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问题学生”的界定
何谓“问题学生”?有人将其界定为“有某种身心障碍的儿童,包括轻度的行为失调和心理较为严重的神经症乃至精神病等。”①也有人认为“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即是问题学生②。”
本文主要指的是后者,即常表现出较严重攻击性行为或退缩性行为的学生,他们破坏纪律,抽烟喝酒、沉迷网络、欺侮同学、厌学弃学、离家出走、自伤自残……这种学生人数虽少,但破坏性和“免疫力”很强,常用的教育方法对他们作用甚微;“传染性”很强,他们很容易地就能 “发展”出几个追随者,令父母、老师大伤脑筋。
二、传统问题导向模式的局限性
面对问题学生及其问题行为,传统问题导向模式主张通过挖掘并消除问题背后的原因,使之得以解决,有助于在根源上解决问题,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1. 为准确探求问题成因,需要学生或家长有更多的信任和开放,但问题学生大多对老师怀有戒心,为赢得信任,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智。
2. 问题行为的成因可能不止一个,各成因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甚至互为因果,要理清头绪,并非易事。
3. 找到了根本原因,却可能,既成事实是老师无法改变和消除的。
4. 问题存在主观建构性,不同人对同一事件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表述,不同的解读导致教育方向、效果大相径庭。
5. 易导致对问题行为的外归因,出现消极、悲观情绪④,产生无能为力感。
三、焦点解决模式对问题学生教育的启示
焦点解决模式(solution-focused approach)(以下简称“焦点模式”)是指以寻找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心理治疗模式⑨,提倡用积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解决问题的关注点集中于正向,尽可能挖掘个体的优势和力量,因此也被称为“解决导向模式”或“建构解决模式”。其基本理念和技术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有诸多启示:
启示一:如何看待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通常心里充满焦虑、敌意、愤怒、怀疑、沮丧的负面情绪,而“焦点模式”相信,每个人都拥有解决自身问题所需的能力,问题学生同样拥有与生俱来的潜能与支持资源,如,家庭、同伴、信
“焦点模式”认为,没有抗拒的来访者,只有不知变通的治疗师。同理,没有抗拒的问题学生,只有不知变通的教师。学生的不合作行为可被解读为保护自己的做法或者错误沟通所致。因此,教师不用怀疑学生改变的需求和动机,更不要低估学生改变的能力,而要思考:是什么压制了他们改变的需求和动机,打击了他们改变的努力和信心④,如何才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感、责任感,引发合作意愿,如何才能真正成为他们成长的陪伴者和协助者。
“焦点模式”给出了答案:当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的同理与接纳会让其觉得自己有价值,愿意珍惜自己,觉得不需要为争一口气或赢得颜面而抗争,使其觉得安全,也较愿意来检视自己的困境或者尝试改变③。
而怎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同理与接纳呢?“焦点模式”提出了“基于未知理念的倾听技术”,即在过程中始终抱着“未知”(not knowing)心态,相信学生一定有其道理,相信其一定已经为解决问题做了很多努力,也相信其自身具备很多解决问题的资源,只不过他/她自己不知道④,而老师有时也不知道。
如,学生小严父母离异后分别再婚,他从辗转于两个家庭到游离于两个家庭之外,从小学时的“三优生”变成流连网吧,夜不归宿、经常旷课的问题学生。他的亲身父母相互指责。一次,班主任“偶然地”遇到了隔壁班的小林(小严最好的朋友),表达了老师们对小严的理解和心疼,请小林转达一句话:“只要小严需要,老师随时愿意帮助他。”还郑重地拜托小林多劝慰小严,平时吊儿郎当的小林听着听着,表情从戒备到放松,笑着满口答应,还主动跟老师聊起了小严的事。一周后,老师们发现,小严来学校上课的次数增加了一些,两人的头发都剪短了一些(头发长度是小林跟其班主任屡次冲突的焦点)。
启示二:如何看待学生的问题
相对于强调追溯问题深层次的历史原因,“焦点模式”更关注问题背后隐藏着的积极因素,重视个体对“问题”的解释,坚信“问题”通常源于人们试图解决问题但却采用了不适当的行为,不当的解决方法才是造成问题的根本。
如,学生小孙与班主任屡次发生冲突,班主任对这个个性冲动、不服管教的学生深感头痛,无奈之下求助心理老师。小孙告诉心理老师,班主任动不动就要给他父亲打电话告状,而医生说过,父亲血压太高,受不了刺激。
在小孙表现出来的“问题症状”背后,隐藏着对父亲的爱。如果能以此引导小孙找到更好的方法取代跟老师的冲突,问题背后的积极因素就自然呈现出来。——“问题症状”为解决问题提供了线索。
此外,“焦点模式”关注问题或者错误不出现或比较不严重的例外时刻,认为例外经验可以转化为解决策略。
如,女生小韩,倔强孤僻,长期旷课,多次当众顶撞老师。班主任反复做工作,她奶奶才透露:小韩母亲因其难产而死,父亲从此酗酒,动辄暴力相向,小韩五年级时开始离家出走。六年级时父亲病逝,小韩一滴眼泪也没流,过后更绝口不提父亲,也不许奶奶告诉别人家庭情况,并以辍学相威胁。
同样面对小韩的问题,传统的问题导向模式容易感到无能为力:小韩的成长历程是不可改变的,也是现阶段无法与其本人讨论、分析的,老师看到了问题的根源,却无法消除。而焦点解决模式则更可能去探究一系列例外且正面的问题:她在学校一个朋友也没有吗?如果有,他们在一起做什么?这个朋友怎么评价她?旷课的日子,她在做什么?来上课的那些日子为什么没有中途偷溜?她从不或者较少顶撞过哪些或哪个老师?
