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班级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心理班会课在初一新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应用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版)》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初一阶段是一个关键,从小学到中学,环境改变,课程增多,难度加大,导致初一新生内心发生急剧变化,极需教师和家长的心理指导和帮助。初一学生处于小学和高中的过渡时期,他们在小学已形成的一些行为习惯还未达到中学教育管理的标准,不少学生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作为初一的班主任,首先要认识到培养初一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与艰巨性,把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放在第一位,设法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为他们的美好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班主任的工作中,班会课是传导思想,教育学生的最主要的方式,而心理班会课有别于传统的班会课,更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搜集资料发现,大部分文章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中的班级文化建设以及班干部选拔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而班会课则较少谈及,结合心理学应用的班会课更少涉及。本文将针对初一新生的心理特点,从行为习惯培养的角度,探讨班主任的心理班会课的开展。

一、心理班会课的特点

(一)心理班会课有别于普通的班会课

心理班会课渗透着心理学理念。从心理学上看,人的行为反应人的心理需求,学生的行为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心里产生了偏差,如果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则无需在太多的外显行为上做过多的纠结,解决学生行为问题也能事半功倍。心理班会运用心理教育的理念和理论,在班会课中渗透心理学原理,发挥班主任以人为本的教育意识,运用团体辅导、角色扮演、心理剧、心理活动体验等心理教育的方法倾听学生心声,为学生排解心理困惑。

心理班会课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心理班会不是计划性的,而是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班主任一个人需要同时关注几十名学生的发展,了解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班级现阶段的情况,可以随时变更活动目标。这样心理班会更加贴近班级个体,做到因材施教,更加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另外,心理班会课是团队活动,学生在这个团体活动中感受的是集体的力量,相互支持、相互分享、相互理解,教育的效果也会相应增强,在这样的过程中也能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心理班会课也可以针对班级某位同学的特殊行为问题,运用集体的力量,帮助个体意识其行为问题,推动个体面对问题的能力,通过心理班会课完成交“心”的过程。

(二)班主任的专业素养

在心理班会课的开展如何,首先取决于班主任的专业素养,需要其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高效的行动力。班主任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老师,因此,在开展的过程中,视野和方法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需要班主任对心理学理念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包括学生的心理发展专业知识,心理班会课的取材,开展心理班会课的各种专业方法等。只有心理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班会课才能有效地开展。

二、初一新生的行为习惯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一般在十二岁左右, 他们天真幼稚、活泼好动、好奇心和上进心较强, 他们的依赖性还大于独立性, 幼稚性大于成熟性, 在他们身上还有更多的童年期的心理特点,如果说少年期是一个人由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 那么初中一年级则是一个人由儿童发展为少年的转折期, 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大门的初一学生来说,由于许多地方与小学不同, 在行为规范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习惯是看似小事的大事。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 成就的大小, 身体的好坏, 生命的长短。了解了一个人的习惯, 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知道了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可见, 习惯对一个人是何等重要。但因初一学生具有辨别是非能力差, 自制力弱, 易学易忘等特点, 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绝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采取有效措施, 规范行为, 使他们尽快适应中学的生活,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经过调查和师生交谈,初一新生行为习惯不良表现有:( l) 组织纪律性不强;( 2) 不讲礼貌;( 3) 不讲卫生;( 4) 有些同学不注意团结;( 5) 学习习惯不好, 例如不预习、不复习、 抄作业等。对于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分析其心理原因主要有:小学升初中的不适感;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不完善;初一新生普遍存在学习焦虑,人际交往焦虑问题。

