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监控的风险与规避
山东省临沭县第五实验小学 黄瑞杰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从财物安全的角度在公共区域和班级中安装监控装置很常见,班主任利用监控装置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也有一定的必要。但有一些班主任却将监控视为管理学生的法宝,特别是在无教师在场的环境中利用监控设备监督学生,甚至将监控中发现的学生违纪现象作为教育的案例,班主任在欣赏管理有效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这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可能存在的风险
教室属于公共区域,学校从财物安全的角度(包括大型考试的需要)设立监控装置并不违反法律,但应该看到,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任何教育措施不仅仅影响到学生外在的行为表现,也会影响到其认识和心态。笔者认为,利用监控设备监督、管理学生,从育人的视角分析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1.学习低效的风险。安静的场所更容易提高学习效果,这是老师强调和关注班级纪律,包括自习纪律的重要原因,笔者不否认这一点。问题是,监控带给学生的安静是一种什么状态?至少有两个因素需要考虑清楚:一是外力的控制能够保证躯体的规范,并不能保证思想不走神、也不能保证人高效地学习。相信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校要求每位老师都写教育反思,规定字数和篇数,甚至采取严厉的检查和评比措施,但老师真的就写出高质量的反思吗?二是认真学习的条件是内心的安静、安全,在监控下学生可能变得更为紧张和焦虑,怕一不小心被老师逮着,这种内心的焦虑、担忧让学生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外在言行上,如何能安心地学习?对此,老师也是深有体会,校长每天站在我们眼前,我们就能高效地研究教学?似乎不需要更多的解释。
2.自律缺失的风险。监控是一种外力的约束,如果没有引导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只能保证学生在监控下表现的规范。问题是,无论教师如何努力,监控都有自身的不足,既不可能时时处处进行监控,又不可能对每一个违规行为进行针对性的处理,既然如此,在监控不到或者违纪不被发现的时候,青少年自身认识的偏差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不足都使得他们会表现出与监控下不一样的心理和行为。这种监控面前表现一套,在无监控的地方表现出另一面,学生不能形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自我监督的能力。这样的学生走上社会,无论能否升入大学,都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当教育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恰恰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3.师生冲突的风险。班主任面对监控中发现的学生违纪行为,针对学生的个别教育也许有必要,但是面对班级中几十名学生,为了更好地引起学生重视和及时改正问题,常常将个别学生的违纪现象公开化处理,以起到杀鸡骇猴的作用。随着学生的成长和对自我形象的关注,当事的学生常常会对班主任公开化的处理方式产生抵触,甚至会以极端的方式对待老师。更值得思考的是,监控是一种至少违背人性的管理方式,学生处在这样的氛围中,不仅有内心的不安和焦虑,也会因追求个性的自由表现出抵触或抗争,不管是以何种方式表现出来,都会受到教师的打压,随着控制的升级,师生之间就会有冲突的风险。师生关系的恶化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做人。
二、规避风险的思考
就监控本身而言,在操作上无论如何优化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规避这些风险,笔者认为,从育人的角度审视教育方式的道德性以及可能对学生造成的伤害,进而思考教育应有的行为,这是规避监控风险的有效措施。
1.教育应培养有道德的人。笔者不否认班主任监控学生不良表现的教育初衷,为了学生更好地做人,但从笔者了解的情况,不少班主任教育的暗含价值在于保证学习的秩序,其实,无论我们常说的教书育人,还是当下教育的立德树人,都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比学生升学和分数还重要的是做人,引导学生做有道德的人。这不仅仅是学校德育的事情,也是每位教师理应承担的责任。就班级纪律而言,并不单纯是管理,其中一定承载着育人的价值。从道德角度分析,监控无论如何说都不是一种道德的行为方式,风险的背后是缺少道德的支撑。在过分看重控制的环境中,很难培养起学生的自律意识。更为可怕的是,学生会将这种管理方式带到社会生活中,以这种强制的方式对待他人。笔者认为,要想培养有道德的人,必然要按照道德的原则进行,比如规则本身的道德意义,学生对规则的认同和理解,学生遵从过程中的价值体验等等。在了解学生学生行为的过程中也应要遵从基本的道德,采取道德的方式,比如与学生交谈、征求意见,或者学生自我陈述反思等。将纪律管理上升到育人的高度,注重与学生协商建立必要的规则和自我管理的机制,将能有效解决过分依赖管控管理班级的问题。
2.学生学习有价值的知识。很多学生出现不良的行为除了自身的控制能力不足,还有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学生学习中无事可做。学生不可能不活动,在学习中没有事情可做,自然会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这些事情常常被班主任看做违纪行为。从教师的角度看,学习是学生最有价值的事情,但学生并不这么认为,至少不会把学习看成是最有趣的事情。对此,单靠外部的控制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记得曾经有这样的一个观点,要想地里不长草,最为有效的办法是种上庄稼。同样,要想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可为的空间有两个,一是选择有兴趣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这一点有一定的难度,未必是所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都很有趣;二是让学习变得有价值,不仅学生能感受到学习对自身当下和未来的价值,也会在教师多元的评价方式下获得成就体验。现实中不少学生没有升学的希望,也体会不到学习应有的价值,比如为了分数很多老师让学生背实验,学生很难体验到成长的价值。因此,改变学习的定位,回归到生命成长角度,让学生真正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需要的事情可做,就会减少一些无效的或违规的行为,班主任就不必要时时依赖监控,自然能规避一些风险。
3.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班主任依赖监控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常常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管理思维,那就是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这种思维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固定的,保证了学习时间就会有效果。其实,恰恰学习效率并不是固定的,与人的心理状态关系太大。当学生不愿意学习,任何保证时间的措施都是低效的。自习课本应属于学生自由选择的学习空间,但在很多学校为了强调管理的统一和强化教师的管理责任,将自习课分给任课教师,自习课变成了某学科的自习。实际上,学生有差异,在每个时段高效学习的学科并不相同;从另一个角度说,学生也有弱科,有选择地学习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当自习变成统一的学习要求,自然很多学生就会无所事事。笔者也赞同对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行为坚决制止,不过,当学生选择并不影响其他人学习的休息、放松的方式,从一天的学习看也未尝不是一种合理的规划。威廉·格拉瑟提出了著名的选择理论,强调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基于内心的自主选择。因此,在合理的空间下,应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空间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特点的充分把握,也需要通过有效的诊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建议和指导,并非是简单的要求和强制。笔者在想,如果学生能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也能有效地遵守各项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