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班级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基于自主发展理念的班级全员管理模式的探索

  基于自主发展理念的班级全员管理模式的探索

广东省东莞市石龙中学   朱少山

  班级全员管理模式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班级管理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和民主化的方向发展,真正发挥了班集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功能,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自主发展;班级管理;全员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向来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而作为学校德育工作最基本的单位和组织形式,班级管理工作更应该充分发挥好班集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功能,从而为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提供基本的支撑,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比较有效的尝试就是实施全员管理模式。

一、实施班级全员管理的必要性

(一)班级管理现状的理性分析

1.管理理念滞后。传统的班级管理机制往往是以班主任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外激性的控制管理为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为单向的绝对权威和绝对服从。这种理念强调了班主任在所有教育活动中的驾驭掌控的职能以及跟进落实的责任,却忽视了所有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诉求和现实需要,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管理模式简单。目前,班级管理基本上沿用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权威式管理为主的典型模式。虽然拥有相对固定的组织机构和班规章程,却没有形成完整的、成熟的、科学化、民主化、可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班级管理工作没有明确的目标,以强制性惩罚机制推行,急功近利,民主氛围不浓,人文关怀淡薄,班干部和很多学生的执行力不够。

3.管理活动缺乏。受应试教育的体制影响以及唯分数论的现实考量,班级管理活动大多沿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式管理方法,往往以班会为主要形式、以学校和班级事务为主要内容,没有搭建好家校师生沟通的多层次交互平台。由于缺乏归属感,以及对班级价值观和目标的认同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受限。

其实,综观传统的班级管理,无论是简单的协商管理,还是刚性的制度管理,抑或是相对灵活的民主管理,都没能很好地兼顾全班每个学生的整体发展。而在这些通行的管理模式中,由于强调班主任的主体作用,过于注重培养班干部,使得大多数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失去了锻炼与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

(二)班级全员管理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全员教育管理的心理学基础。其主要理论依据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这个需求层次理论强调个体自我的尊严、价值和自我实现,使得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事情,让学生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体验到成长的快乐,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全员教育管理的核心指导思想。

2.管理学依据。现代管理学中以人为本的理论是全员管理的管理学基础。它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为本”的班级全员管理就意味着要以所有学生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展开班级管理活动。学生是能动的,若能给学生提供自我管理的机制,他们会自发地将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积极融合起来,在充分实现个体价值的同时,也成就了集体的精彩。

3.国家政策依据。实施全员管理策略符合国家的教育政策。20178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就明确指出,要发挥管理育人的功能,“制定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形成学生自我教育、民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20179月,国家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即指出,要“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201710月,党的十九大再次明确:“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深化现有教育模式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改革,优化德育建设和班级管理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才。

4.社会发展依据。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与形成。自主发展,重在强调学生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从而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即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应该说,学习和生活是事关学生终生发展的两大内容,它们应该充分渗透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特别是班级管理活动中。

所以,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需要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特性及其自主发展的需要,以更好地为每个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全员管理模式将班级的所有学生都纳入到班级管理主体的范畴之内,全员参与,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上岗“施政”,为班级管理尽责,并从中锻炼自己,提高能力,收获成长。

二、实施班级全员管理的具体内容

如果把班集体比喻成正常高效运转的机器,那么,每个学生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零部件。全员管理,意味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只有充分激发出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班级管理工作才能形成最大合力,发挥最大功效。

1.全员管理的组织体系:小组协同

在选任班委干部时,传统的班级管理比较简单机械,几个班委就构成了班级的管理层。实施起来,要么缺乏民主,班委权力独大;要么缺乏功用,班委形同虚设。而全员管理则充分兼顾到班级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个性能力的差异,将每个学生视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在班级中设立各种不同的岗位,使同学们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所长。小组分工协作,共同管理班级。为此,班主任可以将班级所有学生分为五个功能小组,即纪律检查组、学习促进组、文艺宣传组、生活劳动组和体育活动组:

 
  \"\"

 

 

 

 

 

 

 

 

 

 

 

