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班级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班主任做好学生心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就“健康成长”而言,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都是“健康成长”的基石;而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也是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人的心理过程是大脑的认知体验过程,学生的学习方法、行为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基于此的外部呈现。因此,做好学生的心育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非常重要。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班主任由于自身的学科教学任务较重、学生日常管理事务琐碎,往往容易通过谈心等方式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或者是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缺乏心理辅导技巧、使用简单说教的方式,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还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因此,教师担任班主任,认真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责无旁贷的工作。

做好学生心理教育工作,需要结合学生的不同实际,并以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容易忽视对心理困扰学生提供援助,甚至还可能因一些过失行为导致问题的严重,本文通过对相关现象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心育工作方法与策略。

 

一、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挖掘学生潜能

    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后进生群体,他们因为在学业成绩上的表现得不到家长和老师认可,或长期因此遭受到批评和否认,从而对自己缺乏信心,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提出,智能是解决某一问题或创造某种产品的能力,而这一问题或这种产品在某一特定文化或特定环境中是被认为有价值的。”就其基本结构来说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项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认识自然的智能。

    然而,在学校升学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教师往往容易忽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来看待学生,而只单纯的用“分数”和“排名”来评价学生;往往容易重视学生的“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而忽视其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等。

曾经有一位初二的女生向我倾诉,她在数学和物理方面的基础薄弱、天赋也较差,非常想认真听课却实在听不懂。每天被班主任和数学老师要求数学成绩,她感到很痛苦、觉得自己很挫败,不仅产生了厌学情绪,甚至几度要退学。在跟这位学生的谈话过程中,我发现她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孩子,她非常喜爱美术,画的一手好画,讲到美术的时候,她落寞的眼神中又恢复了一些色彩。因此,我鼓励她,在发挥自己美术特长的基础上,尽量将文化课的成绩提升,将来也许可以做一个设计师或美术教师。听到这,她仿佛对自己又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每个人不可能天生在八种智能上表现都很优异,但至少他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所以,对于一些心理功能较为薄弱的后进生来说,教师来要学会用多元化评价制度发现他们的特长、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增强他们对自己的信心,消除长期负面评价而导致的“习得性无助”。

 

二、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情感连接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指出人类具有一些先天需求,并把这些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认知的需求、审美的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顺序以此出现。这些需求基本是按照先后顺序出现的,一般来说,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求

在学习和生活当中,作为学生经常需要面对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各种“要求”,对于一些从小受到父母关爱,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已经具备了自身的“心理能量”,能够抵御外界的压力。然而,对于一些本身家庭残缺、缺乏关爱或亲子关系不良的孩子来说,遇到挫折和压力的时候,没有父母良好的支持,因而更容易导致心理崩溃,造成不良后果。

也就是说,这些在心理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也许是在安全的需求、归属的需求以及尊重的需求都没有被满足过,所以他们自然无法向上去寻求满足认知的需求、审美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比如说,有一个女孩在心理辅导室跟我说,她的父母从小离婚,自己跟着父亲一切生活,而母亲欠了很多外债,债主经常打电话到家里催债,有时候她和父亲不得不重新租房子、反复搬家,以躲避催债。从她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发现,她从小在缺乏关爱的家庭中成长,缺乏关爱与安全感。所以,她在学校学习上和人际交往上的一些异常表现就不难被理解。

面对这样的孩子,需要我们班主任通过日常的观察,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从“教师对学生提出种种要求”的思维转变为“多了解她们的内心需要”,并通过班级活动、同伴互助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归属感和情感连接。先使得学生一些基本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再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出一些较高层次需求方面的要求——如认知、学习的提升等。

 

三、促进学生“自我统一性”的建立、培养其自主性和责任感

    埃里克森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其中,在青春期阶段(12-18岁)的主要任务就是“自我同一性”的建立,避免“角色混乱”的冲突。

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埃里克森认为,如果人在青春期没有建立好“自我统一性”,这一任务就会一直延续到成年期。很多存在心理困扰的青少年,甚至包括成年人,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稳定的自我意识,“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有学者认为,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体验。首先,他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虽然可能和别人共同完成任务,但是他是可以和别人分离的。其次,自我本身是统一的。自我有一种发展的连续感和相同感,我是由童年的我发展而来的,将来我还会发展,但是我还是我。最后,自我设想的和自己体察到的社会人眼中的是一致的。相信自己的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个目标所采取的手段是能被社会承认的。

所以,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心育,应当要避免简单空的说教、直接建议学生应当如何做,而是应当以开放性问题激励学生思考你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将来想要成为什么样子的人?”“自己打算如何规划将来的生活”,在此倾听学生自我内心想法的基础上,适时的给予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统一性”,鼓励其结合对自己的规划和当下的学习,用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目标。强化其自主性赋予学生选择权培养其对自己生活的一种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美)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0:14

[2] (美)戴维·霍瑟萨尔著.郭本禹等译.心理学史(第4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05-01:507-508.

[3]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63-264

[4]  郭金山,车文博.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J].心理科学,2004(05):1266-1267+1250.

 

 

 

作者简介:袁阿潭,中学一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员。工作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初级中学南炼校区,邮编:210033,职务:心理健康教师,职称:中学一级,联系电话:13776627677QQ371490342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