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班级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眼中有学生、心里有能量、处事有智慧

 眼中有学生、心里有能量、处事有智慧

踏上小学教育岗位六年,班主任工作生涯也即将迈入第五个年头,由于每次都是中途接班,所以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在不长的时间里已经带了两届学生。从懵懂青涩但踌躇满志,到疲惫迷茫依旧咬牙坚持,再到近一年多重新找回做老师的初心与自信,感觉自己仿佛重生了一般。这种“重生”是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积累经验,是充入融入学生家庭成长环境后的观察自省,更是一种理念的更新和行为的重塑,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一、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拥有一份同理心。
班里曾经发生这样一件事:出黑板报的几个小朋友由于见到后面黑板报被擦掉了,于是利用中午练习站队的时间在教室内补黑板报,见他们晚下去了体育老师就让全班陪他们再练一遍踏步。这下几个男生不干了,带头朝着几个晚来的孩子说“我恨你们,害我们再踏一遍”,于是几个小朋友跟风起哄,大喊“我恨你们”。出黑板报的同学很受伤,都忍不住哭了起来。知道了这件事后,我再次感受到了现在的小朋友不懂换位思考,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语言的杀伤力。那么我该怎么做呢?骂一顿的确是简单粗暴的“好办法”,但可以让孩子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忍住内心的怒火,让全班小朋友回到教室坐定后,温和地问:“为什么班级后面的黑板报有些地方没有了?”原本准备挨批的男孩子们顿时一愣,不久班里有些同学的脸上就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有的说:“是有人在后面打闹时蹭掉了。”“可能是有同学到后面图书角借书不当心碰到了”。。。。。。见同学们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我顺势说道:“原来几位同学是为了弥补其他同学不经意的疏失而留在教室将我们的黑板报补完整的。”教室愈发安静了,几个带头的孩子都低下头躲避我的目光,有的不安地搅动着小手,我问其中的一个孩子“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呢?”他说:“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帮班级补好了黑板报,不该骂他们。”“你们觉得呢?”我转向其他孩子,只见大家都不由自主地点点头。我又说“今天天气炎热,相信有些同学是踏步热晕了才会情绪有些激动,不是故意想伤害那些小朋友,但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开口前能多想一想。老师也要提醒其他补黑板报的同学你们是为了班级黑板报的美观而留在教室的,但是以后有集体训练的时候还是要先参与集体活动比较好。”一场小风波就这样过去了。
像这样的小事在任何一个学校和班级都会经常发生,正是这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串联起了孩子校园生活的底色,不仅要告诉孩子做哪些事情不正确,更要讲清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懂得换位思考,拥有一份同理心。同时,我们要注意不随意对孩子贴“标签”,孩子的状态都是成人言行的投射,我们的言语、态度会一步步推着孩子向着我们的预设前进。如果能够将孩子正能量的一面不断强化,那么负能量的一面就会不断弱化,就像黑夜白天此消彼长。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启发我们:“期望什么,就会得到什么;相信什么,就会实现什么。”想要培养出懂得换位思考有同理心的孩子,我们一定要首先相信孩子就是这样的。
 
二、尊重差异,引导不同个体的融合