在上述五个小组中,纪律检查组是班级的组织核心。如何组建这个强有力的核心团队,是实现高效班级管理的重要步骤。为此,班主任在接手新班前,可以向此前的班主任、科老师和广大学生了解情况,从而获得对班级的整体印象,初步酝酿班干部人选,确定大致的候选名单。在正式进行班干部无记名投票选举时,可以运用自我推荐老师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然后让班级所有同学进行投票选举,产生七名得票数较高的候选名单。接着,班主任召开七名候选同学开会,切磋协商后,再进行具体的岗位分工。如此一来,既保证了选举的民主公正,也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能选举产生同学信服、能力与岗位适应的班干部。避免了班主任单向任命的草率专断,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挟制的位置。

纪律检查组形成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编排剩余四个功能小组。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小组编排?这就需要班主任充分了解学情。班主任可以利用自己的课堂教学平台、积极走进学生的课外活动以及与科老师和家长的交流等方式,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对班级的总体情况形成更直观的认识。最后按照学生的特点,遵从学生的意愿,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如此一来,既能保证每个小组整体活力,又能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2.全员管理的制度体系:分工合作

为了将全员管理的举措落到实处,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必须健全全员管理的配套制度体系。

为此,班主任首先需要对每个小组进行明确分工,如对纪律检查组,我们将职责定位如下:①具有强烈的模范责任意识和奉献担当精神,成为全班同学的榜样;②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考勤工作,督促同学遵守校纪班规;③坚持原则,顾全大局,抵制不良思想和行为,自觉维护集体荣誉;④关心全班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⑤积极主动地完成好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安排的各项工作;⑥对于各种违纪情况和相关情形,要及时向班主任汇报。另外,纪律检查组的组员分别负责班级的每天值周,密切关注班级动向,随时检查全班同学每天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而对于学习促进组,我们可以作如下要求:①树立学习的标杆,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②及时跟进学校考试和班级课程安排,并告知全体同学;③提前布置相关作业,有效监督巡查,及时收发作业并做好登记;④组织同学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不断提高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⑤及时向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反映同学对教学的各项建议,加强学生与老师的联系。其次,每个小组要建立组长负责制。班委团队(纪律检查组)所属的学习委员、宣传委员、生活委员和体育委员分别担任另外四大组的组长,全面指导、负责各自小组的所有事务。至于小组内部各项事务的细分工作,由组长和组员协商确定,并报送班委团队和班主任。组长要不定期召开全组会议,积极研讨总结本组在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并做好相关记录。再次,要继续强化班主任的宏观指导作用。在这样的全员管理模式中,小组的每个成员既是班级的管理者,又是班级的被管理者,班级基本上可以正常惯性运转。但是,班主任绝不可以因此而放任不管,毕竟学生管理能力有一个渐次提升的过程,更何况有些事务是学生不能代劳的。所以,班主任要密切关注各小组的行动情况,不定期召开班委团队会议,指导和布置相关的班务工作。

3. 全员管理的实践体系:凝心聚力

为了使班级全员管理模式真正发挥出实效,我们必须充分借助《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的“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和“实践育人”等实施路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和机会,通过营造班级的文化氛围,组织班级的实践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与归属感,为全员管理提供更强劲的动力支撑。

班级的文化氛围是指一种比较稳定的集体思想意识形态,一种对个体有重要影响和某种约束的环境,是班级所有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作为对个体行为约束的隐形规则,集体的文化氛围是一种非强迫性的内在纪律。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真才实干。班级的文化氛围是班级的风骨,是形成良好班风和学风的重要元素。如在进行班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时,由文艺宣传组牵头,其他功能小组配合协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让班级的每一堵墙壁会说话,每一个角落会传情、启智、育人,让有限的教室空间生发无限的教育资源。在课室布置时,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教室四面的标语,如诚实务实踏实,自律自信自强优秀集体成就优秀个人等,引导学生为人处世的原则,强化学生的集体大局观念。正面黑板的空白处也可以不定期更换小标语,如抓基础、讲效率、重落实做过必会、见过必懂等,以此来鼓励和提醒学生。优化黑板报内容设计,每月一期主题,左侧学习园地,由学习促进组负责;右侧知识窗,由生活劳动组和体育活动组负责。利用教室的空置处,设立本班的荣誉栏和读书角,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与此同时,可以动员全班学生设计本班的班旗、班徽和班歌,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合作力,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增进学生间的了解和信任,更有助于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

