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行为偏差,通俗是指他们在校行为异于常态。如破坏课堂纪律、欺负同伴等不符合学生行为规范和守则的行为。行为偏差生是学生群体中的特殊部分,往往给我们留下消极形象或灰色的印象。当孩子的行为偏差不仅表现在自己身上,还表现在与同伴关系中时,如欺负行为,老师常为自己的无力引导而犯愁,甚至心灰意冷。教师对学生博大的爱在这群特殊学生中间会逐渐失去它原有的温度和光辉。其实,我们不妨去了解、研究,并应用一下著名的“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效应源于一个古希腊的美丽传说。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它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后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等心理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证明学生的良性发展与老师对其的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期待)足以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所以,为了克服部分学生的行为偏差,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横看成林侧成峰”,正面看待他们,调整教育对策,克服其行为偏差。这样,就会在他们身上重新看到美丽的发展风景。
一、从“放弃”的边缘折回
阿尔佛雷德.阿德勒在其《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提出“自卑感——心理补偿——卓越感”的观点,这为我们解读行为偏差儿童及其教育是有帮助的。行为偏差生有追求卓越感而非混世的心理。偏差行为是学生心理补偿的外在表现,而非带有恶的本性;偏差行为源于学生社会情感发展弱,而非自私自利。教师工作的本质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交流。正因为是灵魂的对话,所以当教师无法与这一个灵魂交流时,就会失去信心,偏少关爱,也想放弃教育。这样,行为偏差生便很可能变本加厉,“破罐子破摔”。所以,老师要本着职业道德和信念良心,从“放弃”的边缘折回,正视他们,教育他们。
笔者曾遇见过一个行为偏差的孩子小A,某老师觉得他已“无药可救”,甚至在他面前也说 “你无药可救了!”,在这位老师的课上,他的行为表现得“无药可医”,并且毫无悔改之心。如,拿粉笔把自己的两只小手涂得跟绿巨人一样,还在教室地板上随意涂画,完全不管老师的告诫或劝阻。可是,在其他老师的课上他却不是如此的激烈和糟糕,虽也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但他也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安静地“徘徊”在老师身边,期待老师原谅错误行为。所以,我们要相信魏书生说过的:人心与人心之间,就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对着对方心灵的大山呼唤:我尊重你……那么,对方心灵高山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我们要发挥“期待效应”的作用,用我们深情的期待去呼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希望着,自己是有发展前途的。我们要坚信,他们还是孩子,每个学生的明天都应是充满阳光和满怀希望的。让我们从“放弃”的边缘折回,用爱去唤醒他们,克服他们的偏差行为。
二、从“接纳”的视角肯定
对于行为偏差的孩子,不仅我们老师需要接纳他,更要引导班级同学接纳他们。当然,“接纳别人”并非易事,接纳行为偏差的学生不易,接纳会欺负同伴的学生更不易。
在笔者任教的班中便有这么一个行为偏差生小B。同学们常来告他状。他拿着一件灰色的衣服甩人,同学们跑来告诉“他拿抹布甩人”;上完体育课,他没有随大家一起回教室,中途折回操场玩耍,同学们跑来告诉“小B又疯了,他又逃了”……没有了信任和接纳,同学眼中的他也都变了样。要引导学生接纳小B确实很难。因为在以前的数学课上他满教室乱跑,折断同学的铅笔,画花同学的书本;课间随意乱扔同学的铅笔、橡皮……历数种种,要同学们接纳他真心不易。但是,在笔者的接纳和教育之下,小B并非没有变化,他入学初打人行为逐渐得到了控制,他能把教室的花儿养得很精神,能在美术课、语文课上积极发言。于是借着这些契机,笔者在班里教育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要看到小B的进步,不能只盯着过去。渐渐地,小B身边的玩伴多了,他也更开朗,僵硬在他脸上的笑容也自然、温和、阳光起来。笔者又特意在班中设立了“小花匠”一职,让他精心照顾花儿,希望他在爱护花儿的过程中用心感受生命,珍视生命,用爱花之心去关爱同伴;同时也更希望班级中同学能看到他身上的闪光点,愿意接纳他。他对花儿煞是爱护,了解习性、定期浇灌,因而花儿长势喜人。两个月后,笔者授予他“爱护花儿小天使”的称号。同时,还在班里表扬他“只有拥有爱心的孩子,才能浇灌出这么美丽的花朵。”班级学生认识到小B也是有爱心的,更愿意靠近他,重新认识他,甚至悦纳他。小B在被肯定的同时,更加认真地做好每件事,也更愿意接受人们对他的教导了。
