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班级心育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巧妙“三借”,共情共赢

 

共情,也叫同感、同理心,是指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敏锐、准确地领会与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思想和内心情感,再把这种领会和理解反馈给对方的过程。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巧妙向学生 “三借”,善于运用“共情”,设身处地去体察学生的心理感受,并以合适的育人方式加以表达,以期形成师生思想上的共鸣和行动上的共振。
一、           向学生借力,调整自己的管理艺术
大英图书馆,是英国著名的图书图,里面藏书非常非富。一次,图书馆要搬迁,即要搬到新馆去,可是,一算,搬运费都要好几百万。怎么办呢?有人给馆长提了个建议,在报纸上刊登了个广告:从即日起,每人可向图书馆免费借书10本。广告一出,市民们蜂拥而至,没几天,图书馆的书就借空了。书借去,还哪呢?新馆!就这样,图书馆借用市民的力量搬了一次家。智者要借力而行,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也应巧妙地借学生之力,让自己从“自我”忙碌中解放出来。
  八年级的寒假返校后,班级中出现了好几个非正式小群体,他们是自发的组织,人数不等,少则3-5人,多则十多,所谓的“漫客派”、“tf粉”……这些非正式小群体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社会性情感需求,促进了学生个性多样化的形成,但对学生的发展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就如学生带手机现象,开学初,了解到班级中已有26人带手机进校园,随之而来的,形成了“手机控”下的“网游党”、“刷题党”、“小说党”等,已直接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第一个月我也采取了一些强制的措施,可发现该带的还是带了。没收的,很不高兴,要不了多久,新的手机又出现了;没没收的,变得更加小心翼翼,和我斗智斗勇。这时,显然堵是解决不了问题了。于是,我决定向没带手机的15名同学借力,他们一部分是不带手机的,一部分是在带与不带犹豫中的。我开始找这部分同学谈话,了解他们的想法后,动员他们写声明书:自愿不带手机进校园,请同学、老师和家长监督。随后,把他们的声明书贴在教室的公告栏,并通过校讯通告知家长哪些学生自愿不带手机了。刚开始,只争取到13名同学,慢慢地,到学期结束班级中只有3名走读生带手机进校园了,和学生申明后,大家也不再有异议。
本案例中,笔者借正面小群体之力战胜了负面非正式群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没有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现象之下的心理情感,并适时调整自己的育人艺术,润物无声般疏导着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向学生借爱,尊重学生的心理渴求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的爱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而这份爱只有仔细揣摩学生的所思所想,尊重学生的心理渴求,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诚意,他才会向你敞开心扉,师生才能产生认知和情感上的共鸣。管理,更显顺畅通透;育人,顿然丰盈明亮。
在一次“感恩父母”的主题班队课上,学生们纷纷谈到父母们对自己的爱,男生漂却表达了自己特殊的家庭状态。
漂:三个月前,我妈妈查出了重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欠下了一大笔外债,爸爸整天在医院照顾妈妈,家里已没有了经济来源。我真的想退学去照顾妈妈,让爸爸去上班,可是他们不同意,让我好好学习,不要管他们。可我觉得这个家,不再像家,我再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漂哽咽着)
一个14岁的男孩说出这些时,我清楚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的内心多么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理解与共鸣!
师:你的母亲得了重病,家庭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大家很悲伤,你感受不到家的温暖,我很理解你,也很愿意支持你,我们同学也都理解你、支持你(示意同学们围上来为他擦泪,拥抱或表达理解和支持)。
漂:(哭出了声,也拥抱着同学们)谢谢老师,谢谢同学们,压抑了这么久,现在舒服多了,其实我想我父母还是爱我的,我会不辜负他们的期望好好学习的。
师:我们大家都高兴地看到你变得更加坚强、睿智。我们也深深地祝福你的妈妈早日康复!(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祝福的掌声)
这一次,我向学生借了一份爱,这份爱,形成了漂、全班同学、和我的一个共振腔,生命中的美更加艳丽,生命中的爱更加浓郁。
三、向学生借脑,完善自己的育人智慧
孩子的潜力是无穷尽的,只要我们肯挖掘,孩子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只要我们肯给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一个智慧的班主任,一定是名优秀的战略家,懂得向学生借脑,不仅积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更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八年级临近期末,芸离家出走了,第二天也旷课没来上学,家人、老师走遍大街小巷,终于找到了她。原来,前一天有网友相邀,不明事理的芸竟然从家中独自离开了。如果这件事,在班级中公开的话,那么芸以后将怎样面对同学们异样的眼神呢。可是如果不说明的话,以后班级中逃课现象一定会越演越烈的。左思右想后,我还是决定向同学们借脑。
当我将芸第二天要返校,而我却担心同学间发生不必要的猜测的顾虑向同学们求助时,大家就具体做法展开了讨论,有人提议,不去问她为什么逃课;有人提议,傍晚就去她家看看她;还有人提议,让全班(包括我这位班主任)写一张小纸条,然后粘贴在一张大纸上,拼成集体书信,等芸回来时,由班长送上这封欢迎信。集体书信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直认可。芸回来了,收到了这封沉甸甸的信,“芸,幸福八(7)不能没有你;芸,少了你,教室安静的让我们不习惯;芸,有什么心事可以和我说说……”芸,认真地读着信,我分明看到她眼中闪烁着泪花。芸,再也没有逃过课。
这种开放、自主、平等的交流,艺术性地营造了师生、生生的和谐关系,向学生借脑,是一种智慧,一种浸润而不是一种强制。
班级管理中,共情是一剂良方,向学生借力、借爱、借脑,教书育人将不再是悬空中的说教,而是回荡在孩子们心灵深处的共鸣之弦。美哉!善共情者,方能共赢!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