要使班级的氛围营造得到质的升华,形成一个有机的、有活力的班集体,增强全员管理的积极性和实效性,除了要有丰富的文化建设内容,还要有多彩的集体实践活动。集体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班级成员充分享受大家庭的温暖,理解班级的文化,更好地认识到班级的奋斗目标,更易于班级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进一步增强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借此还可以检验班级各功能小组的工作效率。例如,可以建立健全量化评比积分制,将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的表现完整地纳入到量化评比中,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积极组织课前演讲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宿舍为单位,让学生组织班会课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学校和年级组织的篮球赛、合唱节、体育节、心理健康节、科技文化节和第二课堂活动,鼓励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系列化、养成教育活动的经常化、团队活动的自主化和兴趣活动的多样化。在这些活动中,班主任和老师要精心设计,使全体同学都乐于参加,勤于参加。这些不同层级的实践活动为学生之间架起了桥梁,密切了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使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相容、相助、相亲、相爱。使他们互相理解,互相关怀,增进了友谊,增强了合作意识。另外这些活动也为同学们提供了舞台,提供了赛场,使他们能公平、合理、适度地竞争,激发了他们拼搏向上的精神。“寓教育于活动中”,通过集体实践活动,让所有的学生自由充分地发展爱好、特长和各种能力,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促使其在认识、情感和行动上逐渐趋同于班级文化的预定文化价值,从而形成稳定的团体文化的目标,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让全员管理具有更持久的驱动力。

三、实施班级全员管理的重要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班级全员管理的核心、出发点和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促使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积极实施全员管理策略,能够推动班级管理工作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人文化的轨道,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

(一)瞄准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自主发展水平

班级全员管理模式符合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契合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需要。在全员管理的框架下,每个小组以及小组内的每个人分工负责,各司其职,使每位学生都拥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组员之间、小组之间又共同协调,互相配合,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调控能力,推进了学生自律行为的生成。在这样的班级管理中,学生不断从中体验到获得感和成就感,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到进一步增强,从而为他们更好地自强自立打下基础。

(二)创新班级管理,致力于形成更优良的班风

班级全员管理模式立足于班级管理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和民主化的发展,积极拓宽班级管理的深度和宽度。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各小组间分工明确,每个组员也能够做到各司其职,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班级目标更加明确,学生有了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极大地唤醒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班级的凝聚力明显增强,从而使班级管理朝着团结、有序、高效的方向不断前进,有利于形成更加优良的班风。与此同时,这种管理管理模式也充分发挥了班级管理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搭建了更好的平台。

(五)倒逼学校改革,助推学校教育模式的转变

班级全员管理模式充分践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凸显了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参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民主和创造的精神,推动着班级管理理念朝着学生观念的人本化、工作措施的人性化和育人环境的人文化方向发展,促进了班级管理工作良好生态的形成。与此同时,这种管理模式也能够促使教师从传统的、保姆式的、繁琐的班级事务管理者转化成班级自主管理的指导者,降低了班级管理成本。这也为学校的管理理念和机制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有利于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推动整个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建设。

 

【参考文献】

[1]高志坚.班级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思考[J].甘肃教育,201711.

[2]刘伟.高中生班级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科学,20111.

[3]范夕高.核心素养理念下班级管理的新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69.

[4]陈蒙.自主管理:构建和谐班级的有效经验[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54.

[5]蒋维西.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班主任角色转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4.

 

【作者简介】朱少山,研究生学历,广东省东莞市石龙中学语文教师。迄今已在《中国韵文学刊》、《中国李白研究》、《古典文学知识》、《宁夏大学学报》、《语文教学与研究》、《课程教学研究》、《班主任》、《中学语文》、《教育研究与评论》、《广东教育》和《语文月刊》等专业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联系地址】广东省 东莞市 石龙镇 西湖管理区 石龙中学  朱少山 老师

邮编:523325 电话:13712173900   E—mailahnukey@163.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