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班级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心理咨询中的“咨询关系”思想对中职班级管理的启示

 中职生作为学业教育阶段的特殊群体,长期的学业成绩落后,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较差的师生关系等因素,最终形成其不同于其他高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面对班级管理的中职班主任,经常被学生恶劣的行为问题所折磨,试图通过不断降低对学生的学习期待缓解压力,最终形成学生表现更差,教师职业价值感不断降低的恶性循环。

在中职,谈“当班主任”色变的状况下,如何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效果一直是各校领导及专家热衷研究的课题。笔者确定主题前,曾在“中国知网”进行大量的文献筛选,统计分析发现,对“中职班主任管理”进行检索,相关文献大概在250篇左右,其中自2008年开始,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研究逐渐得到相应的重视。近十年来,研究者从学校层面:如主题班会、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摸索;也有从教师层面:如中职学校班主任应该具备的理论素质、爱心与责任心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最多的是从学生层面对班主任管理工作进行策略指导:如管理学生归因方式、情绪稳定性等。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在各中小学普及,关于心理学对班级管理的指导作用的研究增多:如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班级管理策略、某些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工作的应用等。这些研究均能够帮助中职班主任更了解学生特点,为提高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指明方向。

但是,无论是从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层面的分析,最终要运用于班级管理中脱离不了三者的关系平衡,尤其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某学生因为对某科老师有偏见,进而拒绝学习这门学科,出现上课不认真听,敌对课堂等不良现象,哪怕他可能并不讨厌这门学科。由此可见,关系是所有心理定律运用的基础环境,关系是进行其他教育与管理的土壤。本文基于此,结合咨询中“咨询关系”建立的几点重要原则,对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模式探索。

一、心理咨询关系的简介

    人是社会性群体,自人类诞生起就开始了与周围人和环境的沟通交流。任何有效的社会活动都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咨询作为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一种社会活动,想要取得良好咨询效果,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咨询关系当然也是至关重要的。

但在心理咨询发展初期,心理治疗技术最先得到重视。比如心理学鼻祖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系列技术,行为主义的阳性强化法等操作性技术。但是随着心理咨询瓶颈的到来,技术的作用越发显得效果甚微,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曾指出:许多精心操作的心理技术之所以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是因为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并没有建立起令双方满意的咨询关系。随后提出“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咨询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趋势。“心理咨询中,只有咨询员为来访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咨询氛围和咨询关系时,来访者才可以安全、自由的对自己的情感、问题进行探索,进而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达成自我实现。”

由此可见,咨询活动非一方主导活动,而是咨访双方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一种合作态度,这种合作本质上就是咨询关系。

二、班级管理的实质和基础是班主任与学生的人际关系

正如咨访关系在心理咨询中起基础和核心作用一样,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在班级管理及学生教育中的作用更是毋庸置疑。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教育经费投入也不断增长,但是教育质量并却没有起到预期中的改善和提高。有专家指出,教育投入与质量增长之间的不协调,关键桎梏在于师生关系上。教育条件、教育设施、教育效果全部要通过基本师生关系发挥出来。肖川(1999)指出,师生关系具有无可替代的教育力量,教育过程是师生关系不断建立和完善的动态过程。

而中职生群体,虽然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渴望被认可和帮助。但由于长期传统教育对职业高中的偏见,导致其从入学之初就表现出明显的自卑心理,加之以往学业成绩较差,形成过低的自我认识,对于周围世界经常表现的并不友好。大部分中职生都因学业困难遭受过来自父母和老师的责骂与不公平待遇,从而长期处于人际关系紧张状态。人际交往技能欠缺,人际交往能力不足,要么不喜与人交流,沉默寡言,要么自视清高,自我孤立。此处不得不提的是,中职学生的原生家庭内部关系紧张程度也远远高于其他阶段学生。

由此可见,在职业高中,人际关系的需求程度并不亚于他们对知识追求。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需求,仅次于安全需要,甚至在感情上比生理需求更加细致和细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最大限度发挥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更能够有效帮助中职学生勇敢面对自己,从根基上改善性格缺点,从而接受学校知识教育就并不难了。不是教育内容第一,而是教育关系至上。