每个班级里都会有那么几个特殊的孩子,有的特殊在行为习惯,有的特殊在学习困难,而大部分是行规和学习的双困生。我们班级就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小杨。第一次见到小杨相信没有人会不喜欢他,圆滚滚的模样、软糯的声音,整天都是没心没肺的笑嘻嘻的样子,特别是在这个大多数孩子都精明而早熟的时代,天真的小杨更显可爱无邪。但是可爱的外表只能给人不错的第一印象,相处中展现的个性品质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受欢迎。小杨的行规习惯很差,喜欢吃笔、吐口水,几乎所有任课老师都借给文具给他,但无一例外被他“摧残”地四分五裂。如果说成年人可以包容他,那么让小朋友包容他的行为就有点强人所难了,一开始小朋友们在老师的鼓励下还是十分乐于助人的,他有困难都愿意借东西给他,但是不久便就他的“恶行”纷纷告状。更要命的是他经常不洗澡,到了夏天味道很大,小朋友们便觉得他不爱干净,不肯与他玩耍,导致他大哭大闹,与班内同学渐行渐远。小杨的问题与他的家庭情况息息相关。从小没有妈妈的关怀,在爸爸、爷爷粗糙而宽松的教育方法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小杨,对自己的卫生习惯不上心,缺少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能力,而这第一点很难从他家长处得到积极的支持。在和他爸爸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他爸爸每周一休息,上班在嘉定,所以除了周一之外没有时间辅导孩子,而由于奶奶瘫痪在床所以爷爷精力也要用来照顾奶奶。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理想无法借助外部支持辅助孩子。所以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在校内的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扭转习惯,补缺补差。
最让我头疼的是怎么让他融入班集体,在班级里交到朋友。现在的孩子已经不是几句大道理可以说服的了,他们个人意识的觉醒越来越早,对事物也有自己的判断,老师因此无法强求一个孩子去接纳另一个孩子或者让一个孩子一定要跟另一个孩子玩耍。那么怎么办呢?这时我想到了曾经读过的《小王子》的故事,小王子对玫瑰的爱源于他为玫瑰倾注了时间和心血,才使玫瑰在他生命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作为老师,想让孩子们之间产生友谊和感情,应该在讲道理之余创造机会,让他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比如共同参加体育比赛,共同布置教室墙面,共同劳动等等。哪怕是吵架,哪怕是一起吐槽作业多,只要有一件事让他们共同为之努力,他们就能产生联结,就有机会融合在一起。通过观察我发现班里有个小男孩很乐意和小杨玩在一起,后来我从家长处了解到他们俩去年暑假里在同一个暑托班里,在陌生环境中遇到熟悉小伙伴,交流便多了起来,刚开班时他们曾为了一件小事打了一架,但家长随和的处理让他们打出了革命友谊。所以我经常让这个男孩带小杨一起玩儿,借此他也能交到一些新朋友;没有人跟小杨玩的时候,我就跟他一起做游戏,有的小朋友看到班主任跟他一起玩耍时也会想加入;每次做值日的时候,他都十分积极,我也会借此机会告诉他的组员们,你们小组里有个热爱劳动的好同学。通过这样点点滴滴的积累,小杨在班里的伙伴渐渐多了起来,小伙伴发现了他身上的优点,便不再将关注点放在他的缺点上了。
新西兰和美国都是由移民组成的国家,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因为在战争中他们一起流过血,在国家建设中一起流过汗,在应对天灾时一起为受难者流过泪,集体记忆和集体经历让他们凝聚在了一起。班集体中也一样,孩子们之间的故事让他们链接在一起,让他们从陌生人变成同学。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强求一个孩子去接纳另一个孩子,那么被迫的妥协必然会在不知不觉中滋生怨恨。若能想法设法创造机会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为一个目标努力,他们一定能产生共鸣,发现彼此的闪光点。
当我还是一个菜鸟班主任时,也曾经抱怨过学校活动太多,本来可以做练习册的午休出去排练节目,本来可以补缺补差的放学后时间让位给了各种社团。但是做了几年班主任后我渐渐明白了,孩子渴望五彩斑斓的生活,集体活动充实着他们凝聚着他们,让他们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他们的世界不再只有“我”,还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他人”。
 
三、我就是答案,让自己成长
佛说:“一念超生,渡人自渡。”一直说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但改变自己是改变他人的前提。