所以,我们要从“接纳”的视角肯定。小B不是无药可救的,不是永远消极的,他同样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我们教育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的追求方向、目标与社会要求保持一致。我们要用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寻找其长处,并以此为突破口,激发自信,悦纳他们,让他们克服融入学校群体的障碍,引导他们从某一欠佳状态发展到另一优势,然后凭借这样的优越感,朝人生发展和社会期待的方向积极发展。
三、以“期待”的心理帮助
对于行为偏差儿童,其心理期待不能通过正常途径获得满足时,他(她)便会想到使用非常途径,制造麻烦引起大家关注;而且当这些手段还是不能达到目的时,他便会使用其它错误手段。一个学生表现出某个错误行为,通常是他(她)为自己设置了一个错误目标。因为追求错误目标导致错误行为结果的出现。所以,我们需要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期待。然后遵循“期待效应”,积极予以心理援助,帮助他们克服偏差行为。
班里的行为偏差生不是不能胜任学校生活或学习任务,只是他们的学校生活适应不好,存在进入学校前的生活方式与学校生活方式不一致现象。为此,老师要尽量了解学生的原有生活方式,发现这种方式与当前学校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所在,以期获得教育突破口,找到偏差行为背后的目标或动机,进而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目标或动机的弊端及后果。这样的心理帮助方式,实践证明是能较好克服偏差行为的。
譬如,笔者班中的小C同学,她头脑灵活,情感丰富,语言细腻,思维活跃。可是上课极不专注,自由散漫,在书上乱涂乱画,也会随意撕下书本一角擦拭鼻涕等。遇上家人偶尔晚接,就会哭得气都喘不过来,担心家人把她给忘了。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到在上幼儿园时,有一次爷爷忘记去接,小C等待很久,也是哭成这个样子。而近期家中妈妈生了妹妹,对她关注减少,有可能让情感特别细腻的她萌生被“忘记”的可能。猜测到小C同学的这些表现是缘于家中多了一个小妹,让她原有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曾是家中唯一的焦点,而今焦点变成了妹妹,她受到的关注变少了。她就采取哭闹、不完成作业等错误行为方式,引起家长更多的关注。而当这种心理期待仍得不到满足时,她便又采取下课老是粘着老师的行为方式。
在读懂她这些错误行为方式的背后是期待“被关注”这一目标或动机后,笔者采用目标“期待效应”,为她树立正确的行为目标。以她超强的语言学习能力为契机,有意识地引导她通过语文学习上的突出表现引起同学、家长关注,满足期待心理。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她积极举手,就奖励“善于思考、积极发言”的责任卡;静心端坐倾听同学发言,就发给“认真倾听”的责任卡。有意识地让她的责任卡多于其他同学。经过六周左右的强化,她在课堂上的关注度被提升了,她从老师和同学的表扬中感受到了“被关注”。当她把责任卡带回家,在爸爸妈妈面前“炫耀”时,又得到了家长的赞赏和关注。正因为寻找到了引起被关注的正确目标,并采取了适当的强化教育方式,她的学习情绪也稳定下来了,偏差行为大有改善。此后,笔者再对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她学习积极、书写整洁,课后积极融入班级活动,也不再过多跑来老师办公室了。
“期待效应”揭示了教育规律,我们的教育实践也证明: 老师如果不断“充满期待”言传身教,他们往往就会按着这样的期待方向发展。老师的期待就是指明灯。对于行为偏差学生,我们更要读懂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理期待,同时满怀期待地正视他们、教育他们。
【参考文献】
⑴周宏.对罗森塔尔效应的审视与反思[J] .教学与管理,2012年06期
⑵王妍.论教师期待效应[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年06期
⑶江建利.“罗森塔尔效应”在后进战士教育转化中的应用[J] .求实,2009年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