三、“咨询关系”思想对中职班级管理的启示

心理咨询关系作为一种助人自助的人际关系,跟师生关系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下面将从咨询关系建立的4个核心基础入手,探讨如何建立有利于班级管理的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为中职班级管理工作提供更加新颖和积极的启示。

(一)归还话语权给学生,借助倾听了解学生的多面性

对于职业心理咨询师来说,倾听是第一位,表达是第二位。倾听对方不仅可以了解对方,而且能使对方感受到被关注和尊重。同时,倾听并不是“听着”而已,而是需要在实践中刻意练习的一种搜集对方说话信息的能力。

当今小孩子的话语权很高。“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插嘴”已经不适应他们这一代。独生环境使得他们必须要跟成人进行对话。所以教师,也要学会接受来自学生的平等对话。

班级管理的基本途径在于师生对话。无论是处理学生间的问题还是动员学生参加各项活动,都务必倾听学生的想法。心理咨询中,倾听的第一条原则是不批评。在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中,班主任首先要能够抑制怒火,无论学生讲述的事情有多么荒谬,在过程中先不要批评或者表现出愤怒情绪,否则整个谈话就会变成情绪主导的会谈了。在谈话倾听过程中完成两个任务(1)挖掘整个谈话事件中学生做的不错或并不是很差的地方(2)记下1-2点需要指出来的问题,切记勿多。其次,倾听之后需要“移情性理解”。即“共情”,口语中的“感同身受能力”。实际上没有哪一个人真正能够对别人感同身受的,时刻记得“这个学生首先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这样的身份,是一个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共情的小技巧。“去标签化”学生身上的各种标签“学生”“班干部”“×班一份子”“成绩差的”等统统去掉,去感受他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的情绪,先肯定再就1-2个问题进行平等缓慢探讨,实现移情性理解。

 例如:新接手班级一纪律委员(男生B)被一个女生A私下投诉,说他偷拍她的照片,发在他们初中同学群里(并有截屏为证)是个变态。面对这样的情况,班主任该如何找学生B谈话呢?

首先警惕给问题学生贴标签,可能出现的先入为主的标签有:男生对女生偷拍,是否可能是心理问题;学生干部,可能有欺压学生行为;平时学习就不太上心的学生;是一个由离异妈妈带大的男孩子等等。在谈话之初,我只去体会他是一个16岁的男孩子的感受(去标签化),并没有拿截屏证据要求解释,也并没有想当然的认为他是学生干部,是男孩子就要勇敢坦诚。而是通过询问他在管理班级过程中是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入手,试图打开他的倾诉欲望(心理咨询的协助性原则),在倾听与肯定过程中引导到A同学身上,表现出不经意间的询问。结果B在沉默了两秒之后就开始自行解释这个人,说明了是A先偷拍自己,发在初中群里,自己才这么做的。而且A同学在下课期间踢了B一脚,当时好多同学都看到了,他觉得特别没面子。我听了之后,立马夸奖了B同学是一个善良的人(倾听中寻找肯定点)被踢后没有踢回去没有报复,有班干部的风范等等,老师非常理解你,B委屈像是得到了认可一样,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说自己是好男儿,绝不动手打女生的……这样,后续指出做法中两个不足指之处,B很容易接受,最后得到相互致歉的良好结局。

(二)做一个真实坦率的人,再去做好班主任

     职业心理咨询师被要求在咨询过程中价值中立,即不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来访者身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咨询是态度和情感上的互动沟通。而传统应试教育中的教师是冷漠的,教师总是作为拥有知识、道德、才能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试图时刻给学生“为人师表”的风范印象。在这种掩盖了内心真实感受的教育者面前,学生自然不愿意吐露真情。

     国内教育专家对中学生认为最重要品质评选中,“真诚”位居前列。罗杰斯也强调,在人际关系里,真实至关重要,“因为正确的移情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除非他们是真实的,否则在人际关系中就毫无意义”。他把真实作为了人际交往的总则。

     教师、军人等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是一个价值观特别强的群体。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这个群体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会在不自觉过程中想把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和身边人(2)总是扮演安慰者,潜意识不喜欢消极、不太正面的人或事出现在自己生活里。但实际上,总是讲道理,总是站在道德方的人会给他人带来压力,它的实质是一种最高级别最隐晦的冷战。