刚踏上班主任岗位的时候,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中遇到许多困难,我时常会抱怨:“怎么会有这种乱七八糟的学生”,“怎么会有这种不讲道理的家长”,“天天不交作业不管,掉了块橡皮马上找到你”。。。。。。后来我才领悟到:“难搞”的学生、家长每个班级都有,只是数量多少而已。为什么有些班主任不焦虑不狂躁呢?为什么有些班级的家长看上去如此善解人意呢?原来是我自己的心理能量不够才无法应对教育中的波折和挑战。
记得去年四月一次全校性的展示活动结束后,我带着班级表演完的小朋友从操场一边退场,这时一位老教师悄悄提醒我“快去让他们把外套披起来!”我这才意识到,虽然天气尚可,但穿着演出服的孩子们还是会感觉冷,弄不好容易着凉。而旁边有这么多家长看着,也许他们内心早已急切地希望我快点提醒孩子们批上校服了。孩子们最终及时穿上了衣服,如果没有其他有经验老师的提醒,这细节落入家长眼中,即使不生气,也一定会对我的不周到而产生抱怨,未来如果再有别的事情发生,家长便很容易质疑我这个青年班主任的能力。
我现在意识到除了部分真正不讲道理的家长以外,大部分家长如果跟你就某件事纠缠不清,很有可能不是对这件事本身有想法,而是此前桩桩件件的事情累积起了不满。同时,如果老师的话语不能让家长感受到温度,是很难让家长认可的。做了班主任后,我不可避免的有许多事情要和家长沟通交流,当然还有“告状”。有一次男生小宁体育课后在水龙头下浇头,头发全湿了,放学了我与他家长说明了这件事,没想到他的家长不置可否,既没有对我的话表示支持,也没有批评孩子。现今重学习、轻行规的家长不少,一般家长不置可否时,我就会在心里对自己说“瞧,又一个纵容孩子的家长”。但是那天我看着孩子湿漉漉的头发,下意识地对家长说:“体育课玩热了,用这种方式消消暑也不是件大事,但是天气渐渐转凉,他这样容易生病。”没想到听到这话他的家长马上说:“好的好的,谢谢老师。”然后转向孩子说:“听到了吗,不许这样了,要生病的。”我想:家长态度的转变是因为他从我的话中读出了对孩子的关心,他明白我的出发点是真心为了孩子好,所以他才认可了我的“告状”吧。
这两年我不再总是疑问“家长为什么。。。。。。”,而要叩问自己:“是我做了什么,让家长变成这样。”借用疯狂动物城中的一句话“look inside yourself and recognize that change starts with you”(审视自己的内心,改变从你开始)。能带我们走出困境的只有我们自己,能赢得家长信赖的是我们的专业敬业,眼中有光芒、心里有能量、处事有智慧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作为八零后的小学时代有拨号电话、BP机,有跳房子、橡皮筋,那时没有地铁,时光很慢,路很长。我儿时的老师们应该不会预见二十年后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现在的我也无法预知下一个二十年孩子们生活环境的巨变,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新的教育问题也将不断涌现,我们无法预见,但必然可以共同见证。
白岩松说:如果父母知道孩子成长中的所有细节,他们会觉得惊心动魄。的确,也许我们在感叹现在生活的便捷和多彩,但对孩子来说他们的茫然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每一天他们受到各种信息的轰炸:抖音、王者荣耀、VR、网红、炫富、读数无用论等等。
那么我们的教育可以做什么?我想,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有些东西始终是无可替代的,而这种不可替代的东西正是孩子成长的核心,也是未来他们抵御茫然、适应环境的铠甲。那么不变的又是什么?是人对和谐关系的向往,对朋友的渴望,对梦想的追求,对个人成长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站在一个更广阔的时空,让学生在人际关系中摸索与不同他人的相处方法,在学业与娱乐之间取舍平衡,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特长爱好,在阅读中向内认知、反思自省。
感谢这四年的班主任经历,让我体验了万千滋味,接触了各种家庭,更令我重塑了自己的教育观念。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确实是许多的不可抗力,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在有限的时间里,引导学生拥抱这个变化世界中不变的东西,知道世界有“我”有“他”,尊重生命的差异,拥有一份同理心,同时教师要懂得用自己的改变带动学生的成长!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