三、心理班会课的实施与运用

(一)心理班会课主题的确定

心理班会是根据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而选择主题的,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根据班级学生现阶段的情况灵活变更活动主题。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预设主题,以某些突发的事件作为题材进行主题的选取。例如,对于刚入学的初一新生,我们可以设计“破冰”为主题的心理班会课让学生相互认识,建立团队。如果发现班上学习气氛不浓厚,班主任可以设计“如何提高学习动力”的主题心理班会课。而对于初一新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重点应该放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主题可以定为:(1)“有缘相识”——破冰的团队活动,相互认识,建立班级的团队意识;(2)“初一,你好”——倾诉学生进入初一的不适应性问题,相互提供解决方法,共同面对;(3)“习惯的力量”——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讨论如何培养良好习惯;(4)“遇见一个更美好的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5)“让心靠近,学会沟通”——同伴教育,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克服人际焦虑;(6)“时间盗贼”——合理进行时间管理,克服拖延症;(7)“打开智慧之门,注意力的探索”——探索注意力集中的方法;(8)“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未来的就业理想,寻找学习的动力,帮助寻找学习的动力。

(二)心理班会课的实施与应用

心理班会课的开展可以有很多形式,例如团队活动,心理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演绎,头脑风暴,经验分享等。确定了本次心理班会课的主题之后,便可根据主题去设计课程的形式和内容了。在这里,我将以一个新生入学第一篇“有缘相识”的教学设计作为例子进行分享(另附教案)。

四、心理班会课的运用反思

在心理班会课的开展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课堂中都能积极投入,特别是在团队活动的合作,大大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长。当然,心理班会的开展,需要班主任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有的能在学生行为习惯问题集中爆发前防患于未然,有的能在问题发生后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心理班会课需要班主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高效的行动力。如果心理班会课的主题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课堂的效果会越好。心理学表明,任何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强烈的心理需求。班主任意识到这一点,在实施课堂过程中,面对突发的学生状况更应该抓住契机,冷静处理。其实,心理班会课,除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成长以外,也促使了班主任更加地理解、尊重学生,让班级管理显得更加地轻松愉快。

心理班会课除了在初一新生行为习惯培养中得以应用以外,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班主任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去设计相应的主题和内容,指导学生健康、向上的发展。

附件:

《有缘相识》

l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进入新的环境产生的变化,认识新同学;

2、情感目标:缓解学生不适应新环境的孤独感和压力;在互助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心;

3、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助人精神。

l  活动过程:

1、活动一:猜猜他是谁?

活动规则:随机抽取一个学号,该同学在卡片上写一个班上同学的名字(保密),然后对TA的典型特征进行描述(但是不能直接说出TA的名字),其他同学根据描述猜出TA的名字。

 2、活动二:寻找“有缘人”

 游戏规则:每个人手中有一个扑克牌,同学按照相同数字间红桃-黑桃,方块-梅花的配对原则离开座位寻找各自的有缘人 ,例如红桃2和黑桃2配对。在音乐结束之前找到你的有缘人并找位置坐下来。音乐结束之后所有人停止寻找,并且就近入座。(注:如果班级人数为单数的话,则增加一个“鬼”牌,拥有“鬼”牌的同学可以任意加入配对成功的小组中)

 提问:(1)找到有缘人的同学感觉怎样?你是用什么方法成功找到的?(2)没有结对成功的同学心情怎么样?(3)通过这个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只有主动去融入这个集体,你才能收获安全感和归属感。

 (还没有找到“有缘人”的同学以最快的速度继续配对。)

3、活动三:有缘相识

1)有缘人之间相互介绍,找到彼此之间三个以上的共同点(如性格、喜好、做事风格等)(2)把有缘人介绍给大家,并说出你们之间的共同点。(3)小组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集体,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我们能为集体做什么事情?3分钟后派代表分享。

4、本堂课收获

师总结:歌德曾经说过:“友谊只能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得到保持”,缘分使我们走到一起,但光凭缘分是不够的,让我们在实践中巩固我们的友谊吧!

          参考文献

1】李博睿.心理游戏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读与写杂志.2015,11:28

2】彭晓滨.在初中班级管理中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新课程学习(下),20132):129

3】徐慧.让“心理班会”伴随学生成长.班主任,20149):37-39

4】鄢敏.怎样培养初一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雅安教育学院学报.1999,(1):6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