比如面对学生喝酒、骑摩托车等不良行为,仍采用我理解你,然后讲道理,站在正确的角度上表示容忍,希望能够考虑父母、考虑未来、考虑老师等从而改正,是会引发学生的压力和反感。因为这不是真实的老师,这是一个觉得对方明明做错了还一再表示容忍的“白莲花形象”。真实去表达对学生此种行为的愤怒,甚至发脾气甩脸都是允许的。呈现一个正常人的情绪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怒的人,而不仅仅是某种价值观的载体。针对某种行为(仅仅是行为问题)短暂而明确的发脾气,从此再也不旧事重提,是做真实老师的能力要求,也是做好班主任的长期要求。

(三)从内心开出一朵花,尊重和欣赏学生

     心理咨询中强调尊重:即在咨询中,热情、耐心、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访者,营造亲切、自然的咨询气氛同时尊重来访者的需求和选择权利,允许来访者选择继续或中止咨询。对于因咨询而需要了解的情况,应尽量坦诚、客观的说明原因,寻求理解与合作,不得以咨询员的主观想法强求来访者在教育关系中,尊重原则同样异常重要。

互联网时代,教师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载体,亟待改变应试教育里“权威者”自居的心态。平等与学生的关系,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尊重学生”(1)体谅学生作为个人身上多角色的冲突与压力。比如学生角色、班委角色,孩子角色、朋友角色、闺蜜角色、哥儿角色、哥哥姐姐角色等,这些都是未成年学生的社会角色,就像成人的各种角色会出现冲突一样,学生也会。哥们和班委角色易冲突,哥哥和孩子角色易冲突,学生和未成年人角色也易冲突。尊重学生首先要能够体谅学生角色混乱的必然性,给予他们时间和指导,帮助他们成长。“尊重学生”(2)跟学生打成一片,但是教会学生人际界限。心理咨询有一个重要的保护原则—情感限定原则,即咨询室以外,不能建立私人关系。很多班主任都知道要跟学生打成一片才能深入学生心理,但是“尊重学生”更要求师生保持一定的界限。这个限定非权威界限,而是当班主任代表不同角色时:如从班主任变成任课老师、从朋友变为班主任时,应该教会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应对和界限度。“尊重学生”(3)像从内心开出一朵花一样欣赏学生。罗杰斯认为所有的来访者都有自我实现得潜能。学生也一样,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其存在价值,从点滴中寻找闪亮点。亮点式管理不仅仅限于对个别学生欣赏面谈,而且包括面向全体班级欣赏式管理:如放权、信任、不包办。

对于班主任来说,尊重的具体操作就要保护他们最在乎的东西,比如面子;给他们一段明确的犯错提醒期;任何大错面前先表示理解;安排事情要说清楚意义;让他把情绪表达出来……

(四)助人自助,把自主权交还学生

     助人自助不仅仅是心理咨询的性质,也是心理咨询的重要原则。在班级管理中同样适用。助人自助对于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操作启示在于:(1)不包办学生活动和班级管理: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典型特点是活动组织特别多,一年12个月几乎每月都有1-2项校级活动需要班级参与。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学生散漫的习惯可能连“渔”都不愿意接受。这个时候班主任适当“示弱”显示出自己在这方面的疲惫和不足,给予学生帮助的机会,反倒比直接动员更见效果。(2)限定教育会谈时间:一次心理咨询严格限定在50分钟是有存在意义的。负责的班主任会经常找学生谈心,因为看的清楚学生存在的问题,也知道用什么方法改善,所以总是会控制不住的拉长谈话时间,反复强调应该怎么做,但是在学生眼里很快成为“跟妈妈一样的啰嗦”而起不到相应效果。所以,频繁会谈,但每次控制在10分钟,尽量只说一个问题和一种解决办法即可,“说话常常留白”才能给予学生自己成长的机会。

“咨询关系”的维护对咨询成败至关重要,师生关系的建立对班级管理起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咨询关系”的深入分析,探讨新时代新师生关系,对中职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