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阻抗显神通
——浅谈班级管理中对学生阻抗及应对策略
心理阻抗在教育中,指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所产生的抵触、排斥和反感情绪。心理阻抗是学校教育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如果学生心理阻抗产生,就会大大降低教师对学生教育的有效性,导致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败。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需要认真分析学生心理阻抗的表现、原因、如何预防和应对心理阻抗,这样才会在教育教学中获得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效果。
一、追根溯源,了解阻抗的成因
1、 同一性受挫
高中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正处在青年期自我同一性的追求和确立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整合人格的过程是由贯穿一生的八个阶段组成,青少年期面临的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一阶段不仅环境面临巨大变化,而且面临自我认识和发展的重要问题。这一阶段容易出现自尊心脆弱、受挫、道德标准受阻等特征。
2、学生对要求其改变或消除旧的行为及观念产生阻抗
因为旧的行为及观念必定有其存在的原因或是后果的“获益性”。如表现不好甚至违法校规校纪更能引起家长和老师学校的重视、关怀、注意,甚至得到照顾等获益。
3、 成长环境养成的心理阻抗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成为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而高一新生则是在以往的学习岁月里往往处在众星捧月的优势中,在他们之间,有很多遇到挫折后很容易形成狭隘、嫉妒、敌对、自大、孤僻、猜疑、急躁、怯懦、抑郁等不良性格。
4、心理过程发展的不平衡
青少年时期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往往不平衡,学习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动机不同,在认知过程中,每个人的内部环境的不同影响,往往容易产生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二、见微知著,关注阻抗的细节
学生的阻抗是教育中不可能避免的现象,而阻抗在教育过程中会阻碍教育的顺利进行,但是另一方面它也会对教育产生积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如何利用和消除阻抗,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寻找其突破口。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教学管理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做到人尽其才;根据学生的气质差异,做到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做到因人施教;根据学生的思想差异,做到对症下药。
(一)如何应对学生情绪的阻抗
高中阶段是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形成期和同一性的确立期,他们难以接受成人的意见和教诲,过度将精力集中到自我上,有的目中无人,狂妄自大,有的又极度自卑,缺乏自信。有些学生在和教师交流时表现为沉默无言,对教师不理不睬。我班上有个学生陈某,以全年级第一名的中考成绩考入高中,但是从军训开始我发现她不和老师、同学交流,每天独来独往,全天不会开口说一句话。甚至连军训中暑都不和校医交流,只是哭泣。在开学一周成功的成为了全体教师关注的对象。
为此,我特意咨询心理老师,以尊重学生的现状,通过细心观察,和父母沟通,了解她的心理情绪的爆发点,并且给她创造了一个安全、独立的空间,终于取得了沟通上的进展。他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减弱,消除阻抗,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她对我敞开了心扉。
同时我也注意沟通的细节,在谈话中跳出班主任的思维定式,没有把学生的问题归结其自身原因。在语句上避免出现“你这次又怎么了?”“你怎么这么不让我省心?”“这次能不能有点反应?”这些会让她产生抵触心理的字眼。而是把她当成普通学生,不是“问题生”、“心理生”,在心理上接纳她,获得她的信任,倾听她的事情始末,找到解决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帮助她解决,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她现在已经和班级几个女同学成了朋友,学习成绩也遥遥领先,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加强。
(二)如何应对学生沟通内容的阻抗
沟通内容的阻抗主要表现在沟通中的口是心非、答非所问。学生行为的目的在于规避谈论事情的核心问题,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转移教师的注意力。
班上同学王某平时学习不是很努力,但是人很聪明,朋友也不少,就是行为习惯很差,没有明显的学习动力,对自己要求极低,来和我聊天也是比较应付的心态,言辞闪烁,不喜欢谈及家里情况。通过家访以及和他初中班主任沟通我发现,孩子家里条件很好,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对孩子的要求可以是有求必应,但是除了能在物质上满足他,其他可以说是爱莫能助。初中开始,因为是男孩子,就一个人独立住在家里,没有父母,甚至是老人陪伴,家里亲戚也只有在他有事情的时候才会露面,愿意无外乎是家族生意事情太多。在我和他谈及如何看待父母常年不在家这件事情时,他轻描淡写地说:“很好呀,他们那么辛苦也是为了我好!”明显的口是心非。
对弈这个孩子,我相信诚心相待,同时了解他的内心需求。童年、少年亲情的缺失最容易引起的就是叛逆,他们表面“坚强、成熟、懂事”,但可能这只是表象,他们的内心因为缺乏安全感而非常脆弱。如果我把他定位为“后进生”,皮格马利翁效应真的会在他们的身上验证,他就是一个“后进生”。我抓住了核心就是他缺少爱,渴望爱,一针见血指出你渴望爱,你希望你的父母除了给你钱外,还可以像其他同学家长那样陪伴在你身边,你渴望有个温暖的家。这一次真的是找对了突破口,直击他的心理堡垒,他低下了高贵的头,向我敞开了心扉。此外,知道了孩子的内心需求,我也坚持谨慎“施爱”,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关注,重视对他的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持。但我认为过犹不及,度很重要,不能养成他对我的过分依赖,把班主任变成他在学校的“妈妈”,这样会削弱他的自主意识,对成长不利。
(三)如何应对学生行为方式的阻抗
在班级管理中,学生行为方式的阻抗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如不遵守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违法课堂纪律,随意讲空话;迟到早退;对承诺过的事情经常反悔,检讨书写了一遍遍,承诺了一次次,行动上依旧我行我素,一样画葫芦;学习上不上进,客观理由一堆堆;生活上拖拉,每次借口不重样……
针对这一系列的阻抗表征,我采取的策略是恩威并施,耐心相伴,狠抓班级细节管理。首先,从细节开始,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培养。责任意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和智力开发影响极大,也是一个人至关重要的品格。高中生在这一阶段有独立、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我们在这一关键阶段除了要进行爱的教育外,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班团活动,鼓励他们承担任务,找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在活动中锻炼,培养责任心。如在教室地面有纸屑,鼓励展开弯腰行动,告诉他们给同学创造一个干净的环境是每位同学的责任;如垃圾桶垃圾随意丢弃,及时清理分类,告诫他们垃圾分类是每个人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学生违法校规校纪导致班级扣分,鼓励他主动承认错误,因为维护集体荣誉是每个人的责任……
其次,增强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强化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这也是减少学生阻抗的重要方法。对学生真诚对待,让他们建立起对人的基本信任,在教育中我们主动对学生脱去伪装,多给与真情流露,客观看待问题。无形中都会加深学生对我们的信任,往往会水到渠成。
再次,学生作为一个个体,都希望被积极看待,正确评价,尤其是班级的“后进生”更是如此。对于这样的群体我们需要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准确定位。对于给自己定位“差生”的同学,要引导他们“洗心革面”,通过对自己的印象管理认识自我,让自己适应学习生活。比如可以给他们一些良性建议如对其着装、发型;用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赞美;可以帮他们制定短期目标,长期计划,引导他们把重心放在学习上。同时要多给他们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学校的活动、运动会、文艺汇演、辩论赛等等,不计结果,享受过程,给他们鼓励,报他们掌声,这样的高中才是多彩的,令人回味无穷的。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教师是爱的使者,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虽然学生的阻抗是客观存在的,但只要我们用细心、耐心和诚心,关爱学生,呼唤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参与,才能真正学习,真正地会学习,真正的学好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