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是指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简而言之,是一种通过换位思考、倾听、表达尊重等方式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也可称为同理心。[1]班主任不仅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更是学生成长的教育者。班集体的成长,总是伴随着孩子们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班主任们首当其冲,成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灭火大队”先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缺乏共情能力的班主任,觉察不出学生行为背后未被满足的期待。可能会对学生进行无效说教,“上课要认真听讲;与同学相处要互相谦让;作业要独立完成”之类的不痛不痒的话,不了了之;也可能权利压服,“你不仅在课堂上影响同学,连老师说的话都敢不听了,胆子这么大......”直至学生屈服认错为止。如果权利镇压失败,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甚至还可能发生辱骂、拖拽、请家长到学校等偏离原始事件的大冲突,这是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极力避免的。
一、 觉察期待,合理共情
共情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比较合理呢?接下来我以平时接触过的事件为例,从以下两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一下。
1.换位思考——起立事件
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民主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班主任工作要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就应该处理好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效的办法就是——换位思考。[2]这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是合理共情的催化剂。
班会课上,我看见小阳同学拿起笔往后排另一个同学身上扔去,便要求他起立问话了解情况。但面对“起立”这个要求,小阳坐在位置上低头不语,沉默应对。在我逐渐走近他并再一次重复起立的要求后,他的表情虽然变得越来越紧张,但依然不为所动。全班的目光在我和他之间扫动着,一股烈火在我心中悄然燃起。但理智告诉我,这场纷争,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最后下不了台阶很可能是我。
想到这,我转身对全班同学说:“你们觉得我请他起立后会对他做什么呢?”话音刚落,就有不少同学说出了我的想法:“老师可能是要批评他”“可能要问他刚刚发生了什么事”“......”。
“刚刚同学们站在老师的角度说了自己的想法,是的,我确实只是想了解一下情况,那现在老师也站在小阳的角度,想一想他不起立的原因吧。”我在班级慢慢踱着步,平复自己的心情。“也许是因为他觉得事出有因,自己没有错,但不知道要如何为自己辩解;也可能是因为知道自己错了,又怕被批评;又或者确实是不知如何是好,于是选择了回避。像一只受惊的小刺猬,把自己的身体卷曲起来保护自己,却不小心向我露出了它的尖刺。但尖刺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不能,反而会伤到自己和别人。”“还会让事情变得更严重,本来只是一件小事,到时候就变成大事了。”孩子们纷纷表达着自己的想法。我走近小阳,对着他说道:“小阳,老师只是想和你好好说话,了解情况而已。希望下次我们不要再把事情复杂化了,好吗?”小阳看着我,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大部分班主任能做到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懂得共情的班主任,不仅自己能做到换位思考,还会引导孩子体验老师的感受,培养他们共情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关心尊重——喝笔墨事件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孩子的成长历程,会有种不顾一切要获得关爱的情结。孩子表现出不好的一面时,有时也是在提醒我们,他需要被关注,渴望被关心,他还有期待未被满足。小明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老师,不好了,小明刚上课和小红说他敢吃笔芯给她看,小红没理他,结果一转头,他真把笔芯里墨吸起来了,科学老师让你快去看看。”上课没多久,班长就跑来办公室求助了。在跑去班级的路上,我思绪横飞,走上台阶,一眼就看到了在水池边漱口的他,六年级的孩子了,个子都和我一般高了,到底是在想什么,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我走到小明身后,不知该先和他说什么。但我的怒气应该已经弥漫了整个空间,以至于漱完口的他头都不敢抬一下。一直站在那里,像是在等待我的审判。
看着他狼狈的样子,回想起五年级刚接班时发生的事,由于他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爷爷奶奶虽然对他万般宠爱,还是弥补不了父母之爱的缺口。有一回,***妈答应他放学来学校接他,那一天排队做早操时,他就显得异常兴奋,到处和同学们分享,恨不得公告天下。他那眉飞色舞的模样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他是渴望得到爱与关注,却不知道如何正确表现自己的孩子。
想到这,我有点于心不忍:“笔墨有被吞进肚子里吗?现在身体有哪里不舒服吗?”原本以为是要被劈头盖脸骂一顿的他,对于这样的关心显然有所触动。他抬起头和我对视着,眼神里没了平日里的无所谓,在接来下的对话中他有问必答。我也和他强调了以伤害自己或别人的方式换取到的关注,是得不到长久的爱与关心的。
那一次的经历,让我明白了班主任在解决问题时为什么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态、宽阔的胸襟。因为唯有如此,你才能静下来心来觉察、把握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关注到孩子而不是错误。特别是当学生已经意识到了错误,与其生气,不如关心;与其说教,不如提醒。能走进学生心里的关心与尊重,帮助他们正视自己未被满足的期待,才能让学生自觉地反省和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正确表达自己的期待。
二、对待期待,多管齐下
“共情”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美国著名作家弗格森说:“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打开这扇门。”孩子虽小,但也是如此。如以上两个事件所展示的,共情有时候只是加深了彼此的信任,拉近了班主任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让班主任走近了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为班主任更准确了解学生、觉察他们的期待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但要真正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我们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也离不开孩子自身的努力以及时间的作用。被关注是一种幸福,但有时过度的关注,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反而是一种负面的强化。
每个人都有自身净化能力,许多问题随着他心智的成熟、阅历的增多、知识的积累会自然消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的非常棘手的难题问题只能靠一样东西解决,即饱含耐心的时间;而对于教育,那就是永远要对孩子怀着无限的期待![3]
三、静待花开,与君共勉
回顾自己的班主任生涯,有时很有成就感,有时也很受挫。成就感更多时候源于当下,可能是孩子行为发生改变的那一瞬间,可能是我终于觉察到了他们未满足的期待的时刻;但当我发现下一次向我发起挑战的还是那个“他”时,那种挫败感有时能磨灭掉所有的成就感。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在这样的状态中游离着。
直到有一次,同事的一句话点醒我。“你没发现他一直有在进步吗?虽然犯错的还是他,但次数已经不像之前那么多了。”确实,他虽然还是不断犯错,但他并不是一点也没改。改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时间视角上看,随着班主任工作的介入,他的不好的行为出现的频率整体呈现越来越低的状态。俗话说,静待花开,虽然不知道他的花期是什么时候,但我愿意耐心期待。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0
[2]陈吉松.换位思考与班主任工作[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6,(3~4):72-73
[3]郑立平.我们变,学生才会变[EB/OL]. http://www.sohu.com/a/656583_100934, 2015,01,06/201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