之感,增进师生感情,并激发了孩子向上努力的决心和勇气。师生沟通没有障碍,进入良性循环。

(二)“以威压人”沟通方式的理论分析

1.“以威压人”沟通方式的现实基础

所谓“以威压人”,就是教师在思想上先验地将学生置于低于自身的被管理者角色,而把自己作为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往往以责备、批评甚至责骂的方式教育学生,试图通过自身的威严震慑学生,使学生遵从自己的安排,从而达到既定教育目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因为直接并能快速获得制服学生的效果而在日常教学中被一些教师广泛使用。尤其在对幼小衔接时期学生的教育中,因为该阶段的学生对学校环境和常规不熟悉、不适应,常常会做出一些完全背离学校教学常规、令教师不耐烦的举动。此时,教师常常乐于采用“以威压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2.“以威压人”沟通方式易产生的不良后果

“以威压人”的沟通方式在某些时候的确能够起到矫正学生不当行为的作用,因此这也往往成为了某些老师习惯性采用这种沟通方式的理由。然而,殊不知长期采用“以威压人”的沟通方式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伤害,产生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一是会让一些学生对老师产生过度畏惧心理,从而变得自闭、厌学。小学阶段的教育,应该倡导的是一种阳光教育,就是让孩子自幼感受到爱和温暖,从而也学会爱人、爱己、爱生活、爱学习,让爱成为他们生命的底色。然而,长期遭受老师“威势”压制的小孩子,自尊心会被慢慢地销蚀,从而丧失学习、生活的信心。二是会激发一些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处处与老师作对,成为“坏学生”。逆反心理,就是指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到某些方面享有的自由被压制和剥夺时,自身激发出的一种抗拒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一旦产生,就使得学生跟老师之间很难达成有效交流。长此以往,则会让学生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

(三)“寓理于情”沟通策略的理论分析

1.“寓理于情”沟通策略的理论基础

“寓理于情”是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摈弃高高在上的说教,把“理”放到情感中去,激发学的领悟。对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学生来说,感性思维能力要远胜于理性思维能力,他们对于一味的说理和说教,往往因为枯燥、深奥而对此置若罔闻。与他们建立起情感的联系,然后在情感交流中适当地渗透一些“理”的教育,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寓理于情”必须坚持以“理”为核心,脱离了“理”,“情”就会走偏,容易变成盲目的情感,只有把“理”贯穿在“情”当中,用“理”统帅“情”,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家长与年幼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一般都是以情感为先导的,所以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在实现情感联系方面的作用要远远超过对孩子的理性教育。而作为老师,对于低幼衔接阶段的学生一定要有情感,但这种情感必须以“理”为统帅,在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有目的、有靶向地对学生实施理性教育的目的。

2.“寓理于情”沟通策略的积极意义

通过“寓理于情”的方式与幼小衔接阶段学生交流,一是可以帮助该阶段的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对新的环境产生喜爱之情,从而激发起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二是有利于老师跟学生之间建立起稳固的感情关系,使师生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从而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三是有利于该时期的学生逐渐形成完整的人格。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存在强烈的“向师性”,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极易被被学生模仿学习。如果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一味地采用“以威压人”的方式,那么学生也易于采用相似的方法来待人处事;如果教师能够寓理于情,平和、理性地对待学生,学生也会效仿之,从而建立起和谐、完整的人格。

(四)“寓理于情”沟通策略的实施方法

1.平等——实施“寓理于情”沟通策略的前提

有人说“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尊重是教育之母。”就是说施教者要懂得尊重受教者,而懂得尊重的前提是在理念上能够把受教者置于与自己平等的位置,而不是将自己定位为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把受教者看成低于自己的管理对象。在行动上,应该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熟悉和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差异,对他们的年龄特点、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等各方面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同他们建立一种交流伙伴关系。尤其是面对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孩子,教师需要放低身段,需要“童心未泯”,和他们一起分享他们所挚爱的一切:一个心爱的小玩具、一支有卡通图案的铅笔、一张可爱的贴贴纸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师生之间建构起良性互动的主体间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活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快速成长;反过来,学生也会尊重老师,喜爱老师,从而在师生间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形成师生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2.倾听——实施“寓理于情”沟通策略的途径

幼小衔接阶段的学生在语言的组织和表达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因此,教师积极主动、及时耐心地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积极主动地聆听学生想法的态度,可以使学生觉得受到重视并肯定自己的价值,从而产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进而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有其独特的视角,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他们对事物的判断价值的体现。如果教师在碰到学生犯错误时,习惯性地采用批评教育的方式,而没有对学生想法的倾听。那么就会像一位教育心理学专家所说的那样:当你滔滔不绝而孩子沉默不语或是点头称是时,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这只是孩子想尽快逃离你的喋喋不休的一种手段罢了。这样的“苦口婆心”毫无教育的意义。因此在小学低段师生交流中,教师面对一群不谙世事的孩子,需要积极倾听学生的诉说,宽容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给予改正的机会,并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因为当学生得到改正的机会,并通过自身努力达到进步和需要的满足,能进一步激起主动活动的动机,形成良性的更高级的活动需要,从而使得自身的巨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理解——实施“寓情于理”沟通策略的关键

理解指的是两个主体之间能够彼此信赖、互相依存、共享信息,它是人与人之间实现有效沟通的关键。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要达成真正有效的交流,相互理解至关重要。而师生之间的理解又更着眼于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了解和建构,而不仅是二者对对方的心理状态的体验和移情。尤其对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师生交流而言,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还相当薄弱,理解他人的意识也未完全建立起来,所以教师必须主动地、积极地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并适时地建立一些约定俗成的规范,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的意图,培育学生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意识。这样,师生之间才能达成精神的契合,才能有效实施“寓理于情”的沟通策略。

4.真诚——实施“寓理于情”沟通策略的根本

在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因为该阶段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很生疏,教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赢得小朋友们的信任和喜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真诚相待真情感动他人获得他人的信任、喜爱的根本途径。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他们常根据老师对自己态度和感情来判定这个老师是否可以信任、值得喜爱。因此,教师在与该阶段的学生沟通时,需要把交流过程看作是心灵交流、相互传递情感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摒弃单方面的说教,用真诚的态度进行思想和感情的交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他们的年龄特点出发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想法,并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样才能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真心接受你,接受你跟他的对话。

总而言之,幼小衔接阶段的师生沟通是需要一些策略的,“寓理于情”就是有效的沟通策略之一。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好这门艺术,运用有效的沟通策略。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大朋友;才能引领孩子们顺利完成人生中这次角色的大转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维.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沈晓彤.做好幼儿园和小学衔接工作之我见[J]教育评论1999年03期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