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向职业教育倾斜的优惠政策,这为职教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空间。但随着我国义务教育随班就读事业的深入发展和大学扩招、高职兴起,招生市场竞争激烈,迫于办学压力,各中职校多采取“零拒绝”的方式招生,客观上造成了“特殊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中职校中必然存在且不可回避的一个组成部分,“特殊学生”的教育管理也自然成为班主任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将他们教育好、培养好,使他们象正常学生一样成人成才,便成了班主任棘手的问题之一。很多班主任下了很大功夫,结果却收效甚微。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中职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做好随班就读“特殊学生”教育工作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随班就读“特殊学生”的界定
“特殊学生”是个中性概念,不能把他等同于差生,应将他们视为主、客观条件特殊,需要加以特殊照顾和帮助的对象,这里主要指因为身体某部机能缺陷或损伤(主要表现为视力、听力、肢体、智力缺陷等)的学生。
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能满足他们特殊需要的教育形式,是我国吸纳现代“融合教育”理念而开展的一种特殊教育办学形式,是我国特殊教育界特有的一个术语。200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工作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各级地方政府在发展融合教育、促进残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回归主流社会中,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普通学校重视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尊重差异,适应差异,利用差异,促进“特殊学生”主动而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二、班主任对随班就读“特殊学生”的教育策略
(一)转变观念,学会接纳
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学校领导、班主任、各科教师、班干部等都是学生成长中直接的、重要的教育者和引导者。作为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班主任、学生、学生家长都需要转变原有观念,调整心态,才能激起特殊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真正把他们培养成适合社会需要的“正品”。
1.班主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
有什么样的“观”,就有什么样的“行”。我们必须明确: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它不是选拔或淘汰教育,而是合格加特长的教育。为此,必须更新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即:中职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不是差生,而是存在着差异,只要教育得法,人人都可成才。认真对待特殊学生,促其和谐发展,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现代师德精神的体现。因材施教就需要我们关注特殊学生的差异性,在我们无法改变现实条件的情况下,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自己的教育方法。
2.学生要敢于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残疾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公平,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苦难,只有自强不息,形成“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二)严于律己,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威信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教学需要知识,教改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艺术。班主任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努力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手语技能,展现自身良好的道德修养、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树立起班主任崇高的威信,使自己的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刚柔并济,倾注爱心和尊重是教育“特殊学生”的前提
“特殊学生”无论其外在表现形式如何千差万别,其内心一定是渴望大家认可,渴望回归集体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特殊学生”更是如此,教师要付出几倍于普通学生的爱,以赢得他们的信任。小A,中度智障,性格乖张,狂暴易怒,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有多次自残行为。认真观察后发现他在每次发作之后,总是表现的特别疲惫,甚至流露出自责和后悔神情。我知道,孩子不是故意的。我试着和他交流,问他是不是自己并不想出现这样的局面?他点点头。然后我表示可以帮助他,他用将信将疑的目光瞅了我一眼,没有说话,我知道他的内心一定是需要这份帮助的。我与家长达成共识,细心呵护孩子,尽量减少此类现象。情况得到缓解后,小A也渐渐开始信任我,我趁机引导他:不高兴的时候先离开教室,找老师宣泄或者到操场跑几圈释放一下压力,效果会好一些。就这样,我用真诚的关爱,慢慢打开了小A封闭的内心世界,情绪失控的时候越来越少,以后经常从他的脸上读出快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最好的激励办法是尊重别人,让其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特殊学生”更希望得到班主任尊重。因此,班主任必须用赏识的心态去认识学生,理智地对待“特殊学生”的缺点错误,要善于克制和宽容。嫌弃、斥责、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而挖掘和发现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借机用“升温”的办法造势,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欣赏我”,“老师在期待我”。从而使他们感受做人的尊严,唤起他们的自信心和对美好前途的向往。