启示三:如何处理问题
注重合作与沟通的关系建立、注重探究问题的正向功能、寻找例外经验,这些都被“焦点模式”视为解决导向的有效途径。
此外,为解决问题,“焦点模式”中还强调:
1. 建立具体可行的正向目标
2. 注重发挥小改变引发大改变的“滚雪球”效应。
“焦点模式”认为当个体发生小的改变时,与之相关的其他个体、其所处的系统就会相应地改变;只要持续小改变,就会累积成大改变,好比"滚雪球"。而且,小改变较容易成功,成功经验会带给学生力量感、信心、尊严感,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改变的动机和勇气。
那么,这些“小的改变”从何开始呢?“焦点模式”的经典格言是:如果有效就多做一点,如果无效,就做些不一样的④。如前面所言,“焦点模式”深信,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都有与生俱来的潜能与力量,问题学生总有不犯错误或者错误不那么严重的“例外”时刻,无论他们自己是否觉察。老师真诚的肯定、欣赏和鼓励,将成为激发、引导他们改变的动因。
如,阿治上课最爱插话,批评,他必争辩;不理他,则尽情发挥;眼神示意,他干脆就喊:“瞪我干嘛!我又没干嘛!”,无论怎样,教学都会中断,老师们头痛不已。但到了第二学期,不断有老师发现阿治讲话,插话的现象少了,示意他,有时他会笑着以手捂嘴;有时虽不高兴,但只是沉着脸,并不争辩。老师们分析着原因,班主任想起,开学第一课内容比较有趣,他发现阿治前半节课没怎么讲话,后来虽然插话,但示意他时,他只是笑笑摆摆手以示歉意。课后他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他,说,“不错啊,小伙子,过完年成熟了不少。以后不小心再插话,我盯你就当提醒吧?”阿治同意了,后面几天的课,发现阿治虽然还插话,但确实态度好了不少。另一个老师说,她也在一次课上发现了阿治的进步,课后,她很开心地对阿治说:“我发现,过了一个寒假,你已经开始可以管住自己的嘴了,你是怎么做到的!继续努力哦!”当时,阿治挠了挠脑袋,笑了。
从该案例我们也可以看到,“滚雪球效应”之所以能成功,其中关键的一环是来自
3. 强调语言的正向暗示性。
受社会建构主义的影响,“焦点模式”极其强调语言性技巧的运用,并形成了一系列能迅速聚焦问题解决的“话术”。
例如,面对学生的某些问题行为,如果我们用诚恳、好奇、想了解的态度询问:“你一定有很好的理由做……”⑤,他们会比较愿意解释为什么出现某种行为,这样进一步对话的可能性就出现了,我们就有可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用不一样的方式思考问题。
又如,前面提到的阿治,老师一句由衷的:“你是怎么做到的?!”将鼓舞、激励他继续保持良好课堂行为,增加其对自己的控制感,有助于其将无意识行为转化为有意识行为。
再如,有些学生总认为自己犯错是别人造成的,自己是不得已的反应,责任全在别人,对方才需要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运用“焦点模式”的假设性问句顺着其思路问:“你认为对方需要怎样的改变?他怎么做时,你就知道他有改变?当他有改变时,情况会有什么不同?你就会有什么不同?当你有新的、不同的反应时,对方要如何才会注意到你的改变?如此,对方将会用什么不同的方式对待你?你又会有什么不同于以往的反应?如果你能先改变,对方就能跟着改变,你要如何帮助自己先改变?过去是否有成功的例子?这样一连串的逐步引导,可以让学生感受自己与对方行为反应的互动关联,使学生更有意识地控制和选择自己的言行③。
综上所述,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焦点解决模式,将关注点集中于积极因素,着力于发掘个体的自身优势与潜能,在问题学生教育方面确有诸多可借鉴之处。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许多问题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其由来已久,其成因复杂,其转化绝非一日之功,仅靠焦点解决模式并不能解决所有类型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还需要广大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探索、整合,因时因地制宜,发展出更多教育问题学生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① 张彩云.学生行为问题与教育方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② 王晓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③ 许维素.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的应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④ 黄丽,骆宏.焦点解决模式:理论和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⑤ 茵素·金·柏格 特雷西·史丹纳.儿童与青少年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黄汉耀译,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⑥ 项传军.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实践与思考.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
⑦ 魏源.浸润后现代精神的心理治疗模式———焦点解决短期疗法述评.医学与哲学,2004年4 月第25 卷第4 期总第275 期
⑧ 沈黎,刘斌志.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模式在青少年网络成瘾中的运用———后现代主义社会工作理论的介入视角.青年探索,2009.3
⑨ 戴艳,高翔,郑日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的理论述评.心理科学,200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