适度的惩罚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惩罚是在学生内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必要教育措施,可以使学生懂得规矩,辨明是非,给学生认识错误、明白道理的机会。
(四)因材施教,制定并实施个别教育计划
1.对症下药,设立可行目标,制定并实施个别教育计划,享受成功喜悦
在中职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的基本情况见表1。在了解了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后,就要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这是一份由班主任与家长共同制定的针对“特殊学生”个别需要的书面教育协定,它记载学生的评定结果,该年度需提供的教育安置、相关服务及教学目标。要使“特殊学生”有成功的欲望,就必须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班主任可以帮助他们制定教育目标,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在长期目标基础上,采用任务分析法确定短期目标,通过降低难度,反复训练,增强“特殊学生”不断进步的自信心。(中职随班就读“特殊学生”的基本情况见下表1)
表1 中职随班就读“特殊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表
特点 障碍类型 |
生理 |
心理 |
培养重点 |
视力障碍 |
听觉、触觉、味觉等非常灵敏;体质弱,患病率高 |
性格内向,自卑、孤僻、敏感;沉湎于幻想 |
1.熟悉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技能,发展思维能力; 2.发展听觉、方位知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代偿能力,如通过音乐活动增进听觉的发展,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动作协调能力 |
听力障碍 |
主要是耳聋,而不是口哑 |
自卑、爱幻想;好嫉妒,易冲动 |
借助助听器着重进行各种听力训练,逐步进行发音、说话、看话、读写的学习,增进言语能力的发展; 通过短信与交流,充分利用多种感觉器官,使用手语等配合口语教学 |
言语障碍 |
多为耳聋而引起发音障碍,常斜颈、胸廓畸形 |
压抑,焦虑、恐惧,固执任性,敌对攻击;多动 |
创造交往条件; 尽量恢复和发展言语能力 |
肢体障碍 |
体格发育迟缓,体质较弱 |
自卑、自我中心、任性、消极 |
独立性; 增加与其他学生相互交往的机会 |
智力障碍 |
萎靡不振、语言、动作反应迟钝、智力发育迟缓;身体素质较差;易兴奋,多动、不协调 |
行为固执、刻板;对挫折的耐受力低;注意力易分散;以形象思维为主 |
大多无智力障碍,应积极鼓励他们身残志不残,培养生活和学习的毅力; 适宜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其体质,更有益于磨练意志; 为发展肢体残障儿童正常器官的代偿能力创造良好条件
|
2.建立“特殊学生”的成长档案,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
为了帮助“特殊学生”成长,我采用了《特殊学生成长档案》,尝试提出了“习惯入手、由外而内、梯级养成”的学生行为发展操作方略。通过同学、家长及学生近期的表现等途径,按残障学生类别设计我们指导和活动内容。并将活动的主体由教师的单一主体扩展为教师、学生、同学、家长等多元主体。由于有了学生自己的参与,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更加关注,通过不断地指导与鼓励、反思、修正、再对照、再反思、再修正,从而改进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品格。通过档案记录这个平台,教师和学生及家长可以在这样的空间里,记录下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如学生的第一次领奖、第一次帮助他人……这样全景式的文本、视频、音频成长过程记录,让学生看到了一个不断成长的自己,一个有着发展潜能的自己,会激发起他们更大的发展信心,激励着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其正面激励作用非一般手段可以比拟。
(五)全方位的管理,立体式的教育是促使“特殊学生”进步的必要途径
1.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强化个别教育
在集体中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是培养“特殊学生”成长不可欠缺的基本手段。对于班级里有个别“特殊学生”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的难得机会,学校通过集体的舆论、优良的校风、健康的班风来教育学生,如通过拓展训练、主题班会、文娱节目比赛、节日庆祝活动等,以班委会、团支部、宿舍长为核心,积极倡导学生群体的互帮互助行为,通过对残疾学生的关爱,让身体健全的学生学会爱,承担爱。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是这个集体中独一无二、不可或缺的一员,班级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主角,只有相互帮助和相互竞争,每个人都进步了,提高了,我们的班集体才能越来越好,每个成员才能都有归属感、安全感。同学之间的友善、热情、鼓励,能给“特殊学生”燃起友爱的火花,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享受到同学相处的欢乐。但是由于“特殊学生”生理机能损伤的程度不同,因而个性差异大,认知能力、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必须强化个别教育。小B是个脑瘫患儿,每周一早读时他就会满脸汗水、面部表情扭曲的一只手摁着腹部,一边含含糊糊的要我给他父亲打电话,要父亲赶快来接他。晚上我打电话询问病情,他父亲说已经看好了,明天正常上学。这样的事在以后的日子里规律性和不规律的发生了近二十次,我开始与家长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了解到更多小B的情况,由于父母一直把小B出生时的脑瘫看成是自己的错误,于是过度的溺爱让他形成“应该”思维模式,否则他就“犯病”给人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顿悟之后,我开始转换角色,在小A面前当起了恶人:明确学校关于请假天数与休学的关系,告知如果他再持续下去就有可能会离开班级;小组班级值日让组长给他安排诸如拿墩布、倒垃圾的工作,而不是让他一下课就直奔校门回家;课间操让他在操场一角慢走而不是呆在温暖的办公室的沙发里;只有他提出的合理要求,我依然会很爽快的答应,但是他要是很快反悔我就会板起脸,让他知道选择了就要付出代价。渐渐地他来请假的频率降低了,慢慢的他也会主动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同学了。我暗暗欣喜,规则意识的种子在小B的心中萌发了!三年的培养让他在毕业后顺利成为一家农业文化园区的温室植物养护员。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强化家庭教育,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
学校教育是目前“特殊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形式,在学校里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为“特殊学生”创造了一种自由和谐的成长氛围。然而,回到家回到社会,孩子却出现了“反复”,造成“5+2﹤7”局面。从教育影响来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班主任要定期与学生家长电话沟通或家访,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形成家庭教育合力,以防止抵消对孩子的正面教育作用。
首先,要真诚以待,邀请家长全程参与孩子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及时沟通交流、解答家长们的困惑,以探讨的口吻共同研究教育的方法。其次,鼓励家庭成员正视孩子的问题,采用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能选择冷漠和逃避。如对于个别家长在学生出现问题后一味地袒护、包庇、纵容,认为自己孩子是弱势群体,别人都应该让着他、迁就他的现象,让家长对孩子有正确的认识,能发挥积极作用,协调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第三,帮助家长打消顾虑,鼓励家长为孩子创造更多锻炼的机会,树立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信心。
3.协调好各课任老师和“特殊学生”的关系
各课任老师的教育是“特殊学生”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每天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各课任老师在一起,所以班主任要重视和各课任老师的协调管理,经常性的和课任教师沟通,了解学生在各个课堂上的表现,做到准确、及时、全面了解“特殊学生”的动态,让学生意识到班主任在时时处处关注着他们,使学生和课任教师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
4.不露痕迹,为“特殊学生”创造锻炼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特殊的孩子需要特别的关爱。然而,如果这种“关爱”使用不当,则可能遭到他们的拒绝,甚至变成一种伤害。小C,小儿麻痹后遗症导致她身材矮小,右腿有残疾,行动不方便,不善言语,但是从小喜欢画画,于是我总是不露痕迹的为她创造锻炼机会,让她和同学参加学校的手抄报比赛、班级的黑板报布置,在她和同伴都没有觉察的情况下锻炼了自己,当班级文化在学校评比中获得好成绩,来自班主任肯定和同学的崇拜让她感觉到老师对她的期待,让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慢慢地她开始主动和同学交流,在她的脸上时常浮现自信的笑容……
5.充分发挥环境的感染作用
良好的环境能充分激发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发育。班主任必须重视班级环境的布置,如展览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作品、生活的各种照片,保持班级的整洁、美观,这些都能激励特殊学生积极向上。
(六)激发专业兴趣,憧憬未来职业
中职是以职业实践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它重视实践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中职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都处在l4~18岁之间,各方面的可塑性较大,对培养专业兴趣的可塑性同样强。我通过联系专业优秀毕业生代表来班级作经验交流,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兴趣。小D,听力有障碍,不善言语,但动手能力比较强,我就抓住他的这个特长让他担任课代表,并且让他在课后兴趣小组活动中得到更多的自信心,逐渐地发现他整个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并在2011年市技能大赛植物修剪比赛中还获得三等奖。
(七)允许反复,在反复中耐心诱导
反复是“特殊学生”进步中新旧因素斗争的复杂性的表现,班主任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规律,只有遵循这个规律去工作,把这种反复视为良好的教育时机,用一个教育者的良知,做到引导、引导、再引导,耐心、耐心、再耐心。要要用爱心感化、用耐心转化、用细心激励学生,循循善诱。
三、问题与建议
对于随班就读“特殊学生”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
1.部分家长出于种种担心和顾虑,不愿意向学校老师介绍学生的真实情况。
2.随班就读的德育教研活动难以满足班主任的实际需求,造成班主任在工作中无法有效开展教育活动。
针对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合的教育发展趋势,为更好的做好随班就读“特殊学生”的教育,建议如下:
1.挑选有强烈的社会奉献意识和高尚的人文情怀、能与学生和谐相处的班主任进行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
2.强化“特殊学生”德育研究活动,通过定期召开班主任培训会,加强班主任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3.根据“特殊学生”数量,在普通学校中配备适量的特教教师。
参考文献:
[1]李彦国.如何处理“问题学生”[ J ]. 新课程学习,2010.
[2]聂海艳.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当代教学论坛,2010,(2).
[3]李全道.中职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及策略[ J ].教育学文摘,2014,(7).
[4]黄美容.中职学校“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初探[ J ].广东教育职教版,2012,(5).
[5]戴晓雪,黄婷婷.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J].当代职业教育,2010,(11).
[6]罗鸣春,邓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7).
[7]黄志成.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8]陈云英,华国栋.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试验--农村的成功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9] 陈若葵.随班就读 残障儿童正常融入社会的根本选择[N].中国妇女报 ,2012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